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

  • 椎旁肌损伤在腰椎椎管狭窄症中的研究进展
    并伴间歇性跛行。椎旁肌作为椎体后方的重要结构,对腰椎的稳定和运动至关重要。椎旁肌损伤是脊柱后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2],损伤的肌肉最终会变成不会收缩的结缔组织,导致椎旁肌力量降低[3],加重LSS患者腰痛程度[4],根据持续时间分为急性(< 4周)、亚急性(4~ 12周)和慢性(> 12周)腰痛[5]。本文通过查阅椎旁肌与LSS的相关研究,从椎旁肌的生物力学、椎旁肌损伤的组织学改变和影像学评价、腰椎融合术对椎旁肌的损伤等方面展开分析,综述如下。1 椎旁肌的生

    脊柱外科杂志 2023年6期2024-01-21

  • 基于MRS IDEAL序列构建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椎旁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的预测模型及效能评价
    柱稳定性中重要的椎旁肌,其横截面大、单位体积纤维含量多的特点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最大的力量支撑脊柱[4],同时研究显示,腰骶部超过2/3稳定力量由多裂肌提供,能够维持脊柱正常力线的以及稳定腰椎,因此多裂肌结构与功能稳定性被破坏可能通过影响脊柱稳定性而引起腰痛[5]。多裂肌脂肪浸润是肌肉萎缩、退变后常见病理变化,因此探究多裂肌脂肪的浸润程度对诊断和了解非特异性腰疼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往评估多裂肌脂肪的浸润程度主要为半定量分析,有较大的误差导致结果未能达到

    河北医学 2023年12期2024-01-05

  • 表面肌电信号分析腰椎滑脱术后椎旁肌功能
    ,需要剥离两侧的椎旁肌显露双侧椎板、小关节及横突根部,另外术中较长时间使用撑开器,都会对肌肉组织产生不可避免的损伤,且术后易发生腰背部僵硬、顽固性酸痛、肌无力以及萎缩等并发症[2~4]。在以往研究椎旁肌的功能中,运用的多普勒超声对于操作者经验要求较高,CT有辐射暴露的危害,MRI影像学技术成本高、耗时长,肌肉组织活检及组织学等手段因有创性而有局限性[5~8]。有研究报道,sEMG的肌电信号对肌肉疲劳和肌肉收缩力的变化非常敏感,有助于客观评价神经肌肉功能变化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8期2023-10-11

  • 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切除胸腰椎旁肿瘤的疗效分析
    李佩恒 彭 彪椎旁肿瘤以神经鞘瘤多见,多起源于脊神经背根,好发颈椎椎旁,其次为胸椎,腰椎少见[1,2]。因肿瘤多较大、位置深在,以往多采取后正中手术入路手术,需大范围剥离椎旁软组织,甚至需要咬除部分椎板、关节突、横突等骨质结构,手术并发症较多[3]。椎旁肌肉间隙入路利用最长肌和多裂肌的自然间隙到达椎旁区域,充分保护椎旁肌肉、神经、血管组织,并有充分的手术操作自由度[4]。2018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经椎旁肌肉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旁肿瘤25例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6期2023-07-13

  • 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椎间盘和椎旁肌肉MRI变化及意义
    在腰椎压缩性骨折椎旁肌肉变化的诊断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获得全面的三维影像,在腰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散或致密情况、腰椎椎旁肌肉退变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椎旁肌肉退行性改变,关于特殊类型的腰椎间盘、椎旁肌肉的研究较少,不利于临床治疗的优化[5]。基于此,本文对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间盘、椎旁肌肉的MRI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 资料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5期2023-05-24

  • MRI椎旁软组织强化方式在脊柱感染中的鉴别意义
    及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在影像学表现以及临床表现方面,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对患者预后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免疫缺陷人群增多等原因,脊柱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脊柱结核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化脓性脊柱炎呈升高趋势[2-3]。当前临床上在诊断脊柱感染时,MRI是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其在脊髓/神经受压情况显示、确定感染范围以及病灶定位等多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主要从椎旁软组织强化方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期2023-02-19

  • 新型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提要】 新型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如横突中点法阻滞、椎板后路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等,为传统椎旁神经阻滞的替代方案,不仅具有与椎旁神经阻滞类似的镇痛效果,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并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椎旁神经阻滞、横突中点法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椎板后路阻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镇痛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椎旁神经阻滞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神经阻滞技术,特别是胸椎椎旁阻滞,是一种有效的区域麻醉技术,对接受乳腺、肺部、脊柱等部位外科手术的患者具

    广西医学 2022年19期2022-12-19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对称性及与侧弯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分泌、神经系统和椎旁肌的异常等多种原因有关[1],其中椎旁肌的异常被认为是脊柱侧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脊柱侧弯患者的椎旁肌与正常人椎旁肌相比构成成分、肌电图、微结构和影像学均会有所不同[3]。研究表明脊柱侧弯患者椎旁肌Ⅰ、Ⅱ型肌纤维凹凸侧分布是不平衡的,而正常人脊柱周围Ⅰ、Ⅱ型肌纤维的分布应该是大致相同的。Shao X等[2]发现凸侧Ⅰ型肌纤维的分布要高于凹侧,约占80%~90%;吴亮等[4]发现凹侧中Ⅱ型肌纤维的比例要高于凸侧,肌纤维的分布与Co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2年2期2022-12-01

  • 椎旁肌退变在退变性腰椎侧凸冠状面失平衡中的作用:一项基于鼓楼分型的回顾性研究
    主要病因[3]。椎旁肌由多裂肌和竖脊肌组成,在维持脊柱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椎旁肌退变与腰痛、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和脊柱畸形等相关,但关于其在脊柱畸形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一直以来存在争议[4-7]。作为 DLS 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冠状面失衡 (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在中国患者中的发生率为 34.8%[8],有研究指出 DLS 患者 CBD 的发生可能与腰椎多裂肌的萎缩及不对称程度有关,但至今仍缺少关于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2年11期2022-11-30

  • 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在全麻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
    年来,有文献报道椎旁神经阻滞符合全身麻醉(全麻),显示出了更好的镇痛效果,尤其是在超声引导下准确率和安全性也明显提升[3-4]。本文对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在全麻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拟接受全麻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患者60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上尿路结石,结石直径<3 cm;符合经皮肾镜碎石术手术指征和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级~Ⅱ级标准。采取随机数字表

    上海医药 2022年22期2022-11-28

  • 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阻滞对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醉管理尤为重要。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ade,PVB)是当前常用的镇痛方式,其镇痛效果理想,且不影响心肌的血供情况,可满足多种手术的围术期镇痛需求[3,4]。其中,罗哌卡因、亚甲兰等均为PVB 常用药[5],但临床关于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阻滞在TPS 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结合2019 年1 月-2021 年10 月于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行TPS 治疗的40 例患者,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亚甲蓝椎旁阻滞对TPS 患者血流

    医学信息 2022年18期2022-11-09

  • 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旁肌肉MRI指标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椎旁肌肉出现退变为发生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一个非常关键因素[4]。椎旁肌肉出现退变后,其质量、数量会迅速降低,造成脊柱发生肌源性失衡,降低其抗应能力,出现轻微的损伤就会引发椎体骨折[5]。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椎旁肌肉MRI指标测量及其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没有检查M

    海南医学 2022年18期2022-10-08

  •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学等多因素有关。椎旁肌、筋膜、韧带等软组织与脊柱的骨骼约束均相关,椎旁肌失衡可导致侧弯和椎体旋转加重,因此被认为可能是AIS 发生与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AIS患者肌肉形态、组织化学及肌细胞超微结构均可能出现异常。既往研究[2]显示,AIS 凸侧顶椎椎旁肌肌电活性高于凹侧,凸侧Ⅰ型肌纤维比例高,而凹侧的纤维化与脂肪浸润的病理改变更明显,这种特异性特征与侧弯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研究[4]表明,凹、凸侧椎旁肌的回声强度及肌层纤维组织回声均匀性与干预疗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22年8期2022-08-30

  • 腰椎椎旁肌肉脂肪浸润程度分级与腰痛评分的相关性及腰背肌肉锻炼对改善腰痛的作用
    年龄的增长,腰椎椎旁肌肉退变导致肌肉质量及强度的下降也是慢性腰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脂肪化等[2,3]。而腰椎旁肌肉和骨骼强度的下降往往伴随着脂肪组织的积累,这种脂肪在非脂肪仓库中的积累被认为是衰老的一个共同特征[4]。腰椎椎旁肌肉主要由竖脊肌和多裂肌组成,部分腰痛患者的核磁共振横断面影像可观察到多裂肌脂肪化,即表现为T2WI 显示椎旁肌肉信号增高,这种征象多见于患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老年人。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同腰痛程度患者的腰椎

    医学信息 2022年5期2022-03-24

  • 血清NGF、HIF-1α、TNF-α 水平与肾肿瘤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关系
    肾母细胞癌。肿瘤椎旁神经阻滞是指通过阻滞脊髓背根神经节,从而迅速控制炎性反应以及水肿,阻断痛觉的神经传导通路的一种治疗方法。而肾肿瘤椎旁神经阻滞术后的疼痛主要以急性疼痛为主,对术后急性疼痛若不能妥善管理,不仅会使得患者预后不良,还会触发紧张的医患关系[1]。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能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发育、成熟、损伤修复等作用,广泛的分布于机体中的各个组织器官中[2]。缺氧作为肾肿瘤物理微环境的基本特征,而缺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12期2022-02-04

  •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后镇痛的应用效果分析
    情况[1-2]。椎旁神经组织对生理机制影响较小,对患者予以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显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开胸手术术后镇痛中应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开胸手术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40例。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6~70岁,平均年龄(53.23±3.15)岁;体质量45~80 kg,平均体质量(62.32±2.15)kg;手术

    当代医学 2021年26期2021-09-23

  • 超声下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研究
    、肋间神经阻滞及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等。椎旁神经阻滞是最常用和有效的,被患者广泛接受的治疗手段之一。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block,ESB)是一项全新的神经阻滞技术,在相关研究中其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取得了显著治疗[3]。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为优化临床镇痛技术方案提供循证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一

    吉林医学 2021年9期2021-09-17

  • 退行性腰椎侧凸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化程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4]指出,腰椎椎旁肌退行性变是DLS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不当的手术方式会进一步加重椎旁肌的退行性变,导致椎体侧凸角度增加。腰椎椎旁肌功能研究多集中于腰大肌、多裂肌、竖脊肌,其横截面积(CSA)的改变和脂肪浸润率的升高会在引起脊柱平衡状态下降的基础上导致椎间隙高度的不规则,引起不均匀的节段性畸形改变[5],但各个椎旁肌在DLS中的退行性变情况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对DLS患者椎旁肌CSA和脂肪化程度进行探讨,为提高DLS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4期2021-08-21

  •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部手术麻醉的分析
    前临床中的难题。椎旁神经阻滞是指通过穿刺针将麻药注射至椎间孔外口,能够有效阻滞该侧脊神经根的神经冲动传导,而不影响机体的整体循环。本次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通过医院审批之后,选取2019年7月到2020年4月这一期间,胸部手术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6.7±4.3)岁,行单纯全麻;观察组20例,男1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2021-07-26

  • 定量CT分析椎旁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肌肉的萎缩,由于椎旁肌是腰椎的重要支撑结构,所以导致脊柱的稳定性下降,加重临床症状[5-6]。目前影像学有多种测量肌肉含量的方法,如双能X线吸收法、CT及MRI等。CT是测量椎旁肌肌肉的含量(横截面积)的特殊技术[7],并且可以选择性的测量某个层面区域的肌肉面积;而定量CT(QCT)可以呈现容积断层图像,轴位断层能更加清晰单个层面腰椎与椎旁肌肉的解剖关系,实现相应面积的精确测量,通过一次扫描可以得到BMD及椎旁肌的肌肉面积,临床实用价值高。但目前,QCT对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4期2021-07-21

  • 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重要组成部分,其椎旁肌肉测量研究在国内外相对较少。虽然颈椎目前不是辅助诊断肌少症及骨质疏松症的重点测量部位,但颈部骨肌疾病是所有职业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4],颈部肌肉功能与颈部疾病密切相关,同时骨密度与椎骨手术术后疗效的关系也是公认的。本研究应用OsiriX及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成年女性颈部椎旁肌肉的面积、密度及颈椎骨密度,探讨颈部椎旁肌群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以便于临床工作。1 材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年3期2021-04-16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形态与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腰椎退行性病变及椎旁肌的改变。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旁肌形态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估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因退行性病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单独或与纤维环一同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神经根等引起的以腰腿疼痛、麻木不适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率约为26%[2],好发于L4~5和L5~S1,其中3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约为2.5%,男性约为4

    广西医学 2021年19期2021-03-26

  • 椎旁肌影像学参数的评估及其与腰椎手术关系的研究进展
    110004腰椎椎旁肌为附着于腰椎周围的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及腰方肌等肌肉的总称,对于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1],大多数腰椎手术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腰椎椎旁肌,椎旁肌受损可导致去神经支配的萎缩和脂肪浸润,造成腰椎失稳。有研究[2]表明,椎旁肌的退行性变与腰椎疾病及腰椎手术有一定的相关性。腰椎手术中椎旁肌破坏后易疲劳,对腰椎的保护降低,通过CT、MRI 及超声等影像学技术测量椎旁肌横截面积(CSA)、脂肪浸润(FI)、肌肉密度(MD)、腰椎凹陷值(LI

    脊柱外科杂志 2021年1期2021-03-25

  •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有关[3],因此椎旁肌肉在维持脊柱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慢性下腰痛患者伴随着椎旁肌肉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横截面积减小及结构上脂肪浸润的增加[5-6]。研究报道椎旁肌肉脂肪浸润分级Goutallier分级与年龄及腰椎疾患有一定的相关性[7],基于非对称采集与迭代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方法(axial 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ical and

    磁共振成像 2021年10期2021-03-04

  • 退行性腰椎后凸术后椎旁肌肉功能变化的sEMG分析
    及肌肉萎缩,然而椎旁肌肉静态下的评估仅能观察到结构上的变化,关于肌肉功能,尤其是神经肌肉控制、传导信号方面的动态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为此,本研究进行静息状态、伸展躯干状态、抬物保持状态等不同状态的手术前后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变化分析,探讨DLK患者术后椎旁肌肉功能变化,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的24例DLK患者为研究对象,

    颈腰痛杂志 2021年1期2021-02-04

  • 改良骨膜下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术中剥离时对椎旁肌损伤较大已成为共识,可能引起术后慢性腰痛,且术中创伤较重、恢复慢、住院时间长[1]。虽然为了降低传统TLIF创伤已出现了多种微创技术,然而通道下手术虽然能够降低手术创伤,施行早期康复锻炼,缩短住院时间,但MIS TLIF手术空间狭小、视野局限,学习曲线较为陡峭,且通道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相对困难,而且部分医院还受到设备和技术的制约[2]。目前传统TLIF已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孟凡剑等[3]尝试对传统TLIF术后正中手术入路进行改良,即对椎旁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21年1期2021-01-15

  • 强直性脊柱炎椎旁肌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均未阐述椎旁肌与脊柱强直的联系。早期AS患者已出现明显的下背部肌肉僵硬和紧绷,然而风湿科医生一直重视AS附着点、骨与骨髓的炎性病变,忽视了椎旁肌是否存在功能紊乱及结构改变[4]。椎旁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5]。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运动疗法(包括牵拉、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呼吸训练和有氧训练)已被循证研究证实是治疗AS的重要组成部分[6]。而运动疗法的核心是针对肌肉进行训练,防止肌肉减少症,且达标治疗理念的更新,亦突显了肌肉在提高A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0

  • 重视腰椎疾病患者人群的椎旁肌退行性改变
    哲 鲁世保 孔超椎旁肌作为脊柱的重要动力来源和稳定器,其功能状态与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密切相关。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人群中,椎旁肌退变是一种常见而显著的现象,需要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在研究腰椎退行性改变的同时,需要重视腰椎椎旁肌退变在整体腰椎退变进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椎旁肌的干预和保护,以获得更满意的腰椎疾病预后。笔者通过对腰椎椎旁肌退行性改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希望为腰椎椎旁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一、椎旁肌的解剖、生理功能和退行性改变椎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0年4期2020-12-20

  • 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顾性分析,以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患者,纳入标准:(1)均经X线、CT检查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并符合手术指征[1]。(2)均无严重脏器损伤、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排除标准:(1)骨折发生时间>2周及双侧椎弓根损坏患者。(2)有腰部手术史、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椎体恶性肿瘤的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各47例。2 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6期2020-12-05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代表[3]。在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al blockede,TPVB)中,直接在椎旁间隙椎间孔神经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断注射部位脊神经支配区的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从而提高注射部位的麻醉效果,改善局部血液流量[4]。TPVB 最常用于术后镇痛和疼痛治疗,很少用于围麻醉期的治疗。探讨TPVB 对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围麻醉期应激反应及麻醉效果的影响,现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 年1—12 月期间行腹腔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20期2020-11-12

  • 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给予全麻复合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取侧卧位,弓背屈曲,超声(高频线阵探头,7MHz)引导下行椎旁间隙穿刺置管。T4棘突下缘旁2~3cm为穿刺点,平面进针,到达椎旁间隙后注入15~20ml0.375%罗哌卡因,15min后对麻醉平面进行测试,固定后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术后镇痛同对照组。附表 两组HR、MAP对比()附表 两组HR、MAP对比()注:与同组T0相比,aP<0.05。指标 组别(n=39) T0 T1 T2 T3 HR(次/min)观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期2020-10-21

  • 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
    ,整体效果欠佳。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为新型手术方法,可避免广泛剥离椎旁肌,有利于减少肌肉神经损伤,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4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74 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37例。试验组男 19 例,女 18 例;年龄 31~54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9期2020-08-20

  •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旁肌形态与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显示,患者常出现椎旁肌失神经化,出现平衡和本体感觉障碍,但这些改变是否与椎旁肌萎缩、脂肪浸润、不对称等退行性变和患者的功能状态是否有相关性仍未阐明[1]。本研究旨在探讨DLSS患者多裂肌、直立肌和腰肌形态与其腰椎功能障碍情况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87例D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影像学检查显示L4-5中至重度椎间孔或中央狭窄,有间歇性跛行。其中,男32例,女55例;年龄43~79岁,

    颈腰痛杂志 2020年2期2020-05-07

  • 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手术学指标分析
    切口,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大,且易引起术后长期腰背疼痛等并发症[2]。而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损伤小,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在临床应用[3]。笔者对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两种手术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为观察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期2020-01-08

  •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正中入路和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和Cobb角,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7年8月收治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06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属于单纯压缩性或简单爆裂性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0.05)。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即于骨折椎体为中心于后正中位置作12cm切口,自棘突分离筋膜并剥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7期2019-12-02

  • 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01400)椎旁肌群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有学者证实,椎旁肌群的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1-2];且研究证实,通过正规的核心肌群锻炼,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3]。但目前,关于椎旁肌群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尚少有文献涉及。为此,笔者自2017年10月-2018年5月,分别对60例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MRI检查,测量其椎旁肌群横截面积

    颈腰痛杂志 2019年4期2019-08-29

  • 全身麻醉联合椎旁阻滞麻醉在肝血管瘤切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除患者中辅助应用椎旁阻滞麻醉效果更加显著,并且能够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80例肝血管瘤切除患者,将全身麻醉联合椎旁阻滞麻醉应用于部分患者手术治疗中,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肝血管瘤患者80例均于2017年1—12月在本院接受肿瘤切除治疗。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4~64岁,平均(44.8±2.6)岁;病程1~3年,平均(2.03±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8期2019-07-28

  • 连续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表明,连续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PHN的疗效显著,因此本文探讨了其在老年PHN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PHN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连续椎旁组(30例)和连续硬膜外组(30例)。连续椎旁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67.8±7.5)岁,病程1个月,胸背部疼痛15例,腰腹部疼痛12例,下肢疼痛3例;连续硬膜外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68.2±7.9)岁,病程1

    医药前沿 2018年31期2018-11-02

  •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分析
    ]。近年来,关于椎旁神经阻滞、冲击波、脉冲射频等技术治疗CEH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化、标准化治疗方案[3]。笔者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治疗CEH疗效显著,下文详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86例CEH患者纳入此次前瞻性对照研究。患者均排除因感染、颅内占位、高血压等其他明确原因引发的头痛以及行枕部神经阻滞诊断性治疗无效者。方案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椎旁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年5期2018-11-01

  • 椎旁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反应和疼痛的影响
    障碍[4-6]。椎旁阻滞是近几年较为常用的镇痛方式,可促进肺癌患者术后苏醒,降低恶性、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术后康复[7];但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的研究较少见。本研究探讨椎旁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及应激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年龄、性别、置换部位、Harris评分、身体体重指数等比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8年8期2018-08-25

  • 椎旁阻滞对肝癌切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影响[4]。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是一种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的镇痛方法,与硬膜外阻滞镇痛效果相似,但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胸腔、肝胆和乳腺等外科手术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5]。目前,关于椎旁阻滞在肝癌患者根治性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了椎旁阻滞对肝癌切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科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10例,男72例,女38例;年龄 26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8年4期2018-07-17

  • 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方式及其研究进展
    ia,TEA)、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以及联合应用不同方法和不同作用机制镇痛药物的多模式镇痛(Multimodal analgesia,MMA)[1],它们各有优缺点[2-3]。虽然现在胸腔镜手术后镇痛方式及药物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镇痛效果不足或镇痛相关副作用的情况仍然存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2-09

  •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术期及近期疗效分析
    李宏 刘洪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术期及近期疗效分析王诗军 李淳德 刘宪义 孙浩林 于峥嵘 邑晓东 李宏 刘洪目的观察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术期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3年 1月至 2016年 7月,我院收治的 4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采用椎旁小切口肌间隙入路治疗 24例 ( 椎旁小切口组 ),传统正中入路治疗 22例 ( 传统手术组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末次随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7年10期2017-11-01

  • 连续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吴婧 党彩艳连续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郭强 高晓猛 吴婧 党彩艳目的 比较连续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与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臭氧注射在治疗老年人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80例带状疱疹神经痛病人随机分成2组, 连续椎旁组(P+O3组) 和连续硬膜外组(E+O3组), 每组40 例,分别行连续椎旁阻滞联合臭氧注射及连续硬膜外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 并记录NRS评分的变化、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实用老年医学 2017年7期2017-07-19

  • 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32000)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胡 斌(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九江市 332000)目的 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

    微创医学 2017年2期2017-05-13

  • 艾滋病患者椎旁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张烈光艾滋病患者椎旁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放射科(广东 广州 510060)黄德扬 刘晋新 丁 岩 张烈光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椎旁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艾滋病患者椎旁脓肿的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35例艾滋病相关椎旁脓肿,结核性脓肿30例,非特异性化脓性脓肿5例。23例出现脊柱骨质破坏者均为结核性脓肿,其中4例患者可见椎体塌陷;14例病变可见硬膜外脓肿,其中13例为结核性脓肿。结论艾滋病患者椎旁脓肿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9期2017-01-20

  • 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比较
    韩红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比较韩红福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8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椎旁肌组(43例)和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传统组(37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率、术后引流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 椎旁肌组的手术时间(75.

    当代医学 2016年18期2016-06-15

  • 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徐 斌(湖北省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咸宁市 437000)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接受开胸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椎旁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浆炎性介质水平的变化。结果 组内,与术后2 h相比

    微创医学 2016年3期2016-02-16

  • 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食管手术围术期循环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许惠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食管手术围术期循环及术后镇痛的影响许惠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于食管手术患者在手术围术期循环以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实行开胸手术的患者5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脊膜外腔阻滞技术。随访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VA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0~2 h、24~48 h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22期2015-12-26

  •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右腋下切口小儿先心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像诊断·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右腋下切口小儿先心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鲁海兵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小儿先心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经右腋下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随机均分为全麻静脉自控镇痛复合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组(P组)和单纯全麻静脉自控镇痛组(N组)。P组患儿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所在肋间的椎旁间隙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同时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N组只使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1,4,8,1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31期2015-12-07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手术治疗在采用(椎旁肌间隙人路和后正中人路)两种不同人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该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2例,均采用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同定术治疗。将所有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I组:椎旁肌间隙人路组;Ⅱ组:后正中人路组。对比两组的手术用时、Cobb角纠正率、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兀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后Cobb角纠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I组优于Ⅱ组。两组病

    中外医疗 2015年10期2015-11-19

  •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
    430062)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分析胡阿威1,吕建芳2,夏春明1,何振华1,徐明1,汪平1,陶鹏飞1(1.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二科,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大学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2)胸椎;腰椎;椎体骨折;椎旁肌间隙入路胸腰段椎体骨折是常见的脊柱骨折,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常需广泛剥离和牵拉椎旁肌,术后常出现椎旁肌损伤或长期腰背部疼痛等并发症。为减少椎旁肌损伤,践行

    颈腰痛杂志 2015年6期2015-09-29

  • 罕见腰椎椎旁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1例
    032)罕见腰椎椎旁非创伤性骨化性肌炎1例刘富兵 梁 运 冯振洲 蒋 淳 陈子贤 姜晓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上海 200032)Myositis ossificans(MO),also known as myositis ossificans circumscripta(MOC),describes a pathologic process of which localized,nonneoplastic heterotopic bone for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5年5期2015-06-01

  • 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观察
    物与临床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的观察肖萍 阙彬 万政佐椎旁神经阻滞可为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提供满意的术中麻醉和术后镇痛[1]。局麻药的浓度和容量是影响神经阻滞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达到理想的阻滞效果,临床上常使用较高浓度的罗哌卡因,但同时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超声引导可较为直观地观察穿刺针的路径及局麻药注射后药液的扩散和分布情况,从而提高阻滞效果,减少局麻药用量,降低局麻药毒性反应以及与穿刺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本研究采用序贯法,拟确定超声引导下

    浙江医学 2015年10期2015-01-19

  •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潘云春 陶风海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潘云春 陶风海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 早期处理不当后期容易引起驼背畸形, 腰背部顽固性疼痛, 部分患者需要二次手术截骨矫正畸形和椎管减压。本科自2008年1月~2013年12月, 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46例,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临床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其中男31例, 女15例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29期2014-10-23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的疗效比较
    近年来此类手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受到了大范围推广。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完成无内固定断裂的后路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68例,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40例,现对2种手术入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完成后路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68例。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胸段3例,胸腰段9例,腰骶段16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21~68岁,平均(43.6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期2014-03-15

  • 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2例
    是后正中入路,将椎旁肌自椎板广泛剥离,并向外侧分开后找到椎弓根进钉点,该入路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易遗留腰背疼痛不适等后遗症[1-3]。我科采用椎旁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4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6年2月-2012年2月,本科共选择102例受伤部位为T11-L2的胸腰段椎体新鲜骨折,均属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传统入路共62例,B组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共42例,手术

    江西中医药 2013年8期201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