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震

  • 基于构造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 ——以盈江地区为例
    断裂构造、中强震发震构造、震源机制解和地震重定位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安晓文等,2009;黄小龙等,2015),且对于历次中强震发震构造研究大体上获得了共识(徐彦等,2012;房立华等,2011;赵小艳等,2012;赵旭等,2014;Xu et al.,2015,2020;杨婷等,2016),因此,为本研究尝试利用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节面中发震断层面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将在反演每个地震震源处应力场的基础上,计算该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不稳定系数

    地球物理学报 2022年11期2022-10-31

  • 利用GPS数据探讨北天山东段现今地壳应变场演化特征 ——重新认识2016年呼图壁MS6.2地震
    构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杨文等[19]利用地震台网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法重新定位了此次地震的震源位置,综合分析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发震构造;龚正等[20]运用钻孔观测数据与均质模型对IGP-CEA、USGS震源机制解进行了模拟研究;李艳永等[21]借助新疆测震台网数据,计算并分析了呼图壁地区2010—2017年的50次MS≥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Lu等[22]利用地震反射资料,提出1906年玛纳斯地震与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是一个南向切斜的逆冲断层

    地震工程学报 2022年4期2022-08-25

  • 基于时间信息熵的拜城两次5级地震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①
    、热量通常会引起发震区一定程度的热红外异常[4-6],对这些异常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归纳震例资料,对于探索地震预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对地表温度的实地观测便发现地震前存在温度变化[7-8],Ouzounov 等[9]指出,在中强地震发生之前,固体地球和大气/海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尤其是地表温度的变化较为明显;马俊飞等[10]分析山东省地表温度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相较于少震地区,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地表温度变化幅度更大,普遍性更高;薛治

    内陆地震 2022年2期2022-07-07

  •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及其与2013年洱源、2017年漾濞地震的异同
    要明确漾濞地震的发震构造、厘清具体的发震断层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主震发生后大量的余震被监测到,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本文旨在根据震后大量余震的空间位置,分析可能的发震断层,结合震源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逆向推断发震构造,对发震背景及发震机理进行探讨,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借鉴资料,对防震减灾和生活生产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及2017年3月27日漾濞MS5.1地震发生在此次漾濞MS6.4地

    地球物理学报 2022年2期2022-02-23

  • 青海玛多MS7.4地震对周边活动断裂的库仑应力加载及发震概率增量的计算
    震对周边主要断裂发震概率的影响,评估未来区域内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1 库仑应力变化根据库仑破裂准则,当岩石发生破裂时,促使它产生破裂的剪应力τ受到材料的内聚应力S(内聚强度或剪切强度)和乘以常数的平面法向应力σN(张开为正)及孔隙压力p的抵抗,即平面中的抗剪强度为S-μ(σN+p).因此,破裂面上的库仑应力(CFS)可定义为(刘方斌等, 2013):CFS=τ+μ(σN+p)-S,(1)其中,τ为

    地球物理学报 2022年2期2022-02-23

  • 2020-07-23西藏尼玛MW6.3地震震源参数InSAR反演与发震构造研究
    件(图1),但在发震断层几何结构(特别是断层倾向上)存在差异。黄骥超等[6]根据震源机制认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走向为8.21°,倾角为49.69°,滑动角为-84.56°,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西侧东倾正断层;冀宗童等[7]仅利用InSAR技术反演确定发震断层走向为28°,倾角为48°,平均滑动角为-92.8°,认为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地堑西侧东倾正断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依布茶卡地堑东侧西倾正断层[4]。由于对震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2年1期2022-01-11

  • 夏垫断裂带地震地下流体的同震响应分析
    为4-4.9时,发震次数为0,响应次数为0;在震级为5-5.9时,发震次数为30,响应次数为0;在震级6-6.9时,发震次数为125,响应次数为0;在震级为7-7.9时,发震次数为26,响应次数为11;在震级不低于8时,发震次数为5,响应次数为5。于固定时间段对该观测井的水温进行观测,在震级为4-4.9时,发震次数为0,响应次数为0;在震级为5-5.9时,发震次数为30,响应次数为0;在震级6-6.9时,发震次数为125,响应次数为0;在震级为7-7.9时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2021-11-18

  • InSAR数据约束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带。由于漾濞地震发震地区的监测台站比较稀疏,研究区域的地表被植被覆盖,而传统的大地测量技术是基于离散点的观测。目前(截止投稿时)多家机构的定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且该区域活动构造研究程度较浅,有必要对发震构造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图1 2021年云南漾濞MW6.1地震震中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图中沙滩球为漾濞地震震源机制解)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background of the epicenter area of the MW6

    地震工程学报 2021年4期2021-08-06

  • 新疆于田地区地震活动趋势分析
    动危险性。(1)发震构造背景。新疆于田地区位于西昆仑断裂带康西瓦断裂、阿尔金断裂带和东昆仑地震带可可西里断裂交汇区域,地质构造发育且复杂。康西瓦断裂是一条NWW 向左旋逆走滑断裂,历史上该带中强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以NNE 向为主,震源断错类型以走滑型为主;阿尔金断裂带是一条NE 走向、规模巨大的左旋走滑断裂,历史上该带中强地震主压应力P轴方位以NNW 向为主,震源断错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可可西里断裂是一条近EW 走向、规模巨大的左旋走滑逆冲断裂,历史上该带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2期2021-04-12

  • 基于历史灾情数理统计的灾害快速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致死因素(1)发震时刻:地震发震时刻直接影响震后死亡人数。前提是主要研究人口密度较为聚集的城市地震,不同时刻发生地震,对其造成的灾害是大为不同的。比如说:比较痛心的1972 年7 月28 日7.8 级唐山大地震,发震时刻在凌晨三点四十二分,24 万余人员死亡;同样辽宁海城7.3 级地震,发震时刻在19 时36 分,死亡人数1328人。这两次地震的震后死亡人数相差悬殊原因虽有很多,但是发震时刻的不同造成的灾害程度不同,同样不可否认。(2)震中位置及建筑物结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年11期2021-03-20

  • 1989年以来大同-阳高3次5级以上地震序列精定位研究
    堡断裂是2条主要发震断层。刘巍等[2]对1991年3月26日山西大同-阳高5.8级地震进行研究,推测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大王村断裂。冯永革等[3]应用库伦应力和JHD定位方法对大同1989-1999年地震序列进行研究,得出3次地震余震分布在2条活跃的共轭隐伏走滑断层上,推断已知的大王村断裂和团堡断裂是两条共轭的隐伏走滑断层构造。通过地震定位,可以获取精确的震源位置,提取、研究与地震活动有关的断层参数。地震定位通常采用平均化的一维水平分层速度模型方法,而实际

    山西地震 2020年2期2020-06-29

  • 青海西北部ML4地震平静对中强地震的指示意义
    持续到中强地震的发震时刻,而是在其之前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地震平静时段,并对其物理机制做出了初步的解释[6-8]。近年来,学者们对这种中强地震前的异常平静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9-15],发现不同研究区内大多数中强地震前均可观测到地震平静现象,并对各研究区中强地震发震模式及其震前平静时长做了系统研究和讨论,为这些研究区的中强地震预报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一次强烈的地震从孕育到发生前,围绕其孕震区的地震活动基本特征是“平静”,这已被国内外大量震例证实。地震平

    高原地震 2020年1期2020-06-17

  • 东北地区2018年第四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序号 发震时间 地震位置 震级(ML)月 日 时分秒深度(km)精度北纬东经地点1 10 11 3:32:02 38.985 120.655 辽宁大连海域 3.2 8 2 2 10 20 7:39:02 41.374 121.911 辽宁北镇 3.4 7 1 3 10 30 5:13:11 38.356 119.852 渤海海域 3.1 12 2 4 10 10 21:35:02 45.236 124.655 吉林松原 3.2 8 1 5 10 08 20

    防灾减灾学报 2019年1期2019-04-01

  • 2019年1月3日四川珙县5.3级地震震害特征与孕震环境
    反思:近几次地震发震构造是否相同?在短期内是否还会发生强震?为何会比上一次珙县地震震级高,震源浅?本文通过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区域应力场、震源机制解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1 震害特征1.1 震区构造背景四川盆地地处扬子地台偏西北侧,是在扬子地台内形成的构造—沉积盆地,大致呈北东向展布(贾小乐,2016),自汶川和芦山地震后,四川盆地内部应力状态有所变化,地震活动增强。盆地前新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受华南板块、华北板块演化及其碰撞拼合后陆内作用的控制,新生代以来,又

    四川地震 2019年4期2019-02-12

  • GPS地形变测量和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在云南昆明
    学组合判据,进行发震应力条件、发震几率、震级大小的分析研究;得出云南地区3~5年内不具备发生MS≥7.0大震的发震应力条件;同时划出滇东北形变高值区,10年左右有可能发生MS6.0~7.0地震。关键词:GPS地形变测量;Kaiser效应法地应力测量;联合并网;同步监测;地形变场;地应力场;本构定律;岩石力学判据组合;发震应力条件;大震跟踪中图分类号:P315.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8)03-0344-100 前言云南是

    地震研究 2018年3期2018-11-26

  • 2013年前郭5.8级震群的地磁多方法异常分析
    现。综合单方法的发震时间预测结果和发震地点预测表明:地震发生前,存在多种地磁分析方法异常的现象,异常数量的增多提高了各地磁分析方法异常的可信度;距离发震时间越近,异常数量有明显的增加,预示着该地区的发震概率的增大;多方法预测发震地点的综合分析,相对于单方法而言,可以缩小预测范围。关键词:前郭震群;地磁异常;空间相关;逐日比;地磁谐波振幅比中图分类号:P315.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8)01-0111-070 引言地震地

    地震研究 2018年1期2018-11-05

  • 龙门山断裂带上“破裂空段”的发震概率研究
    区中强地震的累积发震概率,为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Toda等(2008)综合汶川主震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和区域背景地震发生率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6级地震发生率明显增加。邵志刚等(2010)采用粘弹性介质模型计算汶川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动态变化并结合区域背景地震发生率分析了周边断层地震危险性,认为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和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危险性较高。刘博研等(2013)计算了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引起周边地震发生率变化,结果表明

    中国地震 2017年2期2017-09-01

  • 唐山老震区ML≥2.0地震发震时刻与固体潮极值时刻之时差分布特征
    ML≥2.0地震发震时刻与固体潮极值时刻之时差分布特征刘双庆1,薛 艳2(1.天津市地震局,天津 300201; 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以固体潮极值时刻与地震发震时刻的时间差为参数,统计了唐山老震区ML≥2.0地震的时差在月、半月、日、半日尺度下的各时间分段内的频度分布。结果显示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高频度时段与固体潮极值时刻有对应性,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固体潮作用的影响。其中唐山断裂中东段的地震落入触发时段内的几率更大,似乎意味着唐山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1期2017-04-01

  • 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进展
    究所研究员。从事发震构造评估、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工程地震学》中相关地震地质内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多项。周本刚还参加了《核电厂工程地震调查与评价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标准的起草和编制工作。作为连接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基础数据与地震危险性分析之间的桥梁,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是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关键技术环节

    城市与减灾 2016年3期2016-11-29

  •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水库诱发地震分析
    仑应力,建立断层发震的功能函数,并应用可靠度理论,分析各主要因素对发震概率的影响。经一特定实例分析表明: 1)随着断层面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断层发震概率大幅度增加; 在孔隙水压力均值相等的条件下,随着发震部位孔隙水变异性的增加,发震概率明显增加; 2)走向与水平向大主应力方向一致的断层和倾角>60°的陡倾角断层更容易诱发地震; 3)水平向小主应力对诱发地震的影响较大主应力大得多,水平向小主应力越大,断层越稳定,诱发地震的概率越小; 4)随着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和

    地震地质 2016年4期2016-02-14

  • 2008年和2014年于田地震对周边断层发震概率的影响
    仑应力变化导致的发震概率的增加.芦山地震发生在汶川地震五年后,是汶川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最强的一次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南端,在汶川地震发生时这一地段没有发生破裂滑动.与此相似的是,2008年3月21日6时33分02秒,在新疆于田、策勒与西藏交界的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南侧发生过一次MS7.3地震,该地震发生在距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数百公里的青藏高原北缘,位于东北向的阿尔金断裂和东西向的普鲁断裂之间.在六年后,2014年2月12日17时19

    地球物理学报 2015年2期2015-12-12

  • 2009年姚安地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
    个平面来模拟地震发震断层面(即数学模型),即大多数余震会丛集发生在此主震断层面上或附近,因此,根据余震空间分布就可以较精确地勾画出主震断层面的形状和位置(即发震断层的走向和倾角)。王鸣等[2]采用这种原则和方法,利用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余震精确定位参数,反演出该地震主震断层面参数。万永革等[3]采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反演方法,利用2002年4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发生在唐山地震破裂区的“余”震精确定位资料,求得了唐山地震

    华北地震科学 2015年2期2015-11-27

  • LDDW电磁波地震前兆测向仪监测能力初探
    生6.6级地震,发震方位在连云港市正西方向,震中距离我市约1 370 km。该地震造成近百人死亡,800余人受伤,数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数亿元。(2)震例资料特征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地震发生前9天,该仪器监测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异常信号表现为间断脉冲或者连续脉冲形态,异常最大幅度达500 mV,异常结束后平静1~2天发震,异常方向直接指向发震方位。表1 震例前兆异常统计(3)结论。该仪器试运行两年来,监测到了一些地震前兆异常,结合以往震例经验分析。①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5-13

  • 2014年霍山MS4.3地震发震断层参数测定
    山MS4.3地震发震断层参数测定倪红玉 洪德全 赵 朋 (安徽省地震局,合肥 230031)2014年4月20日安徽霍山MS4.3地震是霍山地区1973年MS4.5地震后的又一次4.0以上地震,震后序列活动频繁,以往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小震对周边地区中强震的映震效果较好。对于中强地震,可以综合震源机制解、余震的分布以及地表破裂带等来推测其破裂参数。对于中小地震主破裂面的确定则比较困难。陈学忠等(2005)认为,地震破裂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所产生的地震波的频率存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5-13

  • 基于InSAR与多源数据的三维形变场获取研究与应用
    R获取的汶川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场,形变场反映出汶川地震地表同震形变场的分布特征,即干涉条纹以北东向发震断层(映秀—北川断裂)为中心,且呈包络状分布。形变场南侧甚至到达乐山、重庆一带,北侧到南坪、武都、康县。从干涉条纹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发震断层两侧干涉条纹有多次起伏,且有一定的两盘不对称性,这说明位错量沿断层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发震断层南西端映秀镇附近,出现了排列细密的同心干涉条纹,说明这一带的形变强度非常大。北川县城南东

    地震科学进展 2015年8期2015-04-01

  • “等待时间”强余震预测方法的改进与应用——以尼泊尔地震为例
    与第i个强余震的发震时刻ti满足以下关系:根据已知的地震余震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即可求得式(1)的线性拟合参数β0、β1,进而通过最近一次强余震的发震时间ti预测后续余震的发震时间。1.2 基于加权最小二乘的强余震预测模型“等待时间法”对观测数据采用了对数变换,使其满足线性模型假设。但同时,对数变换也改变了模型残差的方差性质。在最小二乘求解线性方程时,改变了最小二乘法的准则函数[9]。设Δt为相邻强余震的等待时间,t为强余震的发震时间,则“等待时间-发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年4期2015-02-15

  • 尼泊尔Ms8.1地震构造背景及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
    分关注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及对周边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震、1934-01-15尼泊尔东部Mw8.2地震[3-7]和1950年西藏墨脱Ms8.6地震。1 尼泊尔地震的构造背景1.1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带尼泊尔地震发生在全球3大地震带之一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该构造带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汇聚边界,是全球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发生在白垩纪与第三纪的界线附近,约65 Ma BP[1-2],之后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年5期2015-02-15

  • 内蒙古1979年五原6.0级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的震源区构造
    00410 引言发震构造或者震源区构造属于地震地质研究的一个空间尺度较小、但更细致的方面。大陆浅源构造地震通常孕育发生于地下10~30km,这是一个仅使用地质、地貌、遥感等资料与方法的研究不可能涉及的深度,需要集成地质调查、地震观测、多种地球物理探测以及大地测量等多学科资料进行深-浅构造耦合的综合研究。在这一方面,针对美国新马德里历史大震区以及洛杉矶盆地盲冲断层区的发震构造研究(Shaw et al.,1999;Mueller et al.,2001;Ta

    地震地质 2014年3期2014-12-12

  • 氡观测预报发震地点和震级的方法初探*
    。利用氡异常预报发震时间,郭增建等[2]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并取得过成功震例。然而,在预报发震地点和震级方面还未得出较好方法。日本地震学者力武常次提出利用各种前兆资料预报发震地点和震级的实用方法[3]。姚庆春等[4]就水氡观测资料对发生在我国大陆的地震进行了抽样验证,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本文引用力武常次的统计结果,对新疆发生的两次地震进行验证和探讨。1 预测方法和资料介绍1.1 预测方法介绍对于不同震级的地震,出现氡观测异常的范围和幅度也不同。一般来说,震级

    地震科学进展 2014年2期2014-03-14

  • 面状发震构造在地震构造法中的应用:以大姚—姚安发震构造鉴定为例1
    臣 潘 华面状发震构造在地震构造法中的应用:以大姚—姚安发震构造鉴定为例李金臣 潘 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核电厂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地震构造法,要求鉴定发震构造和划分地震构造区,在以往实践中,发震构造鉴定往往基于地表活动断裂构造,且表征为线状震源。当存在较强非随机分布的地震活动且难以找到清晰的地表活动断裂构造形迹时,地震构造法就难以合理地表现这些地震的危险性。本文以云南滇中大姚—姚安发震构造鉴定为例,探讨了在地表活动构造形迹不清

    震灾防御技术 2013年2期2013-09-12

  • 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1
    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

    震灾防御技术 2013年2期2013-09-12

  • 2010年 4月 5日墨西哥发生 7.1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 2010年 4月 5日 6时 40分;震中位置:墨西哥 (32.3°N,115.1°W);震源深度:33km;地震震级:MS7.1。2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发震时间:2010年 4月 4日 22时 40分(UTC);震中位置:32.237°N,115.083°W;震源深度:10km;地震震级:MW7.2。右图为 USGS的结果。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4期2012-11-12

  • 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发生8.6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16时38分;震中位置: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2.3°N,93.1°E);震源深度:20.0km;地震震级:MS8.6。2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震时间:2012年4月11日08时38分(UTC);震中位置:2.244°N,93.100°E;震源深度:40km;地震震级:MW8.6。下图为USGS的结果。

    地震科学进展 2012年4期2012-11-12

  • 广东新丰江水库地震垂向引潮力的调制作用研究
    S≥4.3级地震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的方向处于向下区间的有12次,占80%;其中MS≥4.5级地震全部都处于垂向向下区间,说明前期在高水位荷载的背景下,垂向引潮力的向下区间是此阶段的优势触发时段;后期特别是1980年以后6次MS≥4.2级地震发震时刻垂向引潮力和水位荷载对应力场的扰动方向都是一致的,说明后期孕震区应力场处于临界的非稳定状态,水位荷载及垂向引潮力方向的变化有可能共同诱发了地震。还利用基于垂向引潮力不同方向区间的调制比,对6次显著地震进行了回顾性

    华南地震 2011年2期2011-12-22

  • 国内外震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1年1月1日17时56分;震中位置:阿根廷(26.8°S,63.2°W);震源深度:560km;地震震级:MS7.1。2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震时间:2011年1月1日9时56分(UTC);;震中位置:26.758°S,63.103°W;震源深度:593km;地震震级:MW7.0。右图为USGS的结果。2011年1月3日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该地震的参数如下

    地震科学进展 2011年2期2011-03-20

  • 2010年 4月 7日苏门答腊北部发生 7.8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 2010年 4月 7日 6时 15分;震中位置:苏门答腊北部 (2.4°N,97.1°E);震源深度:33km;地震震级:MS7.8。2 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发震时间:2010年 4月 6日 22时 15分(UTC);震中位置:2.360°N,97.132°E;震源深度:35km;地震震级:MW7.7。右图为 USGS的结果。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4期2010-11-12

  • 国内外震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0年10月22日01时53分;震中位置:加利福尼亚湾(24.8°N,109.2°W);震源深度:10km;地震震级:MS7.0。2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震时间:2010年10月21日17时53分(UTC);震中位置:24.846°N,109.157°W;震源深度:10km;地震震级:MW6.7。右图为USGS的结果。2010年10月25日苏门答腊西南发生7.3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11期2010-03-20

  •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7.2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0年9月4日0时35分;震中位置:新西兰(43.2°S,172.4°E);震源深度:20 km;地震震级:MS7.2。2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震时间:2010年9月3日16时35分(UTC);震中位置:43.513°S,171.910°E;震源深度:10 km;地震震级:MW7.0。右图为USGS的结果。P315;B;10.3969/j.issn.0235-4975.2010.09.011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9期2010-03-20

  • 国内外震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0年4月5日6时40分;震中位置:墨西哥(32.3°N,115.1°W);震源深度:33 km;地震震级:MS7.1。2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震时间:2010年4月4日22时40分(UTC);震中位置:32.237°N,115.083°W;震源深度:10 km;地震震级:MW7.2。右图为USGS的结果。2010年4月7日苏门答腊北部发生7.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的该地震的参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4期2010-03-18

  • 国内外震情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震时间:北京时间2010年7月18日21时04分;震中位置:新不列颠地区(6.1°S,150.6°E);震源深度:50 km;地震震级:MS7.2。2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震时间:2010年7月18日13时04分(UTC);震中位置:6.106°S,150.514°E;震源深度:10 km;地震震级:MW6.8。右图为USGS的结果。2010 年7月18日新不列颠地区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公布

    地震科学进展 2010年8期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