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

  • 文章要载道 气盛言自宜 ——解析《师说》的“三性”
    身,自然就不重视从师学习。改变人固有的观念,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到隋朝,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代之以科举制度,到韩愈生活的中唐,科举制度已经实行了二百年,但是门第观念依然顽强地存活在人们的心底,只不过此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官爵高低成了区分门第高下的新标准,造成了人们以门第高下选择老师的现象,这正是文中所说的“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旧的门第标准造成人们轻视学习的风气依然在社会上蔓延——“耻学于师”,新的门第标准又误导人们不能正确地选择老师,这是韩愈写作《

    中学语文 2023年24期2023-10-29

  • 《师说》的艺术特色赏析
    他批判了当时“不从师”“不尊师”“不屑为师”的社会风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在此基础上对“从师的重要性”“为师的标准”进行了阐释。下面,笔者就赏析一下《师说》的艺术特色。一、论点鲜明论点是作者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张或者见解,也是文章的中心。《师说》这篇文章论点鲜明。在文章的开篇,韩愈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虽只有七个字,却言简意赅,重若千钧,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4期2023-07-12

  • 浅谈《师说》中的议论三绝
    重师道,恰恰是对从师学习的误解和亵渎,把从师学习作为了一种形式,而不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即使重视孩子们的学习,也仅仅是关注“句读”的学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词约义丰,凝练地勾勒出“士大夫之族”舍本逐末、愚蠢可笑的面目。最为精彩的是他在描摹“士大夫之族”看到别人相互学习时的行为、语言及心理活动,“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通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5期2023-06-04

  • 学不可以已 ——刘跃进先生《从师记》读后
    权刘跃进 著 《从师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年5 月版荀子曰:“学不可以已。”近来,细致阅读了刘跃进先生的《从师记》一书,感慨良多。在阅读的过程中,头脑中就一直萦绕着这句名言。我虽与刘跃进老师素昧平生,但因为我的沉浸式阅读,所以又好像是老熟人。阅读两遍过后,刘老师一路成长的学人之魂在我的心间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为学之勤、为人之真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学问门外汉。刘老师从师问道的经历让人艳羡,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他为什么能够“转益多师”,归根结底还是由刘老师

    名作欣赏 2023年10期2023-04-14

  • 基于“吐槽”视角的韩愈《师说》再解读
    遇了什么?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盛行,在韩愈看来,当时所处的是“道”和“师”都衰落不堪的时代。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真实记录了韩愈当时的处境:“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然而即便如此,韩愈依然对儒家之“道”保有古道热肠,毅然“抗颜为师”。《师说》是韩愈壮年时代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吐槽,他这次吐得好不好,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而韩愈恰恰吐得很“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2年5期2022-05-24

  • “认知顺序”不妨突破“写作顺序”
    思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从文体上看,“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说”要随便些。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类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偏重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韩愈这篇解说关于“从师”道理的文章,是为谁而写的呢?三、文本解读(顺序:第四段——第二段——第一段——第三段)1.分析第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4期2022-05-09

  • 基于“吐槽”视角的韩愈《师说》再解读
    遇了什么?当时不从师的社会风气盛行,在韩愈看来,当时所处的是“道”和“师”都衰落不堪的时代。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真实记录了韩愈当时的处境:“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然而即便如此,韩愈依然对儒家之“道”保有古道热肠,毅然“抗颜为师”。《师说》是韩愈壮年时代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吐槽,他这次吐得好不好,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而韩愈恰恰吐得很“

    中学语文 2022年13期2022-03-18

  • 文言文说理逻辑的构建与完成 ——《师说》行文结构谈
    远没有答案。所以从师是为了所谓“师道”,也就是文中所言的“道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其次,本文使用了反证法。这一部分分为三层,层层相叠。在第一层中,一直围绕着前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以“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进行对比,说明了“圣愈圣”和“愚愈愚”是因为前者会以他人为师,而后者却以向他人学习为耻。第二层,更深一层的讨论申明有些人对待孩童的学习态度与对待自身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以此来批判“小学”和“大遗”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第一层说到了他们以学习他人为耻,而在

    语文天地 2022年2期2022-03-17

  • “批驳”流俗而非“论证”观点:《师说》说理论析
    师’的风气,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1]这代表了对于《师说》说理意图一类典型理解,即将其说理意图看做是论证观点。“体裁是‘说’……其特点乃是‘喻巧而理至’。这里却没有像一般的‘说’那样……这里的特点是,直接提出核心论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文章先提出总观点:学者必有师,即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3]但这类说法却令人感到疑惑。若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看法,韩愈在本文中想要达成的意图就是论证“人们应当从师学习”的观点。然而,这样的观点基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1期2022-03-14

  • 文言文说理逻辑的构建与完成
    远没有答案。所以从师是为了所谓“师道”,也就是文中所言的“道之所存也,师之所存也”。其次,本文使用了反证法。这一部分分为三层,层层相叠。在第一层中,一直围绕着前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以“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进行对比,说明了“圣愈圣”和“愚愈愚”是因为前者会以他人为师,而后者却以向他人学习为耻。第二层,更深一层的讨论申明有些人对待孩童的学习态度与对待自身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以此来批判“小学”和“大遗”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第一层说到了他们以学习他人为耻,而在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2022-03-04

  •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种有效方式——“从师学习”,在话题上与第六单元吻合。而《师说》作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性散文,在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也尤其具有指导意义。故此,本文试对《师说》的逻辑进行解读和释疑,以期对高中阶段议论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篇章构架大巧若拙 (一)开头纲举目张 文章开篇点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在中心论点之前冠以“古之”二字,与荀子表明论点时的“君子曰”三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为强调从师学习乃古已有之,现在从师是对古之传承;二为暗中形成古今之对照,古之学者有师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期2022-02-23

  • 让学生跟着名家学写文章
    八年。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从中积累写作经验。有的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正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这样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引起读者的注意。在第二自然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7期2021-11-10

  • 《师说》中的“文”“道”“勇”
    “古道”不仅指“从师之道”,也指“古文之道”“儒家之道”。《师说》就是对时风与时文的反叛、对古文的提振与创新,同样也包含对儒家道统衰微的忧患与拯救,其间更体现出韩愈沉痛的感慨、深远的忧虑和非凡的勇气。【关键词】《师说》,文,道,勇《師说》是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者们对这篇文章的总论点聚讼纷纭。教师教授此文,则常常停留在掌握字词和把握韩愈批评“耻学于师”、倡导从师风尚的层面上。如此教授《师说》,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不能把握文章

    语文建设·上 2021年2期2021-05-30

  • 《师说》中的“文”“道”“勇”
    “古道”不仅指“从师之道”,也指“古文之道”“儒家之道”。《师说》就是对时风与时文的反叛、对古文的提振与创新,同样也包含对儒家道统衰微的忧患与拯救,其间更体现出韩愈沉痛的感慨、深远的忧虑和非凡的勇气。【关键词】《师说》,文,道,勇《師说》是高中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者们对这篇文章的总论点聚讼纷纭。教师教授此文,则常常停留在掌握字词和把握韩愈批评“耻学于师”、倡导从师风尚的层面上。如此教授《师说》,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如下问题:不能把握文章

    语文建设 2021年2期2021-03-18

  • 朱熹教子
    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有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旧时伎俩④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选自《朱子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标题为编者所加)【注释】①义理: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2期2020-05-22

  • 一线串珠 翻转全文 ——以《师说》为例谈主问题教学之妙
    “师说”是讲述对从师学习的看法。《文心雕龙》将“论说”单独分为同类篇章,并指出“说”属于“论体文”的子体,[1]而《师说》不仅很明显带有“论”的文体特点,[2]还具有当今高中教学的驳论文特色。因此,《师说》可以归为“论说”文体大类。根据文体特点,学生首先需要读懂作者韩愈的态度。通过课前预习的反复诵读,学生不难明白,课文的中心论点是提倡积极地从师学习,原文的中心论点句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论点应该会使读者产生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韩愈为什么要为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1期2020-01-10

  • 一线串珠翻转全文
    的含义是:讲述对从师学习的看法。根据文体特点,学生首先就需要读懂写作者韩愈的态度。通过课前预习的反复诵读,同学们不难明白,课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提倡积极地从师学习,原文的中心论点句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样的论点应该会使读者产生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问题:“韩愈为什么要为倡导从师学习而写下这篇文章呢?”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成为《师说》教学思路的主问题即“线”,而且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线串珠”清晰流畅的美感,甚至能够让课堂轻巧灵活地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倒置段落顺序教学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6期2019-08-07

  • 尊师重教有道统
    族尊“家法”而鄙从师,韩愈这些鼓励指导后学的行为就显得很另类,于是士大夫之族纷纷指责他“好为人师”。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所以要用《师说》这篇文章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文章第一自然段就是对士大夫之族加给他的罪名“好为人师”的答复。韩愈先给“师”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把“师”从与“天地君亲”并列的尊贵地位拉了下来,变成只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无论贵贱长少,只要有“道”就行。这样一来,即使韩愈真的“好为人师”也不要紧了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10期2019-04-29

  • 条分缕析,呈现佳作
    亦然。文章在议论从师的必要性和应持的态度时非常有条有理:一是谁能无惑,有惑就要从师;二是年长有道,应以他为师;三是年少有道,也应以他为师。在这样的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体部分巧用并列式结构来行文论理,结论水到渠成,见解精辟,令人信服。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论证的妙用: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4期2019-02-18

  • 我看《师说》整体结构
    “现在的我们也要从师”;接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其实从教师的作用的角度回答了“现在的我们要从师”的原因;接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从学生的角度阐述了“现在的我们也要从师”的原因;接着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顺道从身份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上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其实这句话是从怎么样的角度来回答了“现代的我们要从师”。对于第一自然段,历来大家观点几乎一致,关键是第二自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2期2019-01-14

  • 理性与感性的交光互影
    站出来表达 “要从师”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当时无异于晴天霹雳!韩愈开篇便出离愤怒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很显然是针对现实的一声呐喊,“必”语气肯定而坚决,可现实“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终”字背后是无尽的感伤与遗憾,接着运用反问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达对士大夫文人以年龄大小来决定为师的强烈责问。提出观点后,在文章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揭示当时社会不从师的愚昧,随着“愚”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层次越来越高,作者批判的情感力度也越来越大。“嗟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10期2018-11-30

  • 《师说》教学设计
    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课文讲解1.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2.教师范读正音3.学生自由朗读4.学生齐读5.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6.学生示范朗读并疏通文意7.学生补充、质疑、讨论,教师点拨讲授明确一、二段基本内容,划出中心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期2018-10-21

  • 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键词:《论语》 从师 治学孔子非常看重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在《季氏·第十六》中,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认可天生聪慧的人,但天才可遇不可求,世上大多数人生来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想要做上等人,就可以通过学习的途径实现。连孔子都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没有先天的优势,更要通过后天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充实自己。反之如果仗着天生聪颖就恃才而骄那结局就会和神童仲永一样“泯然众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7期2018-09-02

  • 《师说》中“今之众人”的逻辑谬误分析
    ,某些士大夫“不从师”这一行为存在逻辑缺陷,结论不成立,做法当然也是错误的。同时,韩愈还指出“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决“句读”只是小道,远不及“传道授业解惑”重要。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漏洞百出在韩愈看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并且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之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一说辞中隐含着多重逻辑谬误:第一,错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官盛”则一定导致“近谀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3期2018-06-08

  • 论述文写作中的“思维流”
    低。韩愈为了论证从师的必要性,选择了由惑入手,从最低要求入手,从最具普遍意义的点突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每个人都有困惑,那么势必需要寻找到能帮助解惑的途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明确的从师意识,那么下一步就是找老师了。老师何在?“生乎吾前”也好,“生乎吾后”也罢,只要“闻道”“先乎吾”,就是老师。不光年龄,社会地位也是如此。由此,也就有了本文的第一个推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韩愈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2018-05-29

  • 《师说》教学设计
    论文,该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及择师的原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俗的批判,倡导“从师而学”的从师古道。教学目标:1)了解《师说》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说论述的关于从师的道理。2)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式。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4)联系当下,思考本文于当今的启示意义。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区分理解作者说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及从师的标准等方面的观点。3)结合《师说》写作背景,启发对时事之思考。思路方法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2018-05-14

  • 论述文写作中的“思维流” ——以韩愈《师说》为例
    低。韩愈为了论证从师的必要性,选择了由惑入手,从最低要求入手,从最具普遍意义的点突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既然每个人都有困惑,那么势必需要寻找到能帮助解惑的途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明确的从师意识,那么下一步就是找老师了。老师何在?“生乎吾前”也好,“生乎吾后”也罢,只要“闻道”“先乎吾”,就是老师。不光年龄,社会地位也是如此。由此,也就有了本文的第一个推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韩愈

    中学语文 2018年10期2018-04-24

  • 《师说》的文体解读
    用,阐明了求师、从师的意义。这里的“师”是指学业上事业上已有所成就的有道之人。突破了传统老师的职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延伸到“传道受业解惑”。这里的“道”是儒道,弘扬儒家思想的。当时社会动荡,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核心是“文以明道”,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上文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此处从学者的角度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个反问句,不仅使文章更丰富有趣,突出人生而有惑就要通过从师来解,围绕论点进行论

    丝路艺术 2018年6期2018-04-01

  • 翻转课堂在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从师技能培养中的应用
    338000)从师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和教学活动所应该具备的各项技能。具体是指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并迅速、流畅、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能力。[1]掌握从技师能对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来说,既是一项基本任务,同时也是极具挑战的工作。传统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从师技能培养中,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习两种方式,不仅培养方式单一,而且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欠佳。[2]而翻转课堂的出现,为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从师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2018-03-12

  • 《师说》教学设计
    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课文讲解1.检查预习情况,抽查学生朗读。2.教师范读正音3.学生自由朗读4.学生齐读5.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全文6.学生示范朗读并疏通文意7.学生补充、质疑、讨论,教师点拨讲授明确一、二段基本内容,划出中心论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期2018-03-03

  • 理性与感性的交光互影 ——《师说》对高中论述文写作的启示
    地站出来表达“要从师”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当时无异于晴天霹雳!韩愈开篇便出离愤怒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很显然是针对现实的一声呐喊,“必”语气肯定而坚决,可现实“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终”字背后是无尽的感伤与遗憾,接着运用反问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达对士大夫文人以年龄大小来决定为师的强烈责问。提出观点后,在文章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揭示当时社会不从师的愚昧,随着“愚”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层次越来越高,作者批判的情感力度也越来越大。“嗟乎

    中学语文 2018年28期2018-02-09

  • 《师说》中“今之众人”的逻辑谬误分析
    ,某些士大夫“不从师”这一行为存在逻辑缺陷,结论不成立,做法当然也是错误的。同时,韩愈还指出“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解决“句读”只是小道,远不及“传道授业解惑”重要。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漏洞百出在韩愈看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并且拒绝从师的心理原因之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这一说辞中隐含着多重逻辑谬误:第一,错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官盛”则一定导致“近谀

    中学语文 2018年7期2018-02-09

  • 师说(节选)赏析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jie)乎!师道[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4]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5]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ou

    铁军 2017年9期2018-02-05

  • 瞻前顾后:文言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
    能解答疑惑,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语义并不明确,哪些方面“从师学习”?哪些方面“不从师学习”?根据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对应关系可知,“小的方面”指“不知句读”,“大的方面”指“不解惑”,从师学习的是小的方面——句读,不从师学习的是大的方面——解惑。因此,此句翻译为不明白句读,不能解答疑惑,不明白句读从师学习,不解惑倒不从师学习。例4,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选自《欧阳修全集》)翻译这句需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9期2018-02-03

  • 协同创新视阈下玉雕产品人才培养研究
    玉雕产业传统“徒从师艺”模式分析目前,我国的玉雕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玉雕产品层出不穷,多种多样。随着玉雕产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注意对这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我国在玉雕人才培养上,注重传承性,以“徒从师艺”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较为古老,但是相对而言,这样的方式可以将技艺不断进行传承,“徒从师艺”的培养模式,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以及传承,在培养优秀的人才方面具备较大的优势,能够促使工艺精益求精。但是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在人才培养数

    艺术家 2018年9期2018-01-24

  • 韩愈《师说》教育思想之质疑问辩
    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文章较集中地反映了韩愈的教育思想,其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全文通过正反对比、引证例证等,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名言警句迭见,师生都能熟读成诵,行文演说,信手拈来,不假思虑,遂成定论。古往今来,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盛赞韩愈对现实的质疑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借鉴文中睿智的思想、深刻的认识结合现实进行分析,无一例外地肯定文章观点具有鲜明深刻的启发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4期2018-01-01

  • 道似无用却关键
    》,意思就是说说从师学习的道理。第一段界定了老师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提出观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通过三组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第三段进一步用名人事例来论证要向老师学习。最后一段只是表扬了一下李蟠,跟文章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应该删去。生:最后一段虽然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但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所以也可以不删。师:你的意见是可删可不删。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我觉得这篇文

    新课程·中学 2017年9期2017-12-06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真的吗?
    “师道”解释为“从师学习的道理”,整句话可以理解为“从师学习的道理已经很久都不流传了”。笔者对此颇为疑惑,难道在科举制度已经成熟的唐代,读书人都不愿从师,甚至耻于从师了吗?要判断“师道不传”的真伪,我以为首先要关注的是韩愈创作《师说》的时代背景。韩愈于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第二年春(80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开始他真正的为官生涯。期后宦海沉浮,他又先后多次担任了与学校相关的职务。《师说》写于802年,正是韩愈初入仕途,踌躇满志,担任国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8期2017-09-19

  • 向孔子韩愈学写时评
    也一样,面对“不从师”“耻于从师”的不良现象,他愤怒不满,在批评时弊、揭露恶果的同时,他从自身做起,破除时弊,不顾流俗的非议和耻笑,热情有礼地鼓励向他请教的人,努力提倡“师道”思想,《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产生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学生习作审题时,往往只从“小我”出发,导致视野狭窄,立意不深。如, 2016年广东省模拟考作文,大多数学生看到任务栏中“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就从个人利益出发选择进外企或选择自主创业;若能站在国家的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2期2017-07-05

  • 多吉从师
    文/杨奇斌多吉从师记文/杨奇斌(三) 得意忘形不听劝“……走你哇哦哦哦,就这个feel 倍儿爽……”回家路上,多吉心情大好,情不自禁地哼起流行歌曲《倍儿爽》。一个迎面走来的行人看了看多吉,又看了看他手中的袋子,突然上前拉住多吉咿咿呀呀地比划着什么。多吉看出对方是个聋哑人,却又苦于不懂手语,弄不明白对方要表达什么意思。他想了想,向对方做了个写字的动作,表示“你会写字吗”的意思。聋哑人点了点头。于是,多吉掏出纸和笔递给聋哑人。聋哑人接过笔写道:“这位朋友,你的

    快乐语文 2017年8期2017-05-18

  • 运用论证方法,推进议论深入
    刻而精彩地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文章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学于师”。全文一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讲了两个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主要运用推理论证。开头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定义出发,说明“人非生而知之”,从师才能解惑。然后说到“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为了进一步阐释观点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4期2016-11-19

  • 运用论证方法,推进议论深入 ——从《师说》学论证方法
    刻而精彩地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文章强调老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学于师”。全文一共四个小节。第一小节讲了两个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主要运用推理论证。开头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定义出发,说明“人非生而知之”,从师才能解惑。然后说到“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为了进一步阐释观点,

    中学生天地(C版) 2016年4期2016-09-16

  • 《〈师友箴〉并序》译评
    ?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④不生,牙⑤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⑥;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⑦,外考诸物⑧,师乎友乎,敬尔毋⑨忽!(选自《柳宗元集》卷十九)〔注释〕①道:文中的道、中道、中,均指柳宗元理想中的政治标准、思想原则和道德规范。②生:后生,即学生。作者自谦之词。  ③箴(zhēn):一种规劝、告诫的文体。④仲尼:孔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1期2015-11-20

  • 议论文写作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的不良风气,提倡从师而学,从多方面向别人学习。文章一开关就指出,古代学者“从师而学”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就是古人的“师道”。第二节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承上启下的:“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师道”,是承上文而来,即上节所说的古代学者“从师而学”、“无贵无贱”之道,这是承上;“不传也久矣!”说的是今天的情况怎样了,这是启下。下文正是用对比的方法论述现在风气不良的。第三节:“圣人无常师”这是启下,是说下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5年3期2015-10-21

  • 语气词:《师说》教学的另一个角度
    庸置疑。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上句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表明了人皆有惑,隐含着一个明确的意思,那就是要解惑,也要从师。这句从反面提出,如果不从师,惑终不能解。语气词句中的“也”和句末的“矣”连用强调了不从师的严重后果。这里的“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目的是等后半句将对前半句的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且后半句用“矣”来作结,表达十分肯定的语气,表露出作者的无奈与惋惜。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接着说到“

    中学语文 2015年10期2015-08-15

  • 幼儿师专学生从师语言技能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
    董楠幼儿师专学生从师语言技能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文/董楠本课题以牡丹江地区幼儿园为调研范围,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以及到幼儿园听课、参与幼儿园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方式调查牡丹江地区幼儿园教师从师语言技能的基本情况。通过调研发现牡丹江地区幼儿园教师从师语言技能现存主要问题是普通话不标准、方言重,语言不科学、与幼儿沟通存在障碍,语气语言缺乏亲和力、丢失了对幼儿的吸引力,在教育教学中以批评为主、忽视了必要鼓励等。并从生源质量、地区方言习惯

    亚太教育 2015年6期2015-04-27

  • 语气词:《师说》教学的另一个角度
    疑。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上句说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表明了人皆有惑,隐含着一个明确的意思,那就是要解惑,也要从师。这句从反面提出,如果不从师,惑终不能解。语气词句中的“也”和句末的“矣”连用强调了不从师的严重后果。这里的“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目的是等后半句将对前半句的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且后半句用“矣”来作结,表达十分肯定的语气,表露出作者的无奈与惋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4期2015-04-09

  • 《师说》写作目的之探究
    “学于余”即敢于从师,“行古道”即研习经文,这两种行为在当时有着怎样的可贵之处呢?此处不妨设想一下,在门阀制度依旧盛行的中唐,李蟠若出自士族,在大多显贵子弟“耻学于师”的情况之下,李蟠学于韩愈,且学的不是盛行的骈文,勇气可嘉,值得勉励。若李蟠只是寒门子弟,李蟠弃骈文不学而研习“六艺经传”,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仕途。韩愈本人通过四次科考,终登进士第,但唐代进士一般不立即授职,还得继续参加吏部的“应博学宏辞选”。应考两次皆失败后,韩愈心中非常郁闷不平,认为

    中学语文 2015年34期2015-01-31

  • 话语背后的历史存在 ——贴着韩愈的心解读《师说》
    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主倡从师。为什么这么说?从文本的语言形式来看,《师说》尤其是第二段语言骈偶的特质是很明显的,而如果将第一段散文也进行骈偶化,可见其话语意图更为清晰。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学者乃无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者,所以闻道晓业明惑也。圣人固生而知之者,可无惑矣,其惑而犹从师,虽为惑也,遂得解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名作欣赏 2011年4期2011-08-15

  • 析说韩愈的《师说》
    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正因时风如许,平时以道自任、以师自处的韩愈,才不得不出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感叹。这样,文章就极其自然地过渡到下段。然后,他再从圣人尚从师、童子尚从师、巫医乐师百工尚从师三个方面,讽谕时人宜从师解惑。由此观之,韩氏专拈“解惑”一端加以申述,就行文来说,亦有深意,绝非信笔所至。3.三片并列,对比衬托。《师说》首段之末,韩愈论“择师”原则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其中

    中学语文 2010年27期2010-08-15

  • 韩愈《师说》的四个字
    一段的立论是阐释从师道理,尤须紧扣“师”字进行教学。这段文字解决两个问题:人为何要从师?以什么人为师作者的观点很清楚:其一,学必从师;其二,唯道是师。理解第一个问题是重点,作者从三个角度来阐发:首先从古代传统看,学者有师;其次从为师职能看,道要人传,业要人授,惑要人解;再次从认知实际看,人非天才。人皆有惑;这三点足以证明人必从师。三层意思的阐发是紧密勾连的,一、二层以一“师”字勾连,二、三层以一“惑”字勾连。文章为何从“古”字发笔?因为观今宜鉴古,从“古”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9年10期2009-11-28

  • 从师不辍是日进无疆的自觉激励
    1000余万字。从师学习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很需要耐心的。因为认识都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学习老师的知识而有所得,学习老师的思维而化为己有,运用老师的方法而如同己出,更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我们做学生的往往急于求成,一看投奔在这位老师门下不能如愿以偿,便屁股坐不住了,希望另作他求,找到一位可以使自己一夜改变面貌的老师。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一是没有认识到基础训练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凡是货真价实的老师,无一不是把培育基本功当作自己的首要任

    美文 2009年12期2009-07-14

  • 教学相长
    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答:这道题开放性很强,既是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又是对知识的迁移,还可以说是对现代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所以,对其回答既要从文本出发,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传统,学生虚心向老师求教,毕恭毕敬更显其求学的虔诚。从师先有好的态度,然后才能有好的结果,这种尊师方式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但是,现代社会倡导新的师生关系,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新理念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应该虚心恭敬,但直接提出自己

    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版 2008年3期2008-08-29

  • 为感时而作的师道精品
    致函柳宗元,提出从师学文的请求,大概也是受韩愈《师说》的影响吧!当时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因拒韦中立之请,“不敢为人师”,古代学者多以二人之“道不同”释之,这实为误解。柳宗元“不敢为人师”,原因是怕“招闹取怒”,并非反对韩愈光复“师道”的主张,其《师友箴》及《序》可为佐证。《箴》曰“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序》曰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显然,柳氏对“师道”的理解,与韩氏如出一辙。他的《师友箴》和《序》,其实就是对韩氏《师说》的支持,而且较之其他有识之士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5期200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