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

  • 身体与精神
    古之所谓勇夫、侠士,君子称之,此即体育之发端。逮汉,人民犹有佩剑之遗风,久之,则此俗渐失,人人习于颓靡,身体柔弱,腰弓背屈。群以为知识发达,道德增加,便足为毕人生事,于是,囚首垢面者,反目为是,雄躯壮干者,鄙为不足道。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米 粒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一书)

    读者 2024年3期2024-01-29

  • 《师说》的艺术特色赏析
    自己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在此基础上对“从师的重要性”“为师的标准”进行了阐释。下面,笔者就赏析一下《师说》的艺术特色。一、论点鲜明论点是作者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张或者见解,也是文章的中心。《师说》这篇文章论点鲜明。在文章的开篇,韩愈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虽只有七个字,却言简意赅,重若千钧,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是作者对世事的感慨。如今,师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4期2023-07-12

  • 答李翊书(节选)
    人邪②?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③。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④。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⑤。【注释】①抑:不过。②蕲:求。③膏:油。④晔:明亮。⑤蔼如:温厚和美的样子。【点悟】韩愈被李翊来信中“下而恭”的谦敬态度打动,愿将自己所知告诉李翊。他首先肯定李翊对著书立说的看法,肯定李翊所为跟他期望达到的目标接近。接着以选择问句含蓄地引导李翊深入思

    作文中学版 2022年3期2022-11-19

  • 本期主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花。——龚自珍●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注  释◇奉和:做诗词和别人相应和,达到一唱一和的效果。◇令公: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绿野堂为裴度之宅,这里的令公是指裴度。◇绿野堂:唐代裴度的住宅名,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开:创立,建设。◇物华:万物的精华。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基于“吐槽”视角的韩愈《师说》再解读
    思。原文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假如第一段这样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如果把第二段放在开篇,面对当时严重的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韩愈以愤激抑郁的强烈情感落笔开头,似乎更合韩愈当时的心境,一吐心中之快。“嗟乎”“呜呼”等强烈的情感抒发更为直接。这样“吐”得爽了,但效果呢?作为底蕴深厚的韩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5期2022-05-24

  • 秉德雅清正 漫随翰墨舒
    古之学者必有师”,唐代韩愈在贻赠李氏子蟠的文章《师说》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人师表,答疑解惑,身先垂范,则为老师。而“师门 ”意指老师的门下,“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从古至今,师门传承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程门立雪”“曾子避席”等故事被传為美谈。秉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自信,《现代艺术》自2019年第7期开设“师门”栏目,陆续呈现了不少川内外各艺术门类具有影响力的师门。本期特

    现代艺术 2022年4期2022-04-22

  • 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之“为己”。这个“为”字就是动词“做”义的延伸,“为己”可以释为“修为自己”或“修养自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说是“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补不足就是“修为自己”;杨伯峻《论语译注》则直接译为“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正是因为“为己”的“为”有这两个不同的读音和用法,便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意思,又因为读阳平作动词的用法比较少见,民间就按通常的介词用法读了去声,于是原先强调提高自身修养的“修为自己”的意思,就变成了提倡自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2年8期2022-03-24

  •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唐】韩愈原文展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2期2022-03-18

  • 基于“吐槽”视角的韩愈《师说》再解读
    思。原文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假如第一段这样写: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如果把第二段放在开篇,面对当时严重的不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韩愈以愤激抑郁的强烈情感落笔开头,似乎更合韩愈当时的心境,一吐心中之快。“嗟乎”“呜呼”等强烈的情感抒发更为直接。这样“吐”得爽了,但效果呢?作为底蕴深厚的韩

    中学语文 2022年13期2022-03-18

  • 文言文说理逻辑的构建与完成 ——《师说》行文结构谈
    者首先说明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后面的行文之中使用了三种方法来促使文章最后得出结论。首先,韩愈使用了理证法,也就是讲道理,说明表达逻辑的方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处翻译为“老师,是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作者先是申明了谈论的主体是“老师”,随后给“师”定义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样,师的职能和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在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求师的问题。随后对此进行了解释:人生都有疑惑不解的时候,如果不学习他人,以他人为师,那么自己的

    语文天地 2022年2期2022-03-17

  • 经典阅读的方法:去功利、慢下来
    但是遗憾的是,“古之学者为己”,古代好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而学。 “今之学者为人”,今天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愿望,从生活中换回一些东西,比如学位、晋级。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事,不是有用和没用可以一言道断的,有的书离现实很远,你可以说读了没用;但它离你的理想与情趣很近,它们真没用吗? 要克服求快心理,要静下心来慢阅读,这里的慢不仅指时间,更指心态,这样才能造就一种“品质阅读”。有人说,慢了会读不完。其实不要有这种担心。即使

    华声文萃 2022年2期2022-03-08

  • 文言文说理逻辑的构建与完成
    者首先说明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在后面的行文之中使用了三种方法来促使文章最后得出结论。首先,韩愈使用了理证法,也就是讲道理,说明表达逻辑的方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处翻译为“老师,是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作者先是申明了谈论的主体是“老师”,随后给“师”定义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样,师的职能和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在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求师的问题。随后对此进行了解释:人生都有疑惑不解的时候,如果不学习他人,以他人为师,那么自己的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2022-03-04

  • 经典阅读的方法:去功利、慢下来
    但是遗憾的是,“古之学者为己”,古代好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精神的成长而学。“今之学者为人”,今天许多人读书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愿望,从生活中换回一些东西,比如学位、晋级。须知读书不能总讲有用没有用,这个世界有许多事,不是有用和没用可以一言道断的,有的书离现实很远,你可以说读了没用;但它离你的理想与情趣很近,它们真没用吗?要克服求快心理,要静下心来慢阅读,这里的慢不仅指时间,更指心态,这样才能造就一种“品质阅读”。有人说,慢了会读不完。其实不要有这种担心。即使读不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45期2021-11-20

  • 荣耀存于心
    明昊《论语》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让我思索良久。此处的“为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修身养德,提升自己,净化自己,完善自己;“为人”,并不是无私为别人,而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为己”是修心,“为人”是炫耀。孔子推崇“为己”的学习态度。因为“为人”之“学者”把学习当成了手段而非目的,他们把心思专注在对外的装饰上,而从不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须知,一个人的心如果太久不打扫,是会蒙尘的。而且,活在自己精心打制的面具下,并不会轻松。“为己”之“学者”,“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4期2021-06-11

  • 孙膑兵法·杀士
    ·兵令下》所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主旨与本篇接近。篇题原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从篇题和残存文字看,本篇主旨可能是讲战场纪律和赏罚问题。“明爵禄”,是说要明确规定封官、授爵和给予相应待遇的标准、条件、原则和具体方法。“明赏罚”,是说要明确规定赏罚标准,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不可偏废,不可有亲疏之别。“必审而行之”,是说无论封官授爵,还是赏功罚罪,必须谨慎行事,不可是非不清、曲直不明、滥施恩赏与处罚、全凭国君和主帅的喜怒好恶用

    孙子研究 2020年6期2020-11-30

  • 例谈韩愈散文中的对比手法
    组对比,一是把“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这是纵向对比。以古比今,指出“众人”和“圣人”的差别之所在,表明远远超出“今之众人”的“古之圣人”犹且从师,那么“今之众人”就更应该从师学习了。这一对比阐明了“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强调了从师求学的必要性。第二是自身对比。将一个人一方面择师教子,让儿子学习“句读”;另一方面自己有惑却“耻学于师”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指出这其实是“小学而大遗”,由此阐明了自己所说的老师是指那些能够“传道受业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2期2020-09-10

  • 读书须有点“问题意识”
    之深渊。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解决自身的问题,为人则是“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二是针对所读之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不能盲从,既要有能力提出问题,也要善于提出问题。梁启超就主张“用怀疑精神去发现问题”,他说,“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發端于‘有问题。若万事以‘不成问题四字了之,那么,无所用其思索,无所用其研究,无所用其辩论,一切学问都拉倒了。”所以,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不仅能读,爱读,多读,还要学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这也是孔子说

    科学导报 2020年52期2020-09-09

  • 韩愈格言集萃
    论学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反复思考),毁于随(随便而不精心)。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利用、借用)之鸣。……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学广而闻(见闻、见识)多,不求闻(闻名)于人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论用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工会信息 2020年16期2020-03-12

  • ◆史海
    古之贤者重家风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一度做到宰相,一世的行为不愧于君子之名,当代后世俱有所称。司马光在“俭”字上要求很严,他严于律己,抵制奢侈铺张,并将这一重要德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司马光曾为文《训俭示康》,专门强调“俭”的重要性。他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教育司马康一定要从节俭做起,不然为人会有贪心,招致祸端,做官也一定不会清廉,会走上贪赃枉法的道路。他还要求把这个家训传承下去:“汝非徒

    中学时代 2019年9期2019-11-13

  • 《资治通鉴》最后的“臣光曰”
    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臣光曰”三字就对《资治通鉴》的读者对象作了精准定位。前后两位“陛下”也明白以史为鉴可以资政,未曾在这一点上有任何疑虑,而予以积极的支持、鼓励和褒奖。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有个机构即崇文院下置的“书局”,有一套钦命“由司马光自择”的人马作为他的助手。但从最后的“臣光曰”可见,他并不像吕不韦编《吕氏春秋》那么洒脱,也不像如今某些鸿篇巨制的主编,只是调兵遣将、发号施令,只负责最后署名挂名。最后的“臣光曰”中还有一

    中外文摘 2019年6期2019-11-13

  • 诗性江南风骨绍兴
    leeow绍兴,古之越国,2500多年的建城史,至今城址未变,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绍兴,中国独特的水城,千道水流,万座名桥,被称为“东方威尼斯”。绍兴,酒行天下,琴心剑胆,可钦而不可狎,被称为“黄酒之乡”。绍兴,这座名士之乡,书剑之城,总是以其独特的倔强和气节,在以柔美为主调的江南水乡里峥嵘而出。不知是酒赋予了绍兴人骨子里的灵气和勇气,使绍兴的气质变得和别的江南水乡全然不同;还是因为绍兴太多文人勇士皆与酒相伴,而给这里的酒赋予了更为绵长的魅力,谁能

    中国三峡 2019年8期2019-10-09

  • 尚书引义选钞
    省档案馆。释文:古之圣贤治心之法,不倚于一事而为万事之枢,不逐于ー物而为万物之宰。虚拟一大共之枢机,而详其委曲之妙用。安汝止,惟几惟康。何安乎何几乎,何康乎事无定名,物无定向,理无定在,而其张驰开合于一心者如是也,则百王之指归,千圣之权衡也。心之用,患其不ー也。一之用,又患其执也。执以一,不加其弗一矣。用一而执之,不如其弗用矣。流俗之迷而忘返,异端之披而贼道,顺心之所便,专之而据为一也。款识:尚书引义选钞。甲午之夏王熙权

    云南档案 2019年3期2019-04-11

  • 罗尚贤校读“古之为道者……”辨析
    行本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帛书甲本作“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帛书乙本作“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注帛书甲本、帛书乙本指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汉简本作“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注汉简本指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3期2019-02-15

  • 我看《师说》整体结构
    止一个,历来有“古之学者必有师”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圣人无常师”等等一些说法,对于这两个观点,笔者在多次阅读《师说》后,对这两个看法都不太赞同。下面笔者就略说鄙陋,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于第一个观点——《师说》没有中心观点,对这个看法,笔者不赞同的原因在于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古文运动上,“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是他们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在此背景之下,如果韩愈自己所写的《师说》都没有“文以载道”,笔者想这不与他自己提出的观点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2期2019-01-14

  • 创新说
    叶茂,无根何华?古之事理,今则可鉴;古之思想,今之智慧。遗产也,宝物也,能传后世,历久弥香。酒中之杜康,乐中之云韶,彼非遗皆如是,震古烁今,承前启后,是吾辈当所学之乐之。昔梁任公有言:“少年強则国强。”斯语信然。我且谓青年强,则中国更强。解海龙,摄影音,背镜头,勤奔走,尝踏遍九州,寻贫困学子。有片为小女孩大眼睛,家赤贫而寄梦于书籍。世人观此照,感其求知若渴,遂助力之,圆其求学之路。手中握笔,眼中有光,梦想于心烁烁然也。学而成才,终不忘恩,乃以爱心传承焉。王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1期2018-12-07

  • 令人哭笑不得的避讳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一句,便改口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一时传为笑谈。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窗听了,取笑他道:“你一会儿‘五爹,一会儿‘百爹,到底有多少个爹啊?”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

    科教新报 2018年20期2018-10-21

  • 心需一隅谓柔情
    邵润泽古之英雄者,或断七情或绝六欲,自以为至强。然山穷水尽之时,虽有“老骥伏枥”之叹,也不免儿女情长。今之众人者,罡堂过“浑水”滚过“染缸”,力倦神亦疲。然则其心中一隅的爱与光芒,可曾安好?无论古今,总有以慷慨刚强自居而选择性忽视点滴柔情者。古之“舍生取义”者、“为民请命”者,以“仁者”“丈夫”自况,而以长情者为不屑也。赞之或日“中国的脊梁”,而批之却以《紅楼梦》中评“文死谏”等语为极恰当。又多少今人误解了“大丈夫”一词,自以为能够养家便是尽到了义务,于家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8年2期2018-06-03

  • 求人不如求己
    语·宪问》所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语,宋代程颐解释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揭示了其内在原因:当我们能够真正把握住“自己”时,根据“宾从主”的原则,他人自然也在其中,故为“人”“己”两得;而如果只是一味“求诸人”——向外求索时,其结果便是“丧己”,同样根据“宾从主”的原则,“丧己”也必“丧人”,因而“人”“己”两失。这说明做学问必须从“为己之学”入手,否则必是自欺欺人。《论语·雍也》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3期2018-03-27

  • 三急到底都指啥
    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对于这三疾做出了解释,古人认为人的三疾分别是狂(狂妄),矜(骄傲),愚(愚昧),分别对应三种性格,儒家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这三种不好的性格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病。将性格上的错失上升到了病的程度,可见古人对于性格培养的重视。第三种:内急,食急,渴急内急就不用再解释了,上厕所乃人之常情。食急指的是吃饭着急,不管干什么总得先填饱肚子吧,这也是人之常情。渴急就是口

    乐活老年 2018年10期2018-01-28

  • 不言
    圣人孔子都说:“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但同样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一章中,又有与弟子的如下一番对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独有偶,在《庄子·知北游》一章中,也有近似的阐述,文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种“不言”,自是不同于避祸之“不言”了。此“不言”,是强调“不言而行”,重在“行”,是务实的一种表现。是以

    益寿宝典 2018年7期2018-01-27

  • 《庄子·天下篇》道术刍议 ——兼与儒家道术之比较
    文中虽然论儒家为古之道术的传承者之一,但“道术”的内涵仍然带有很浓的道家色彩。汉代以后随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一些学者专以“道术”或“道”来论儒学,“道术”也逐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如刘歆在《移书让太常博士》一文中言:“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法,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1]1952。但儒道二家立足点不同,对“道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顾实先生曾云:“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子著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2]3由此可见,《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6期2018-01-01

  • 不言
    圣人孔子都说:“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但同样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一章中,又有与弟子的如下一番对话:子曰:“予欲無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独有偶,在《庄子·知北游》一章中,也有近似的阐述,文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此种“不言”,自是不同于避祸之“不言”了。此“不言”,是强调“不言而行”,重在“行”,是务实的一种表现。是以

    百姓生活 2017年11期2017-11-14

  • 这些话都是韩愈说的
    颖师弹琴》2.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3. 亲者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4.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鸣。——《送孟东野序》5.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6. 事业无穷年。——《秋怀诗十一首》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8.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9.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10.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11. 蚍蜉撼大

    黄金时代 2017年2期2017-06-30

  • 这些成语出自《道德经》
    第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5 见素抱朴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6 自知之明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7 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8 以德报怨出自《道德经》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9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六十四章,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

    农民文摘 2017年1期2017-03-24

  • 运用论证方法,推进议论深入
    讲了两个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主要运用推理论证。开头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定义出发,说明“人非生而知之”,从师才能解惑。然后说到“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为了进一步阐释观点,文章在后面的小节中进行了深入的论证。第二小节主要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着重从三个层面进行对比论证。首先将“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4期2016-11-19

  • 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
    头就摘录了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话,并评论说“今之学者有意于功名而未纯于德行,至其下又为利而学也”,“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从这些话里,也就不难理解他为官时言论的不合时宜了。此书中有不少关于治学的内容,如这段话就是强调“思”的重要,只有思才能有所得,并引用《尚书》的话,无论睿哲,还是圣明,“思”才是根本。仅仅“思”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个人的学习体悟所得,“学为易,知之为难;知之非难也,体而得之为难”,“学莫

    前线 2016年9期2016-10-10

  • 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
    210023)古之《大学》对今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杨 玺(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代表名著,是儒家“四书”之一,也是古代学子学习的必读书目,更是求取功名利禄的阶梯。其影响深远,虽然《大学》年代久远,但是其中不乏很多重要思想,对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今大学的德育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与启示。古之《大学》;今之大学;德育教育《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代表名著,其原属于礼记之中的一篇,在唐代之前,很少有学者去关注它。直到唐代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名人名言
    。——柳宗元5.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6.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昆体良7.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8.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9.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10.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11.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12.假定美德既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苏格拉底13.好花盛开,就

    幸福家庭 2015年9期2015-10-20

  • 本期关键词:改过
    你就能找到答案!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译文及解析: “古时候的君子,犯了错误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误却将错就错。古时候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别人都看得见;等他改正了错误,别人依然敬仰他。现在的君子,不只是将错就错,还要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各种借口。” 这段话指导人们,若是犯了错,应该主动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5年10期2015-09-10

  • 议论文写作重在对立论内涵的阐析
    的心理,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有”的前面用“必”来限制,“学者”的前面用“古之”来限制,使立论严密。“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极为肯定,“古之”是对“学者”的限制,是针对现实的,隐含对现实不从师的批判。朱光潜的《诗与直觉》一文,针对诗的境界,提出了“诗的‘见必为‘直觉”的观点。“必”是一定的意思,“必为”是“一定是”的意思,其条件是唯一的,正因用“必为”来限制,使其立论更为严密。不仅中心论点要严密,其分论点也是。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论证中心论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10期2014-11-07

  • 议论文写作重在对立论内涵的阐析
    的心理,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有”的前面用“必”来限制,“学者”的前面用“古之”来限制,使立论严密。“必”是“一定”的意思,语气极为肯定,“古之”是对“学者”的限制,是针对现实的,隐含对现实不从师的批判。朱光潜的《诗与直觉》一文,针对诗的境界,提出了“诗的‘见’必为‘直觉’”的观点。“必”是一定的意思,“必为”是“一定是”的意思,其条件是唯一的,正因用“必为”来限制,使其立论更为严密。不仅中心论点要严密,其分论点也是。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论证中

    语文天地 2014年28期2014-08-15

  • 赏鉴文言文 品味中华之经典
    编者按:文言,古之雅言,记载中华五千年文化,为华夏子孙之瑰宝,亦人类文明之奇葩。“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以明道”,中华文化传承之径,得力于文言历代传习。本期《特别关注》栏目特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文科实验班师生的文言作品,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准教师们的文言习作,供广大读者品评与赏鉴。藉此希望我国基础教育从诵习优秀诗文入手,弘扬传统文化,以培育莘莘学子之人品情怀、审美雅趣、言语技能,亦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做出应有的贡献。endprint

    中国教师 2014年11期2014-06-28

  • 善学经国 良教序民
    者荣,无知者鄙。古之学者,立安邦之志,辨是非之理,察得失之因,学圣贤之要。知孝悌忠信之义,尊礼义廉耻之德。邦有道则仕,无道而隐,究其根源,实乃背其所愿。人不惧死,何罪束之?人不乐生,何福受之?人不志学,何德秉之?不学则骄奢易更其行,不教则荣辱难改其容。“教育”始见《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古之帝王,兴文教,置太学,集天下之士,教之以尽其才,广而纳之。《说文解字》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教学之本,概属上行下效,各立

    中国教师 2014年11期2014-06-28

  • 古之教养古之教养 今之敬仰今之敬仰
    崔少宸经历了五千年岁月的东方古国,饱经沧桑,曾几度在风雨中飘摇,又几度发出耀眼的光芒。时光可以淡化历史,却不能磨灭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千古遗训、春秋警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道出了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那有教养的谦谦君子风度。追忆豪放的李白:宴上饮乐,豪壮酣畅之情四溢,发出痛饮三百杯的豪情,饮至半酣,吟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名句。功利之心早已淡释,唯有豁达之情尚存于心。追忆悲天悯人的杜甫:独居茅屋之中,仰天长叹,回顾自己潦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09年19期2009-06-25

  • 《郁离子》序
    吴从善古之君子,学足以开物成务,道足以经纶大经,必思任天下之重而不私以善其身。故其得君措於用也,秩之为礼,宣之为乐,布之为纪纲法度,施之为政刑,文明之治洽乎四海,流泽被于无穷。此奚特假言以自见哉!及其后也,虽孔子之圣可大有为,而犹不免述怍以传道,况其下乎!然则必假夫文以自见者,盖君子不得已焉耳矣!君子以为学既不获措诸设施,道不行於天下,其所抱负经画可以文明治世者,独得笔之方册,垂示千百载之卜。知而好者,或得以行,是亦吾泽所及,其志岂不为可尚矣夫?然自秦汉而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1期2009-01-17

  • 这些历史名城现在叫什么?
    晴 晓古之晋陵,今之江苏省常州市古之吴郡,今之江苏省苏州市古之京口,今之江苏省镇江市古之金陵,今之江苏省南京市古之广陵,今之江苏省扬州市古之彭城,今之江苏省徐州市古之会稽,今之浙江省绍兴市古之钱塘,今之浙江省杭州市古之嘉禾,今之浙江省嘉兴市古之江州,今之江西省九江市古之江夏,今之湖北省武汉市古之颖阴,今之河南省许昌市古之汴京,今之河南省开封市古之长安,今之陕西省西安市古之巴西,今之四川省南充市古之任城,今之山东省济宁市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11期1989-01-01

  • 学点淡泊
    戈时,便想起一位古之贤者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自然难有这位贤者那么高雅的情趣,但是我们学会一点淡泊,是大有益处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备尝挤车之苦,当使尽浑身解数争得车内一立足之地时,又往往为谁碰了谁,谁踩了谁,不惜破口大骂、拳头相向,“惟恐天下不乱。”此类现象,于其他场合也不罕见。甚至于家庭之中、邻里之间也常有为屑小之事大闹不休,以至于闹出人命来的。斤斤计较,互不相让,在工作上就发展为勾心斗角。你给我使绊子,我给你穿小鞋;你背后说我的坏话,我便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9年6期198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