宋之问

  • 污名之问
    谢宗玉一宋之问的污名,孩提时的记忆中就有些印象。好像是说他写诗献媚,自荐枕席。却因为口臭,被武则天给嫌弃了。自此,每次看到宋之问的名字,我心里便有阴影。一晃,四十余年过去了。这回主动关注他,是他曾在某段历史时期凭诗赋《高山引》和其他几首绝句,进入过岳麓山的“四绝堂”,而此堂连韩愈都是后来补录进去的。“四绝”是指宋之问、杜甫的诗篇,沈传师、裴休的书法。后来再加韩愈的诗篇和欧阳询的书法,演变成了“六衍堂”。宋之问是七世纪人,杜甫、沈传师、裴休都是八世纪人。沈裴

    湖南文学 2023年10期2023-12-12

  • 骆宾王七岁作诗
    。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到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第二天他又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本刊编辑整理发布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1期2023-07-17

  • 宋之问:立于文辞,毁于人品
    程应峰初唐诗人宋之问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他的文辞修为传承于他的父亲宋令文。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多才多艺,富文辞,工书法,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宋令文官至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颇有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宋之悌、宋之逊三兄弟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亲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工于文辞,与沈佺期合称“沈宋”,成为当时的佳话。宋之问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十九岁那年,也就是公元675 年,他进士及第,登

    月读 2023年2期2023-04-05

  • 诗歌可以超越卑鄙吗
    是唯一的例外:宋之问。对这个为汉语律诗的最终定型立下功勋的初唐后期大诗人,世人常常会投以轻蔑或鄙视。有人认为,宋之问代表着唐诗中最耻辱的一面,甚至可以用“卑鄙”二字来形容。宋之问最为人们所诟病者,是四宗罪:一是因夺诗而成杀人犯;二是与武氏关系复杂而成为谄媚者;三是从贬所逃走而成为逃犯;四是忘恩负义而成为告密者。其中任何一宗,都已足以毁掉一个人的全部,更何况是一个在诗歌史上不能忽略的人。宋之问,真的就如此卑鄙吗?宋之问的籍贯,有说是虢州弘农(河南灵宝)的,也

    散文 2022年4期2022-06-09

  • 虚名与骂名
    鄙视。初唐诗人宋之问与沈佺期使五言律诗趋于完善,并创造七言律诗,被认为是律诗开创者,俩人合称“沈宋”。宋之问颇有文采,名氣之大居然与李白齐名,然而历史上他在唐诗中的地位并不能得到认可,就连他的诗歌都没有广为流传。究其原因,他人品极差,为世人所不齿。为了上位,他极尽谄媚之事;为了苟且,他告发自己的好友。据传,因为虚荣至极,他霸占外甥的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败露后又杀了外甥。从此宋之问身败名裂,背负千古骂名。重名利而不注重品行的修为,这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2期2022-05-30

  • 明代宋之问诗接受研究 ——以明代唐诗选本为考察中心
    401331)宋之问(约656~约712),字延清,初唐著名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现存诗220余首。目前,学术界对宋之问在明代的接受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周斌的《宋之问接受史研究》[1]涉及宋之问在明代的局部接受研究,未涉及宋之问在明前、中、后期的起伏变化。傅玉兰的《宋之问及其诗歌研究》[2]简略论述了部分明代诗论对宋之问五言律诗的评价。当前未见专文较全面的考察宋之问诗在明代的接受、影响和地位等。明前期100余年间,以温婉平和著称的宋之问诗在重要唐诗选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4-22

  • 宫廷文人阎朝隐和宋之问诗歌对比研究
    摘要】阎朝隐和宋之问都是初唐时期宫廷文人的典型,透过他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封建王朝鼎盛初期宫廷文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品行媚俗,无文人风骨,历来被人诟病。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本文从二人的诗歌形式、内容主题和诗歌在文学史上贡献上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以唐朝科举文化背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二人诗歌创作。【关键词】阎朝隐;宋之问;宫廷文人;科举制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2022-02-26

  • 贪名之恶
    江舟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题目是《代白头吟》,他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说:“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

    杂文选刊 2020年12期2020-12-21

  • 多读则明
    代诗人骆宾王赠宋之问的诗中有句为“故人漳水滨”,清代学者陈熙晋以注骆诗而出名,他援引有关文献所载上党之浊漳、清漳为注,说那是说宋之问的家乡所在。当代著名学者傅璇琮也曾据此证宋之问为汾州人。不但数有名家之见,而且有确实的漳水在,所以这似乎是毫无疑问了。谁想后来读古人诗篇多了,却发现这里面有问题:白居易在河南洛阳作的诗,却说“卧在漳滨满十旬”;许浑在陕西杜陵作的诗,说“寥落在漳滨”;李商隐在四川梓州作的诗,也说“漳滨卧病”。经查, 原来这“ 漳水滨”并非真的指

    读书 2020年12期2020-12-09

  • 宋之问妒才灭亲
    翁》,他的舅舅宋之问看到此诗后赞不绝口,趁其还未公布,想占为己有,但刘希夷表示难以割爱。宋之问一时恼羞成怒,竟让人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石延年:“幸亏我是‘石学士,如果是‘瓦学士,可不就摔碎了吗”宋代文学家石延年极富幽默感。有一次,他从报慈寺出来,准备坐马车离开。这时车夫突然失手,马受了惊,致使石延年从车上摔了下来。随从连忙去搀扶他。街上的人纷纷过来围观,以为石延年必然会大声怒骂。石延年只是打了一下马,对车夫说:“幸亏我是‘石学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0年10期2020-10-26

  • “近乡情更怯”中的“怯”如何理解
    汉江》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渴望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等复杂心理。其中“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倍受推崇,本文主要从情感入手,分析“近乡情更怯”一句包含的复杂情感。关键词:《渡汉江》;近乡情更怯;宋之问宋之问,虽然人品为后人诟病,但是他的诗歌还是得到了后人的肯定。《新唐书》评价:“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

    科学与财富 2020年20期2020-10-20

  • 诗人“票圈”唠点啥
    工作?孟浩然,宋之问,贺知章孟浩然:陛下,您看臣怎样?宋之问:陛下,您看臣怎样?王维:臣本布衣,并非不想以身许国,而是陛下身边人才泛滥,臣还是继续隐居吧。贺知章:楼上甘当废柴,对自己和国家都不负责任!王维最近写了首诗——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孟浩然,宋之问,贺知章,裴迪孟浩然:爆赞!宋之问:虽然我比你帅,但在才华上甘拜下风!贺知章:就算你不会写诗、谱曲

    百家讲坛 2020年8期2020-09-26

  • 古代文人的版权也出问题
    ,竟然答应了。宋之问与刘希夷的唐诗抄袭案历史上有一桩比较出名的抄袭案,发生在唐代诗人宋之问和其外甥刘希夷之间。相传刘希夷写出《代悲白头翁》这首诗后颇为得意,便兴冲冲地拿去向舅舅宋之问请教。宋之问对诗中的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爱不释手,便向刘希夷讨要这两句,刘希夷稀里糊涂地答应了。事后刘希夷觉得自己冥思苦想得来的佳句被他人拿去炫耀,心里很不平衡,便上门去找宋之问要回。宋之问恼羞成怒,派了几个奴仆用一麻袋沙土压在刘希夷的胸口,把刘希夷给压死了。

    幽默大师(漫话国学) 2020年4期2020-03-25

  • 宋之问与刘希夷之死
    所思》,作者是宋之问,编者还专门加上注释:“一作刘希夷,诗题云《代悲白头翁》”,而在《唐文粹》卷十八中的《有所思》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宋之问。仔细阅读《代悲白头翁》和《有所思》这两首诗,发现这两首诗只有三个字不同,而其中广为流传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著作权之争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关于宋之问为了夺这句诗而用土袋压杀亲外甥刘希夷的说法流传更广。对于此说,前人很早就有质疑,如《旧唐书》载“为奸人所杀”,又如《临汉隐居诗话》录:“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

    文化产业 2019年13期2019-12-27

  • 宋之问:都说我很渣,其实我很害怕
    曾经的宫廷诗人宋之问,自然也在问罪之列,被流放至岭南泷州(今广东罗定)。岭南自古就是蛮荒之地,到处都是毒烟瘴气,稍不留神,就可能染病丧命。养尊处优的宋之问在泷州根本待不下去,不到一年便偷偷跑回了洛阳。正是在前往泷州和返回洛阳的路上,宋之问留下了两首名篇:《度大庾岭》和《渡汉江》。在《度大庾岭》中,宋之问写道:“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他刚到大庾岭,便停下车马,再次回望京城。山高路远,见不到洛阳和长安,他只能看着南来的飞鸟,还

    百家讲坛 2019年19期2019-11-27

  • 宋之问的惆怅
    (今山西汾阳)宋之问,不仅诗写得好,还与沈佺期齐名,在当时并称“沈宋”。这在《唐诗品高序》中有着极高的评价:“沈(佺期)宋(之问)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一千多年了,至今还在传诵: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

    黄河 2019年6期2019-11-14

  •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一天,一位叫宋之问的年轻诗人到杭州灵隐寺游览。夜间,他就借宿在灵隐寺里。宋之问看着夜里寂静的寺院、寺前黑黝黝的奇峰,产生了写诗的冲动。他沉思再三,吟出了这样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下面呢?他怎么也接不上去了,只能苦苦徘徊,不断地重复着这两句,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禅堂。突然,一个苍老而洪亮的声音在宋之问耳边响起:“这位少年,深夜不眠,还在作诗?”宋之问连忙抬头,只见一位老僧正在上方端坐,禅堂里的长明灯把他的身影映得十分巨大。宋之问连忙向他请教。老僧

    老友 2019年8期2019-09-09

  • 丁香让口齿生香
    ,唐代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任文学侍从,他自恃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后那近臣透露给宋之问,宋闻之羞愧不已,从此就经常口含丁香以解其臭。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名。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长寿 2019年3期2019-03-19

  • 我爱我家
    夜还?茭【唐】宋之问家jiā住zhù嵩sōnɡ山shān下xià,好hǎo采cǎi旧jiù山shān薇wēi。自zì省xǐnɡ游yóu泉quán石shí,何hé曾cénɡ不bú夜yè归ɡuī。这zhè首shǒu诗shī描miáo写xiě了le诗shī人rén深shēn夜yè游yóu嵩sōnɡ山shān而ér歸ɡuī的de情qínɡ景jǐnɡ。第dì一yī句jù点diǎn明mínɡ了le地dì点diǎn,为wèi整zhěnɡ首shǒu诗shī定dìnɡ下xi

    作文评点报·低幼版 2019年48期2019-01-03

  • 近乡情怯
    怯”。唐代诗人宋之问,身材高昂、仪表堂堂,进士及第,擅写五言诗,名气不小。但他的为人却多为义士讥讽,传说其外甥刘希夷写出新诗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求外甥将这两句诗的版权送给他。刘希夷不肯,再求,还是不肯,这缺德的舅舅一怒之下,竟叫仆人用土沙袋压死了外甥。此外,宋又是机会主义者,为了仕途,攀附武后幸臣张易之、张宗昌,二张被诛,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宋之问在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

    杂文月刊 2018年22期2018-11-14

  • 《渡汉江》作者考订
    的考订。具体从宋之问、李频二人的生平仕宦方面进行论述,并以同一时期二人的其他相关诗作为佐证,通过综合考量确认此诗的作者当是宋之问而非李频。关键词:《渡汉江》;宋之问;李频“岭外音书断(绝),经冬(年)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这首五言诗,其作者究竟是宋之问还是李频,历来颇有纷争。自唐以来,历代皆选编了大量的唐人诗集或诗文评,但对此诗的作者仍莫衷一是,主二家之说皆有之。现在随着学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主宋之说已渐成过江之势,但笔者发现,尽管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2018-11-06

  • 近乡情怯
    怯”。唐代诗人宋之问,身材高昂、仪表堂堂,进士及第,擅写五言诗,名气不小。但他的为人却多为义士讥讽,传说其外甥刘希夷写出新诗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求外甥将这两句诗的版权送给他。刘希夷不肯,再求,还是不肯,这缺德的舅舅一怒之下,竟叫仆人用土沙袋压死了外甥。此外,宋又是机会主义者,为了仕途,攀附武后幸臣张易之、张宗昌,二张被诛,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诸事艰难。慕念昔荣,宋之问在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途经汉江(襄阳附近的汉水)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11期2018-09-06

  • 居西阁者
    有人认为,宋之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由是他与同时期的沈佺期完成了五言、七言律诗的定型。《新唐书》评价为:“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宋之问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他年轻时就因“尤善五言诗”而出名。他的父亲宋令文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富文辞,且工书。儿子宋之问得父真传,工于文词,笔下妙语成章。宋之问生得高大英俊,仪表堂

    大观 2018年6期2018-06-23

  • 从迁谪诗看宋之问的逐臣心态变化
    510006)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擅长五言诗,与沈佺期等人完成律诗体式的定型。一生可概括为“三起三落”:“一起”为弱冠之年(上元二年675年)登进士第;“二起”为天授元年(690年),“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1]24,至久视元年(700年),武后改控鹤府为奉宸府,令其宠臣张昌宗与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26人修《三教珠英》,因依附武后男宠二张,宋之问成为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获得长期而稳定的优厚地位;“一落”为神龙元年(7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2018-01-28

  • 面试那些事
    ,很像唐代诗人宋之问的经历。武则天久闻宋之问的才名,召他进宫面试,准备封他一个官做。但面试之后,武则天却不再提起,另一个文学家崔融觉得奇怪,就辗转打听原因。武则天说,我很清楚宋之问博学有奇才,又出众人之表,但他的口臭太讨厌了。宋之问患有慢性齿疾,长年不愈,嘴里总有异味不散,面试时武则天无法忍受,一想到以后须不时闻他的口臭,更是觉得崩溃,于是不敢把他留在身边。至于那位没被名校录取的女生,是否也因此发奋,有着与宋之问一样的文学成就,就无从知道了。历史上最重要一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5期2018-01-04

  • 唐朝时的一次“诗词大会”
    诗交卷。当看到宋之问的《龙门应制》时,武则天大喜,赞不绝口,认为“文理兼美”,并大声朗读给群臣听,大家听后“左右莫不称善”。宋之问的这首诗共42句,记述了武则天访问龙门佛教寺院建筑群的事,文辞华丽优美,特别是诗中最后几句:“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他把武则天游山玩水写成是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并对她大唱赞歌,文采飞扬。接着,武则天命令上官婉儿,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收回,赏赐给宋之问宋之问闻言,立即跪拜,遂接过锦袍。“香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36期2018-01-02

  • 宋之问们的恶
    诗人“泛滥”,宋之问似乎也就是一枚被群星湮灭的小星星。不过,能和沈佺期并称为“沈宋”,也不是浪得虚名,其诗自有他独到之处。例如那首《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把游子归家忐忑不安的心情写得真是惟妙惟肖。孰料,就是如此精于刻画游子归乡的诗人,竟是个劣迹斑斑的人!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曾写过一首《代白头翁》,诗中有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特别喜欢——诗人自然都喜欢好句子,他们有人追求佳句甚至达到“吟安一个字,

    领导文萃 2017年16期2017-08-26

  • 唐朝时的一次“诗词大会”
    诗交卷。当看到宋之问的《龙门应制》时,武则天大喜,赞不绝口,认为“文理兼美”,并大声朗读给群臣听,大家听后“左右莫不称善”。宋之问的这首诗共42句,记述了武则天访问龙门佛教寺院建筑群的事,文辞华丽优美,特别是诗中最后几句:“先王定界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他把武则天游山玩水写成是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并对她大唱赞歌,文采飞扬。接着,武则天命令上官婉儿,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收回,赏赐给宋之问宋之问闻言,立即跪拜,遂接过锦袍。“香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7年7期2017-07-24

  • 骆宾王巧助宋之问
    唐代诗人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曾在唐高宗时官至考功员外郎,在唐中宗时被选为修文馆学士。他虽然在朝为官,曾先后谄事张易之、武三思和太平公主,政声不佳,并还因此被贬谪,但诗却极有名,其诗作辞藻华丽,应对精密,对唐代律诗的形成起过一定影响,与当时的诗人沈佺期被并称为“沈宋”。他曾陪唐中宗游荐福寺、昆明池及陪太平公主游南庄,所写的诗在当时群僚中都被推为冠首。有一次,武则天游龙门,让群臣赋诗,当时东方虬写得最快,诗很快就写好了,武后马上将锦袍赏赐给了他,但接着宋之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22期2017-06-23

  • 真有因为要夺一首诗而杀人的吗?
    张秀阳宋之问,字延淸,汾州隰城县(唐肃宗上元元年,改西河县,今汾阳市)人,其人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成当时佳话美谈。武则天大权在握后,由于宋之问经常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逗得武则天眉开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问曾被任命为尚方监丞,负责管理各工种的制造、供应、生产等政务,不久又进入奉宸院,担任左奉宸内供奉的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年6期2017-06-22

  • 名利的正与负
    有一个舅舅名叫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诗歌启蒙老师。宋之问的诗作在当时也颇有一些名气,不过他总觉得自己缺少真正的好作品让人永远记住,常为此烦恼。永隆元年,29岁的刘希夷写了一首名叫《代悲白头翁》的诗,他自己觉得非常满意,就去舅舅家中请求指点,当宋之问念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不禁拍案叫绝,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过。宋之向便说:“这两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当然不舍得,婉言拒绝了。当晚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42期2017-06-01

  • “年年岁岁花相似”背后的命案
    得着宠。他就是宋之问,人们熟悉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便是他的手笔。宋之问因诗杀人的故事,记录在唐人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实际上,此事尚存疑问。唐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但也只是说“或云宋之问窒之”,并不肯定。后世将宋之问钉在“因诗杀人”的恥辱柱上,也不排除是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5期2017-05-20

  • 渡汉江
    ◎〔唐〕宋之问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②音书断,经冬复历③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注 释】①汉江: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从今陕西省流入湖北。②岭外:这里是指岭南,今广东一带。③历:经过。④来人:迎面而来的人。【翻 译】我被贬谪在荒芜的岭南,和家里的亲人音讯隔绝。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冬去春往,终于到了回家的时候,渡过这条汉水,就可以见到亲人了。可是,越近故乡,越是心潮澎湃、惊慌胆怯,眼看迎面而来的是同乡之人,都不敢上前打听一声。【赏 析】唐中宗年间,宋

    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 2017年5期2017-02-17

  • “年年岁岁花相似”背后的命案
    得着宠。他就是宋之问,人们熟悉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便是他的手笔。宋之问因诗杀人的故事,记录在唐人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实际上,此事尚存疑问。唐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但也只是说“或云宋之问窒之”,并不肯定。后世将宋之问钉在“因诗杀人”的耻辱柱上,也不排除是一个“以讹传讹”的错误。(责任编辑:叶筱)(邮箱:wind.0116@163.com)

    文史博览 2017年5期2017-01-27

  • 渡汉江
    汉 江①【唐】宋之问岭外②音书③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注释:①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③书:信。④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浅析:宋之问一生曾经历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岭南,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第二年便逃归洛阳。。这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6年11期2017-01-18

  • 鬓发成素,丹心作灰
    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诗从南朝的只求四声到唐朝的平仄工整,离不开一个唐朝士子精益求精的研练,这位唐朝士子即是生于初唐时节的宋之问宋之问于唐诗声律的发展不可谓无功,然而这位有功之臣却未能如他所生活的时代那样为后世所知。他的人生是历史舞台上演的一出四幕悲剧,故事结束,大幕落下,他的苦楚、名声、功勋就一起淹没在浩浩汤汤的红尘阡陌中。像被风吹皱的一池春水,水上浮萍时聚时散,时沉时浮,一支船桨划过,揉碎了春水,迷离了辞章,再寻不得半点痕迹。读宋之问的《渡汉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6年8期2016-08-15

  • 争名与逃名
    耻的是唐代文人宋之问宋之问小刘希夷五岁,是刘希夷的老舅。二人皆在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刘希夷才华横溢,落拓不羁。他在作《代悲白头翁》时,最初写有“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反复推敲后,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因乃舅宋之问也是诗人,刘希夷便将新作拿给他观看。宋之问看后拍案叫绝,便问刘希夷此诗是否有给别人过目。得知别人尚未过目后,宋之问竟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作送给他。视诗如命的刘希夷坚决不允。争执许久后,为了脱身,刘希夷才勉强答应下来。宋

    作文·初中版 2016年5期2016-05-28

  • 诗品与人品
    竹初唐时的诗人宋之问是个公认的才子,他的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所有思乡诗都黯然失色;他的一首《度大庾岭》,“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被誉为“示后进以准”的佳作。不仅有佳句在手,他还夺得过两次皇家诗歌大赛第一名。第一次是在武则天朝。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春天,武则天驾临洛阳龙门香山寺,忽然来了兴致,命随侍的大臣们即兴赋诗,还拿出一件锦袍,宣布说:“谁的诗先写成,这件锦袍就赏赐给谁。”侍臣们奋笔疾书,不一会儿工夫,左史东方虬就第一个交卷了,是一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6年5期2016-05-10

  • 诗体与国体 ——唐诗笔记之二
    要:沈佺期和宋之问因在诗体声韵上的贡献而并称“沈宋”,他们有意纠正诗中的声病,他们的诗歌都严整漂亮。但是,他们纵然为诗体完善做出再大的贡献,也依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皇家所关心的是政体、国体,而不是诗的声韵格律。关键词:沈佺期宋之问声韵格律在唐代诗人中,如果不是与沈佺期在诗体声韵上的贡献而并称为“沈宋”,宋之问的诗史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不过,客观地讲,宋之问虽然不是大诗人,但他到底还是有好诗的,不应忽视。宋之问善写孤独情怀,他的《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

    名作欣赏 2016年13期2016-03-13

  • 最早的情诗发源地
    杜甫、白居易、宋之问、岑参、李贺、元德秀等人都经常往来陆浑或者在陆浑长期定居,留下许多与陆浑有关的诗作,而其中犹以宋之问在嵩县居住最久,留下诗作最多。但奇怪的是,嵩县明清的地方志中,把大小诗人及写嵩县的诗都写上了,却一句也不提大诗人宋之问。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宋之问这个人,诗虽然写得很好,很闲适,很飘逸,但是人品却很差,可以说劣迹斑斑。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名叫刘希夷,与宋之问年龄相仿,中过进士但无心仕途,也是一位诗人。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题为《代悲白头翁

    时代报告 2016年2期2016-03-02

  • 争名与逃名
    耻的是唐代文人宋之问宋之问小刘希夷五岁,是刘希夷的老舅。二人皆在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刘希夷才华横溢,落拓不羁。他在作《代悲白头翁》时,最初写有“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反复推敲后,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因乃舅宋之问也是诗人,刘希夷便将新作拿给他观看。宋之问看后拍案叫绝,便问刘希夷此诗是否有给别人过目。得知别人尚未过目后,宋之问竟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作送给他。视诗如命的刘希夷坚决不允。争执许久后,为了脱身,刘希夷才勉强答应下来。宋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期2016-02-12

  • 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
    121000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姜琦雪*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宋之问是初唐时期一位诗人,虽然其诗词写作创新且文笔飞扬,但是并没有被大多数的人所熟知,小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唐诗300首,也对李白等诗人很熟悉,但是很少人会去背诵宋之问的佳作,但是他的作用仍旧不可忽略,他对律诗的定位以及创新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会忽视那些有着改变局势的决定性人物,因此本文就着重对宋之问的生平以及其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2016-02-06

  • 古人之“才”
    ”。《新唐书·宋之问传》载,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 称赞女才子则有“扫眉才”。扫眉,即妇女画眉毛。唐代才女薛涛以其出众的才华和美貌,以及与当时文人骚客的诗书唱和、情意缠绵,成为当时卓有成就的女诗人,被称为扫眉才子。唐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扫眉才子知多少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5年15期2015-12-17

  • “近乡情更怯”的几种理解
    :《渡汉江》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写的一首诗。仅仅二十个字,便深入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其中“近乡情更怯”一句广为传唱。本文分析“近乡情更怯”,得出其可能包含的四种情感。关键词:《渡汉江》 宋之问 近乡情怯《渡汉江》是初唐知名诗人宋之问的佳作,作于诗人自流放地泷洲(今广东罗定东)逃归故乡途中。全诗共二十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了作者离家被贬到五岭之外,在那儿度过了冬季和春季。由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9期2015-11-06

  • 争名与逃名
    耻的是唐代文人宋之问宋之问小刘希夷五岁,是刘希夷的老舅。二人皆在唐高宗时,考中进士。刘希夷才华横溢,落拓不羁。他在作《代悲白头翁》时,最初写有“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反复推敲后,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因乃舅宋之问也是诗人,刘希夷便将新作拿给他观看。宋之问看后拍案叫绝,便问刘希夷此诗是否给别人过目。得知别人尚未过目后,宋之问竟请求刘希夷将这首诗作送给他。视诗如命的刘希夷坚决不允。争执许久后,为了脱身,刘希夷才勉强答应下来。宋之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5年10期2015-10-22

  • 宋之问:为老不尊,何处可容
    巧 风骨 底线宋之问是唐代诗人,那两句“近乡情更怯,不敢看来人”写得诚挚深切,家喻户晓。他和外甥刘希夷在上元二年双双进士及第,成就一段佳话。许多人不知道唐诗中“洛阳城中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但一定知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它们出自同一首诗《代悲白头翁》,作者就是刘希夷。谁都不曾想到,这两句感伤缠绵脍炙人口的诗最终成了作者的谶语。唐高宗乾封年间,武则天网罗天下才俊入翰林院待诏。刘祎之、元万顷、崔融等个个才情兼备且玉树临风,深得武后赏识和重用

    意林·作文素材 2015年12期2015-08-21

  • “近乡情更怯”的几种理解
    云《渡汉江》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写的一首诗。仅仅二十个字,便深入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其中“近乡情更怯”一句广为传唱。本文分析“近乡情更怯”,得出其可能包含的四种情感。《渡汉江》 宋之问 近乡情怯《渡汉江》是初唐知名诗人宋之问的佳作,作于诗人自流放地泷洲(今广东罗定东)逃归故乡途中。全诗共二十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了作者离家被贬到五岭之外,在那儿度过了冬季和春季。由于交通不

    现代语文 2015年25期2015-08-15

  • 宋之问,情诗写给武则天
    ,出自唐初诗人宋之问。字句写得很有才华,人生志向从中看也相当高洁,可宋之问这个人,却引起了世人的质疑,因为他作为诗人的才学不假,但一生所为却为人们所不齿,千百年来都饱受诟病。宋之问的门第并不显赫,但他有一个相当发奋的父亲。据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宋令文经过一番卓绝的努力,练得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有一身好武艺,世称“三绝”。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也都勤奋好学,结果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专攻文词,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文学才华对宋之问来说

    环球人物 2015年9期2015-07-14

  • 狂人狂语
    死前,著名诗人宋之问等人探望他,眼看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杜审言却说:“由于我的存在,令你们难有出头之日的状况终于快要结束了,你们应该高兴才是。我最感遗憾的是,不见有文才能够接替我的人。”我暗自揣摩,宋之问得有想要抽他的冲动,谁知宋之问反倒经常怀念起这个“老顽童”。杜甫的血脉也承袭了祖父的骄狂。他客居成都期间,酒后失态,挑衅曾给予他很大生活帮助的剑南节度使严武,讥嘲严武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依靠祖荫,结果差点招致杀身之祸。看来,狂也是一个博弈的问题,对狭隘者展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9期2015-04-14

  • 唱和诗与宋之问刍议
    唱和诗的顶峰。宋之问作为武周朝“珠英学士”和中宗朝的“修文馆学士”都是道地的宫廷诗人。曾应武后和中宗诏,作了许多应制诗或奉和应制诗。有“夺锦袍”和昆明池应制等宫廷赛诗夺冠的经历。在中宗宫廷唱和的高峰期,宋之问此一时期在宫廷唱和中更是屡屡出奇制胜,冠绝群伦。为他赢得极大声誉。斯蒂芬· 欧文在谈及关于中宗幸太平公主庄园的一组群臣唱和诗时就从宋之问的应制诗见出个性特色。指出:“ 宋之问的诗表现了更多的精巧”,“诗人正在进行真正的竞争,拒绝在无个性特征的规范中丧失

    黄河 2014年5期2014-11-18

  • 宋之问桂州山水诗略论
    510091]宋之问桂州山水诗略论⊙尹逸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 广州 510091]宋之问是初唐著名诗人,流贬钦州时,在桂林创作了一批山水诗。这些山水诗用近体诗的形式美表现了山水的自然美,将清微淡远的审美追求与桂林山水的自然契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特色,从而为盛唐山水诗的繁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初唐 宋之问 桂州 山水诗山水诗源于《诗经》、楚辞,东晋的谢灵运、谢眺等人以其不凡的学识与才气,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沈期

    名作欣赏 2014年30期2014-07-14

  • 刘希夷与宋之问
    亦为上元进士的宋之问知晓,艳羡之余,竟要外甥将那一组佳句让给自己,遭断然拒绝。宋之问恼羞成怒,仗着财大气粗,派人将刘希夷绑架了去,再用土囊将他活活压死。刘希夷初得此组佳句,得意之时曾自言恐会带来祸患,不料竟一语成谶,果然因此丢了性命。时约在仪凤三年(678年),他年仅二十九岁。宋之问在武后、中宗两朝靠谄媚张易之和太平公主而得宠幸,官至考功员外郎。其个人操守更是委琐阴鸷。不过,他为文却富丽华靡,律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睿宗重掌政权后,宋之问遭贬逐钦州

    文史杂志 2014年2期2014-02-28

  • 《古今图书集成》一错三百年
    了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也去侍宴和诗的妄言,接下来就有四种大型资料工具书都沿袭其谬,一直流传至今,无人揭出,实堪书界一大奇观。这些书有1982年和 1992年同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外编》与《〈全唐诗〉补编》、1989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辞典》、1993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历代帝王诗词鉴赏辞典》,都沿袭说有宋之问去石淙侍宴和诗的错误。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这四种书的错误都是据《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而出现的,只是有的明确指出来了,有的未

    河北科技图苑 2012年2期2012-04-13

  • 疑案权作佳话看 ——宋之问、骆宾王与《灵隐寺》诗刍议
    作佳话看 ——宋之问、骆宾王与《灵隐寺》诗刍议/[山西]蔡润田初唐诗人宋之问与骆宾王的诗作中有两首诗在各自某些诗集中互见。其一为《陪润州薛司功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其二为《灵隐寺》。前者最早见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修纂的《全唐诗》,陈熙晋《洛临海集笺注》据以补入,非骆氏集原有。而其他一些诗集或史志,如《嘉定镇江志》《瀛奎律髓》《诗渊》诸书多署名宋之问。于此前人似无多歧义。而于后者,即《灵隐寺》诗,则颇多歧异说法。有趣的是还由此演绎出一段文坛佳话。先来看

    名作欣赏 2011年4期2011-08-15

  • “悲欢之情,在于人心”——宋之问三首寒食诗解读
    生命新的色彩。宋之问为初唐武后时期诗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①武后曾聚集群臣赋诗,宋之问因诗先成,又写得“文理兼美”,被武后赐予锦袍。由于依附武后宠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武后死后曾三次遭贬,最后被赐死贬所。宋之问的诗歌既沿袭了南朝诗歌的绮靡风格,又有着清新自然、“属对精密”之特点。后期遭贬之后的诗歌则更是全方位地反映羁旅生活的痛苦,思乡怀土的情怀,蕴含了对多灾多难人生的深层感慨。本文主要就其三首寒食诗作简要的分析。寒食陆浑别业洛阳城

    名作欣赏 2010年9期2010-08-15

  • 骆宾王借诗还魂
    顾 农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岹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间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最为秀出的两句是老一辈著名诗人骆宾王替他写的。宋之问接受了这两句馈赠,于是得以顺利成篇。孟綮《本事诗·征异》载: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

    博览群书 2009年10期2009-11-10

  • 广西传奇
    阅览罢。钦州:宋之问诗迹和足迹之谜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秋,著名的“国家级”诗人宋之问被流放钦州,途经粤北大庾岭时,他苍茫四顾,见景生情,便在驿馆墙上题诗一首:“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阳月就是农历十月。满眼天高云淡,据传说,南飞的大雁到南岭都要转头回乡的。如今我也被赶到这里来了,这辈子还能回去吗?算了,走吧,到明天早上想回望故乡,就只能见到这岭上的梅花……此诗深情婉约,

    三月三 2009年3期2009-03-30

  • 一声叹息宋之问
    彦卿壹每次看到宋之问,我总在想,生在大唐、舞文弄墨,对宋之问来说到底是幸事还是悲哀?大唐因诗闻名,被后世誉为“诗唐”。诗人是大唐帝国的骄子,做一个诗人,特别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是那个年代的最好选择。但对宋之问来说,就有些勉为其难了。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宋之问,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最大的遗产可能就是父亲身上世称“三绝”的“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协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

    百家讲坛 2008年1期200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