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仙

  • 基于GIS和POI的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三维空间扩张研究 ——以成都升仙湖站为例
    少。因此,本文将升仙湖站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该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升仙湖站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升仙湖以南,为成都地铁1 号线已运营的车站。该站自2010 年9 月地铁1 号线一期完工时开始运营,并在2018年3月1号线三期完工前作为1号线终点站。通过对该站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居住型地铁站点周边三维空间扩张特征。2.2 数据来源在本文中,针对升仙湖站的运营状态,选取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段(2008 年、2014 年、2020 年)进行研究。其中,升仙湖站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11期2023-11-26

  • 徐州汉画像石中的兔
    、百戏杂技、羽化升仙等。历史神话故事图刻画于邳州占城祠堂右侧山墙,宽1.13米,高1.4米,厚0.26米。画面分五层,整体清晰,左上边框饰纹处残,从上往下依次刻画西王母像、二桃杀三士、孔子携弟子拜见老子等历史或神话故事。顶层西王母头戴华胜,端坐高台,两侧刻四位羽人手捧仙草侍奉左右,右侧刻两肩生羽翼的玉兔持杵于臼中捣药和牛首人身神像。西王母像画像石出土于铜山茅村北洞山东汉墓祠堂,画面清晰,保存完整,宽1米,高1.15米,厚0.2米。画面分四层,从上往下第一层

    大众考古 2023年2期2023-07-07

  • 桔园,桔园(外一章)
    个神奇的名字--升仙村。因为桔子在此生长繁茂,硕果累累,你便又有了一个给力的名字--桔园。升仙村是历史的记忆,而桔园却是人们对你恩泽的呼唤。你气息淳朴,涵养了一方福地;你披心沥胆,养育了这一方生灵;你长生不老,枝繁叶茂,从生命深处发芽,从现实气息中蜕变,五月里花繁蜂涌,十月间天地飘红。你叫升仙村,那是一种天道的自豪;而你叫桔园,更是一种地域的骄傲。因为升仙村,桔园声名鹊起;而因为桔园,升仙村亦传播久远。呼唤升仙村,犹如亲近天地、融入自然;而呼唤桔园,那就犹

    西部散文选刊 2023年4期2023-04-07

  • 人神交互:南阳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符号
    这表明,楚人向往升仙,并对升仙付诸于实物想象。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汉代,加之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代“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厚葬观念便在社会上流行开来,认为生前的一切娱乐享受死后可一样受用,于是破家尽业以充死棺。《楚辞与南阳汉画像石刻》一文中论及汉代神仙思想时指出:“汉代的神仙思想是道教思想的一个支柱,而这个基础的建立,又来自楚人飞天成仙之说。”[1]可见,在汉王朝大一统时期,在儒道文化及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死观走向了死即重生的一元化轨道,汉画

    新疆艺术 2023年1期2023-03-01

  • 仙传与升仙图:宋代“仙人接引”模式的文本建构与图像表达
    出现;而在民间,升仙图成为墓葬墓室壁画营构的重要部分。仙传与墓室壁画升仙图,看似毫不相干,但在两宋道教于士林与民间广泛流行的背景下,却呈现出互渗相参的显著特征。考察宋代墓室壁画的升仙图,可以发现,升仙图所绘实即仙传中的升仙过程,是将仙传中的升仙过程形象化、艺术化,而“仙人接引”正是二者共同的核心与重点。尽管文学与图像的表达范式有着各自长期形成的自洽体系,但宋代仙传与升仙图体现的多维度的互渗相参现象,给我们研究文本与图像共生关系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而目前已有的

    贵州社会科学 2022年12期2023-01-23

  • 汉画像石中的鱼图像及其文化象征
    )长生不死,羽化升仙的终极追求升仙是汉代神话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人的思想里,存在现实与虚幻两个世界,人死后不是消失,而是可以借助仙灵到达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汉画像石属于丧葬艺术范畴,其图像的刻画往往是有一定目的性的。正如刘宗超所言:“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现在所看到的图像艺术品基本属于墓葬性艺术,由于制作环境的神秘,创造者不会随意而必定通过特定图像赋予他们特定的观念意义。”[38]在汉代画像石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神仙和升仙的图画。鱼原本生活在水中,但在汉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3-01-10

  • 《〈升仙太子碑〉源流考》
    史研究范式。 《升仙太子碑》自公元699年伫立,至今已过去1300多年。一个传说从误会到被信以为真,一个故事从朴素到被加油添醋,一块石碑从崭新到被多次凿刻,一个信仰从树立到被多人演绎。缑山周围的景物已然数度变迁,山巅上的石碑却依旧风雨不变。也许它是孤独的,渐渐被世人遗忘,也许它又是幸运的,历经千年不倒,仍然注视着世人。当访碑人驻足碑前,心中想到的也许不是武则天的卓殊,也不是王子晋的升仙,而是一种内心的感染,感慨人世间的沧海桑田。

    大学书法 2022年5期2022-10-21

  • 乘风而行 羽化登仙
    故事等。北魏线刻升仙石棺的概况开封博物馆藏的这具北魏线刻升仙石棺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前海资村(今向阳村),长205厘米,宽74厘米,高90厘米,由棺盖和棺身构成。棺盖上部断裂,略有残缺。棺身保存完整,图案刻画清晰。棺身呈头宽尾窄的梯形,与汉代常见的长方形石棺有所不同。这种头宽尾窄的棺制,是流行于鲜卑墓葬中的样式。目前洛阳地区已经发现的北魏石棺,形制基本上都延续了鲜卑的头宽尾窄的特殊制式。北魏线刻升仙石棺的这种形制也表明了石棺主人鲜卑人的身份。北魏太和十八年(

    理财·收藏版 2022年6期2022-06-25

  • 跃然仙山鹿“禄”之祥
    鹿作为古人死后的升仙工具大约兴起于战国中晚期,楚墓中有大量的镇墓兽头戴鹿角,以此作为墓主人的升仙工具。到了汉代,升仙的思想被社会各阶层所追求,人们把有着神秘色彩的鹿和仙人结合起来,出现在各种题材中,以沟通天地完成升仙的愿望。《楚辞·哀时命》中有“仙人骑白鹿而容与”之说,《西王母传》中写到“黄帝时蚩尤之暴,威所未禁……王母遭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三辅黄图》载“中山卫叔卿常乘云车架白鹿见,汉武帝将臣之,叔卿不言而去”,说明鹿不仅是仙人西王母

    理财·收藏版 2022年10期2022-05-30

  • 高颐阙“典式”图像及文化内蕴考析
    涵及汉人所追崇的升仙思想。通过高颐阙“典式”图像内蕴的考释,探析汉代道教思想与人伦道德之间的耦合,特别是“典式”图像内蕴的皇权神授思想及等级礼制下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1 高颐阙建筑形制及“典式”图像汉代以孝治天下,尤其讲究死如事生,无论是宫阙、道阙、宅阙还是象征意义的墓阙,在这一时期阙的使用都达到了高峰,其建筑形制以仿木结构准确并且严谨地展示汉代土木阙的节点结构及式样,而阙身图像雕工精美,以“典式”图像宣扬汉代社会道德伦理。所谓“典式”图像,即典型事例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1期2022-04-26

  • 汉代卜千秋壁画墓中升仙图的艺术特点研究
    吉祥、驱邪;3.升仙[1]。其中,被考古界津津乐道的“升仙图”位于墓室顶脊位置。(图1)图1 卜千秋壁画墓二、卜千秋壁画墓“升仙图”的由来考古界关于卜千秋壁画墓墓顶壁画的内容界定,主要是参照了孙作云先生的解释。孙作云先生认为,墓顶壁画是反映墓主人期望升天的 “升仙图”。他的依据来自墓顶编号为“四”的壁画砖,该壁画砖上分别绘制了两个人物,其中一人乘蛇持弓、一人乘三头鸟捧金乌。他认为这两个人物应是墓主人的形象,女性脚踩的三头鸟应是西王母的使者,是西王母派遣来迎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1年10期2022-01-09

  • 游记这样写,清晰有文采
    后描绘了中天门、升仙坊、十八盘、南天门、玉皇顶,读来条理清晰。其次,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旅途中,一路走,一路看,很多景物会给我们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象,如果把所有景物都写上,势必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游记写成了行程。因此,写游记要选择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进行重点描写,不太重要的景点,就可以一笔带过或者不写。这样,游记才能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般来说,我们小学生写游记,选择两到三个景点或项目重点写就可以。那如何写好游记中的重点呢?可以按照方位顺序进行观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21年3期2021-05-12

  • 南阳汉画像石(砖)中虎舞的功能与文化内涵
    ,在其中的“逐疫升仙”“方士升仙”“羽人·二龙穿壁·牛虎”等场景中,虎舞表达了汉代人们希望借助虎这一祥瑞神兽顺利升仙的愿望;在“虎食鬼魅·天马”“双鹿·人面虎”等场景中,虎舞表达了汉代人们祈求通过虎来驱鬼辟邪的思想;在“牛虎斗”“象人斗虎·牛”“斗牛牵虎”“格斗·刺虎·驯虎”“驯象·虎”等场景中,虎舞的斗兽娱乐功能非常明显。南阳汉画像石(砖)中保留的大量虎舞场景,蕴含了道教“永远长生、得道升仙”和佛教“脱俗升仙”的宗教文化内涵,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文化思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4期2020-09-26

  • 引魂升仙与太阳崇拜:先秦两汉时期的凤信仰
    两汉社会中流行的升仙信仰,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该时期升仙信仰的一个重要发展线索,是当时人们对“凤”的崇拜,学者恰恰对这个问题稍欠分析,尤其是凤崇拜是如何联结西王母崇拜和太阳崇拜的分析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将文献与考古实物相结合,通过分析西王母崇拜和太阳崇拜(这是当时社会中最普遍、最流行的两种崇拜)的观念内涵,对“凤”在二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西王母崇拜在吸纳了太阳崇拜的基础上,同时借助并发展了“凤”本身所带有的升仙内涵。而这种内涵被汉代人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2期2020-07-31

  • 高鹏矿业“升仙
    在“一朵岩”上“升仙”惨淡的业绩自然会拖累股价。其实,在上市之初,高鹏矿业的股价也曾持续上涨,到2015年10月,股价已从0.88港元的发行价最高涨至3.85港元,翻了3倍多。这个成绩还算亮眼。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面值不固定,股份拆细十分常见。一般来说,当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升,被认为达到散户投资者无法购买的水平时,上市公司为增加股票的流动性,提高散户的购买兴趣,会进行股份拆细,以降低股票面值。2016年5月27日,高鹏矿业将股份“一拆十”,股价也从每股2元多

    支点 2020年6期2020-06-19

  • 饭圈小妖实力坑夫
    了这条微博。追星升仙bot:我家哥哥牛奶肌肤好吗!.jpg这张照片是从下往上拍的,显得龙泊异常高大。他背靠栏杆,修长的双手展开,朝着镜头温柔地笑。就算是在黄昏暗淡的光线下,龙泊的肌肤也抗打得很。粉丝们瞬间高潮,用这张图屠了对家的超话广场。此时此刻,龙泊正在《烈火英雄》剧组试戏,晒了三个月终于晒成的麦色肌肤,在导演面前却秒变牛奶肌肤。导演:“这个糙汉角色可能不太适合你……”龙泊:“为什么?”导演叹气:“回家照照镜子吧。”到化妆间照镜子的龙泊心道:“……小鸦今

    桃之夭夭B 2020年3期2020-05-21

  • 汉代墓葬画像砖装饰探析
    有着特殊的理解,升仙和永生是汉代人渴求的现实生命终结后的存在形式。事实上,宇宙观和生死观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动态的现象,并非静止不变。这都增加了对其原貌探索的难度,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本文力图排除一些特殊性,立足于大的时代精神下的共性特征进行部分说明,希望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一、空心和实心画像砖的出现按工艺来进行分类,汉代画像砖可分为空心画像砖和实心画像砖。“空心砖是一种体积庞大、内部空而不实的特殊砖块。战国晚期,中原地区首倡用空心砖

    文化产业 2020年35期2020-01-02

  • 略谈汉代肖形印的升仙辟邪思想
    引申[3]。四、升仙辟邪理念肖形印的神秘感在于相当多的内容表现了人思想观念中神怪形象。汉代肖形印更为明显,毕竟升仙长生和驱鬼辟邪的思想观念发展到了顶峰。灵魂观念自原始社会已存在,到汉代,与楚文化鬼神思想相结合,便形成了汉代独特的生死观,人们对生的渴望促使其排斥死亡,因而在思想观念中塑造了另一个死后世界。人们幻想死后能保持灵魂不灭状态永远存在,便产生了冥鬼邪神、天界极乐等复杂的世界系统,这些都是为凡人能羽化登仙、长生不死而准备的。祥瑞和辟邪又是实现升仙的两种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关于考古出土的东汉俑研究
    葬品;艺术特色;升仙东汉从葬俑的盛行是汉武帝以来厚葬风气的体现和发展。《盐铁论·散不足》云:“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王充《论衡·薄葬篇》也云:“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然而世尚厚葬……故作偶人以侍尸柩,多藏食物以歆精魂。积浸流至,或破家尽业,以充死棺。”稍晚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中也说:“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多埋珍宝偶人车马。”[1]东汉俑以豪族、地方中

    艺术科技 2019年11期2019-09-18

  • 南阳英庄出土《嫦娥奔月图》考
    仙的帮助,以达到升仙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嫦娥作为传说中成功由凡人升为神祇的代表,化身为当时之人亡灵升仙时的引导神,被刻绘于代表神祇所居天国世界的墓顶。图1 嫦娥奔月图图2 M4 前室仰视图图3 南阳出土东汉时期《嫦娥奔月图》拓片三、结语通过以上的考析可知,在视死如生、深受升仙思想影响的汉代人看来,升仙之路如此漫长而艰辛,人们普遍期待死者的魂魄可以幸运地得到某种引导和帮助,顺利地升入神祇所居的天国世界,从而达到永恒。因此,他们特地寻找与他们升仙相关的一些神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9年7期2019-07-30

  • 陕南汉中神话传说与汉中地理
    故源頭在城固县的升仙村。当地人传言,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许家庙桔园镇有唐公昉(房)者,为汉中郡吏,郊游巧遇一世外真人。唐公昉恭奉真人为师,奉献甜瓜美果。真人感其诚,携至湑水谷口以神药相赐。唐公坊服后能知晓鸟兽之语;离家百余里,转眼便能返回。邻人见其神异,遂将此情告知汉中郡守。郡守再拜唐公昉为师,潜心学道。怎奈无有慧根,难脱凡胎。郡守疑惑唐公昉未诚心布道,欲捉拿唐公防的妻子儿女以示惩戒。唐公昉其师闻讯,以仙药赠服。并以药水涂抹唐家屋柱。刹时,风云骤起,屋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4期2019-06-11

  • 汉画像鹿图像研究
    帝”以及“随从”升仙的思想,不仅符合皇帝的统治需求,而且符合贵族阶层与老百姓的心理。鹿在原始社会便成为人们膜拜的图腾,是人们心中的“灵兽”。随着“升仙”思想的不断成熟,鹿逐渐成为登天的脚力,成为人们修道“升仙”过程中的骑乘。《汉武内传》附录:“后五十年,先相识者逢女生于华山庙前,颜色更少,乘白鹿,从玉女三十人。”汉代众修女随天师于华山庙“求仙”,展现出汉代民众“求仙”的强烈欲望,而成仙的方式就是骑乘登天工具——鹿矫。在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中,还存在“鹿车”升

    大众文艺 2019年7期2019-04-22

  • 一代女皇武则天,书法也堪称一绝
    色的女书法家。《升仙太子碑》流传后世武则天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升仙太子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碑文共有行草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用鸟首飞白体书写碑额,碑阴刻有武则天《游仙篇》诗文,是武则天76岁时所作。《升仙太子碑》的碑文,语势畅达,气象恢宏,情韵无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其碑文与她的书法艺术相较,书法则更胜其文。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9年2期2019-03-18

  • 湖北博物馆馆藏明代仇英《升仙图》简考
    博物馆馆藏仇英《升仙图》,是一手卷,为二段,画为绢本,杨守敬题跋为纸本,画在前,题跋在后。图有男女老少人物23人,牛车牲畜俱全。款署“仇英實父制”,钤“十洲”、“仇英實父”朱文印二、“墨林父”白文印、“墨林生”朱文印。纸本上杨守敬题跋“仇實父升仙图卷尾有项墨林印记,皆真迹也。光绪丙戌得于京师,宜都杨守敬记。”一、图像解读图中可以看到三个阶层的碰撞,分为画幅右边的仕女,面向神女作拜谒状的女子和女子背后以牛车为首的一行人。画幅最右边的仕女形象代表了神人形象,表

    大众文艺 2019年13期2019-01-28

  • 升 仙
    。于是他便想着去升仙庙。升仙庙,是汀泗氹镇边上的一座寺庙。虽然是寺庙,但里面住的却都是道士。而寺庙里有供着佛祖塑像,有供着天王塑像,有供着真君塑像,也有供着土地爷爷塑像。寺庙边上有一棵大树。那棵树极粗极高大,大概要七八个大男人才能合抱,蓊郁阔大,若擎天巨伞。寺庙的宝塔,自然已是汀泗氹镇最高的建筑物,可就是站在那寺庙古塔的七层顶上,仰头看树的顶端,瓜皮帽也还是会掉到地上,总之,没有人能够看到那棵树的顶端。即使你站在宝塔上,那繁茂的枝叶也遮住了你的视线,你看不

    青年文学 2018年7期2018-11-13

  • 汉画像石中十字穿环纹的图像配置
    为主题,二是以“升仙”为主题,三是具有祥瑞内涵的装饰图案。汉画像石中大量出现的十字穿环纹即是信仰观念与情感表达不断丰富所形成的代表性装饰图案之一。对十字穿环在汉画像石中的图像配置的整理和分析,有助于总结这一符號化的装饰纹样所表达的情感与信仰。关键词:汉画像石;十字穿环纹十字穿环又称“十字穿璧”,它是由圆环(或璧)与十字组合而成的图案。“环”通“璧”,《说文》云:“璧,瑞玉环也。朝,觐,宗,遇,会用璧。”《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

    神州·下旬刊 2018年9期2018-10-28

  • 空间视角下楚汉葬俗中的凤凰演变
    摘要:“镇墓、升仙(天)”是楚汉葬俗中比较突出的一类主题,而凤凰是这类主题中比较突出的形象,其存在形式有凤纹棺饰、凤鸟雕塑、凤纹帛画、凤纹壁画、凤纹画像砖(石)等。在同一类主题中,楚汉凤凰呈现物质空间与意识空间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凤凰搭配组合、凤凰引导升仙的空间层次、凤凰引导升仙的空间叙事性等多方面的演变。汉代以“门”分割鬼神世界的神仙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凤凰既守“墓门”又守“天门”的獨特画像。由楚到汉,巫术信仰与神仙信仰分别对凤凰的形象与存在空间造成了不同的

    江汉论坛 2018年1期2018-02-05

  • 汉代墓室画像砖的“升仙”思想
    的重要题材之一。升仙以求长生不老的先例可以追溯到秦始皇,而且与道教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再到后来的汉武帝寻仙问药,人们对“升仙”理念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将希望寄托于死后的世界,将自己的愿望渗透进墓室的装饰中,寄托了升仙愿望的画像砖应运而生[1]。一、观念的演变在西汉时期“升仙”理念逐渐兴起并达到了顶峰,人们相信即使生前达不到升仙的目的,死后依然可以达到永生。这一时期“升仙”题材频繁出现在墓中壁画以及画像石上。到了西汉后期以及东汉时期,升仙

    艺术家 2018年7期2018-01-24

  • 论汉画中鹤之文化意蕴
    寿、吉祥、仙禽、升仙騏骥、文人隐士、夫妻和谐等文化寓意。其文化内涵在墓葬中也有着符号化的作用,表达了汉代人对美好生活及生命的渴望。关键词:汉画像砖石;鹤;文化寓意汉画像砖石是墓葬用材。这种附属于墓葬的装饰艺术,是人们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修筑的灵魂家园,所以其刻画的内容有许多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幻象。在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上有许多鹤形象。鹤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其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积淀。本文试对汉画像砖石中鹤形象的文化意蕴做一粗略的梳理

    文史杂志 2017年5期2018-01-12

  • 图说书法(一O八)
    精髓。她题写的《升仙太子碑并序》《荐福寺题额》《崇福寺题额》等,是中國书法史上的瑰宝之一。其书体别具一格,书风独领风骚。北宋《宣和书谱》称:“凛凛英断,脱去铅华脂粉气味,其行书驭驭能有丈夫胜气。”武则天《升仙太子碑》书法,碑首“升仙太子之碑”六个大字,飞白书,作鸟形,雄强纵肆,遒劲潇洒,每一字的起笔处都有一只仙鸟立于字中,这种飞白鸟形书体,后世已无传人。武则天不仅仅是政治家,还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在书法上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堪称女书家中之豪杰。endp

    视野 2017年22期2017-12-08

  • 论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四神图像
    像;天文;辟邪;升仙位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墓是一种采用石,有时也会是砖石混合为结构,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末年的墓葬形式。画像石,则为其中雕刻有绘画形象的建筑构成石,在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常有出现。两汉时期厚葬的风俗盛行,有着“谓死如生”的思想观念,汉画像石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汉文化中的浓重一笔与这种客观条件的存在是分不开的。青龙、白虎、朱雀与玄武通常被称之为“四神”。在汉画像石中这四种图像常有出现,并且以一种比较固定的组合方式,伴有天文星象、祥瑞辟邪和引领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0期2017-12-03

  • 唯此深沉与雄大 —— 漫谈汉代画像石里的仙界构造与生死观
    仙界。汉代人具有升仙的思想。关于仙人,《释名·释长幼》记载:“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其字,人旁作山也。”仙从“人”,由此可见当时的人认为成仙并非遥不可及,是可以经过自身的奋斗去实现的。汉武帝时,流行用方术引导升仙,《孝武本纪》记载有:武帝为求升仙,任用奕大,在修炼做法时,穿有“羽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都对羽化登仙情有独钟。东汉光武帝迷信谶纬之学,迷信鬼神,这一时期神仙思想又吸收和融合了道教因素,将升仙信仰推向极致

    藏天下 2017年10期2017-10-20

  • “蜕世”与“飞升”:汉画像石中的民间宗教信仰研究
    祠主受祭图”和“升仙图”,来探讨宗教思想的形成与变化过程,同时从“蜕世”到“飞升”的向往与构建来简要揭示汉代早期民间信仰的生死观的变迁,以及这种观念作为象征符号被赋予在汉代墓葬画像中,显示出人们对于早期宗教思想有着强烈的信仰和认知感。汉画像石 “蜕世”“飞升” 宗教思想秦汉之际,不死的追求,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这一信念的推动下,人世间不断演绎出一幕幕闹剧,如《史记》记载,方士李少君死后,武帝命人发少君之冢,不见有尸,空棺衣衾而已。武帝于是相信法术可

    文物季刊 2017年5期2017-10-09

  • 与武则天有关的嵩山道教文物
    后世崇拜。三、《升仙太子碑并序》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封禅成功后,其晋封神仙“王子晋为升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二月,武则天幸嵩山,返回途中,经途缑氏,正值升仙太子庙竣工之时。武则天谒升仙太子庙,并亲撰文和手书《升仙太子碑并序》。《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记载,“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过缑氏,谒升仙太子庙。壬辰,太后不豫,遣给事中栾城阎朝隐祷少室山。朝隐自为牺牲,沐浴伏俎上,请代太后命。太后疾小愈,厚赏之。丁酉,自缑氏还”,回到洛阳。新

    文物天地 2017年7期2017-08-09

  • 略考武周石刻中“则天新字”
    史杨府君之碑》《升仙太子碑》,其中《升仙太子碑》是由武则天亲笔题写的。这些石碑墓志中出现的“则天新字”,部分与记载吻合,仍有部分与后世记载略有出入。如《王仁求碑》部分碑文(录自《新纂云南通志五》)记载:“新昌县开(国)子”“(初)以将求宠于大(国)”“发卒至于残伤,可同(日)论哉”“(圣)历元(年)(正)(月)拾柒(日)葬,其(年)拾(月)拾(日)立……”碑文中(初)、(月)两字,与记载差异较大, (圣)、(年)、(正)、(日)皆与记载吻合。但“粤咸享五年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2期2017-03-25

  • 徐州汉画像“珍禽异兽、建筑图”重释
    连理木;生命树;升仙汉画像艺术是一部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升仙追求的绣像的汉代史[1]。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在此考古发掘出的汉画像独具特色。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藏的编号145“珍禽异兽、建筑图”(图一)。“画面分为三层,从上至下依次:上刻羽人饲凤,瑞鸟;二刻一人弯弓射箭,双头鸟、异兽;三刻建筑和二龙交缠。边饰斜凿纹,水波纹。”[2]图中的“二龙交缠”令人疑惑,整幅图的象征意义发人深省。(图一)珍禽异兽建筑图①(图二)淮北柳孜镇[3]1 “二龙”之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22

  • 班级的4s管理
    一时期,就能羽化升仙。进入上升期,就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燃烧处。”又如进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或如“上善若水任方圆”的境界。第三个时期,是学生的“飞升期”。很多学生如果在迷茫期时间太长,则进入这一时期,就会迟至高三。这一时期,就太晚了。因为前面高一高二的基础没打好。所以,导致后面听课太吃力。但如果能提前度过“迷茫期”,就会一马平川,羽化升仙,成功度过劫难,破茧成蝶。因为,他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9期2017-03-08

  • 汉画中的神仙世界
    的是汉代人对死后升仙的表达,即这里全部象征了神仙世界。汉代画像 死后升仙 神仙世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当面对将来的死亡而感到恐惧时,引发了古人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寻觅、幻想各种长生不老的神药良方。因而,神仙思想应运而生。而远古的灵魂不死观念,则成为汉代人死后升仙思想的源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途径,一个强调长生不老;另一个表达的是死后重生,但二者殊途同归,进入的却同是幻想中的神仙世界。汉画中的内容很丰富,有庄园、宴饮、神仙等,专家学者们对此进行过分类和研究。比如

    文物季刊 2017年1期2017-02-10

  • 登泰山观日出
    ,上刻三个大字“升仙坊”。有人说:“十八盘到了!”我不禁精神为之一振。十八盘,上踞南天门,下连升仙坊,据说共有石阶1540级。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落差达400米,是泰山最险要的一段。但见石崖陡立,峭壁如削,让人不禁感叹古人“泰山压顶”比喻之妙。盘路两侧,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日石壁谷。南天门恰坐落于谷口上端,与山势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仰望十八盘,似天梯垂地,泰山之雄伟,可谓尽在十八盘!从升仙坊举步攀登,就开始了登泰山最艰难的一段旅程,也是最

    科学养生 2017年1期2017-01-17

  • 夜登泰山
    ,上刻三个大字“升仙坊”。有人说:“十八盘到了!”我不禁打了个激灵,精神为之一振。十八盘,上踞南天门,下连升仙坊,据说共有石阶1540级。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落差达400米,是泰山最险要的一段。但见石崖陡立,峭壁如削,仰观之,有云移山倾之感,让人不禁感叹“泰山压顶”形容之精妙。盘路两侧,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曰石壁谷。南天门恰坐落于谷口上端,与山势浑然一体,其巧夺天工堪称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典范。星空下,仰望十八盘,似天梯垂地,如巨龙吐泉。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6年1期2016-09-10

  • 你要的故事(外二首)
    禁烟卷结果他们都升仙了修丹炼炉,替人算命如果他知道你骗了他从你给他们取名那天他们就注定要升仙敏感的仙人,趁他闭眼时她和他才敢偷情纳古小海公园在一片荒芜的沼泽地旁工厂区的尽头芦苇丛中的木头栈桥一块牌子上写着:鸟类容易传播各种疾病请勿靠近整个村子弥漫着绝望和颓败在这样一个地方让我联想到:杀人事件承受丧子之痛的寡妇,以及早已枯萎的男人们阳光永远穿不透这里礼拜寺的塔尖若隐若现包裹在忧郁的雾气中人们在其中祷告下辈子,请让我去一个更好的地方

    滇池 2016年9期2016-05-14

  • 中国石刻简介(二十六)
    阳尤甚。武则天《升仙太子碑》,武周时碑刻,武则天撰并书。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十九日立。石在河南偃师缑山仙君庙。碑通高700厘米,宽156厘米,厚55厘米。盘龙首,龟趺。碑文行草书,34行66字。碑额“升仙太子之碑”6个大字,为鸟形飞白书。碑阳首题“升仙太子碑”。碑阴三截刻,上截刻武后御制《游仙篇》及诸臣题名,中截刻钟绍京、薛稷等衔名及神龙二年题记,下截刻宋人及清人题名。《美原神泉诗序》 (局部) 拓片《升仙太子之碑》 (局部) 拓片

    老年教育 2016年2期2016-04-21

  • 中国石刻简介(二十七)
    七)□ 沈红叶《升仙太子碑碑阴》,薛稷书。正书,8行,行8至9字不等。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书。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升仙太子碑》为武则天的御笔,很为壮观。故其碑阴的题名,也得由当时的名书家来书写。此系薛稷所书《升仙太子碑阴》之部分文字。其文字在碑阴上方之一端截。《信行禅师碑》,又名《隋大善知识信行禅师兴教之碑》。越王李贞撰,薛稷书。唐神龙二年(706年)八月立。石已久佚。现仅存清何绍基藏宋拓孤本传世,剪裱本,册尾残损,正文共25开,另有跋一开

    老年教育 2016年3期2016-04-21

  • 夜登泰山
    ,上刻三个大字“升仙坊”。有人说:“十八盘到了!”我不禁打了个激灵,精神为之一振。十八盘,上踞南天门,下连升仙坊,据说共有石阶1540级。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落差达400米,是泰山最险要的一段。但见石崖陡立,峭壁如削,仰观之,有云移山倾之感,让人不禁感叹“泰山压顶”形容之精妙。盘路两侧,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曰石壁谷。南天门恰坐落于谷口上端,与山势浑然一体,其巧夺天工堪称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典范。星空下,仰望十八盘,似天梯垂地,如巨龙吐泉。

    初中生世界 2016年2期2016-04-12

  • 游仙题材之汉乐府论略
    一统的君权与渴望升仙的愿望的集中表现。游仙题材的民间乐府绵延两汉,通过对“列仙之趣”的描述表达普通民众的一种超越生死、丰衣足食的理想生活状态。而文人乐府游仙诗重在寄寓,往往借游仙以抒怀,成为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寻求济世理想破灭后的心灵慰藉的方式。汉乐府;游仙;贵族乐府;民间乐府;文人乐府游仙诗在魏晋时期盛极一时,成为一个重要的诗歌主题。虽然第一首明确以“游仙”为名的诗歌当属曹植的《游仙诗》,然而早在汉乐府中已有部分诗歌具有明显的游仙意识。这些诗主要存在于贵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06

  • 汉代墓室美术图像探究
    未知世界的信念,升仙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渴望延迟以至完全避免肉体与思想的终结——死亡,同时期的哲人、方士、王侯执着探寻超越这种终结的方式,以求最终达到成仙的境界,即“求仙于生时”和“灵魂不死”。人们在死前为自己营造墓室的做法在当时蔚然成风。深邃豪华的墓室除随葬各种用品外,还用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进行装饰,其题材丰富,充斥着羽化成仙、天象星宿、祥云瑞兽等各种内容。墓室意味着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人们必须面对,但灵魂不灭的思想又使人们深切地关注死后在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12-16

  • 武则天养生之道
    好字。她手写的《升仙太子碑》是我国最早的巾帼书碑。书法家倪文东评《升仙太子碑》:“确有功底,有大丈夫之气魄,真不愧是女中豪杰。”练习书法能神形共养,可以调节手臂的肌肉和神经,并带动身体其他部位舒缓运动。古往今来,书画家大都活到耄耋之年。第四、中药养生。武则天养生着重养血与滋阴。唐代著名养生大师叶法善献给武则天一剂秘方,主要成分为藏红花、霍山石斛和灵芝。此方具有养血滋阴、清补五脏、平衡阴阳、提高机体生理功能等作用。武则天还喜欢使用面膜保养。史料记载,武则天经

    大众健康 2015年3期2015-09-10

  • 浅析鲁南、苏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虎
    示祥瑞。三、寄托升仙长生思想的虎汉代流行黄老之说和谶纬之学,升仙思想流行。典型的例子如汉武帝,其一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派遣自己的属下去海外寻找仙山,在失败之后又希望自己能够羽化飞仙。最高统治者尚且如此,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当时升仙思想的流行。汉代人幻想灵魂不灭,并千方百计地进行保护尸体不被腐烂,就是期待死后会进入另一个极乐世界。死亡本是个体生命结束, 但在汉朝人看来却并非如此简单. 而是视为一种生命形式上的变化, 看成到另一世界以其它方式继续存在。[6]在这种思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8期2015-05-30

  • 汉画像柿蒂纹空间性研究
    物象作为汉代艺术升仙符号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关键词:汉画像;柿蒂纹;空间性;升仙作者简介:刘焱,在读硕士,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方向:汉画像艺术研究。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6-0053-3中图分类号:K203作者简介:李敬科,在读博士,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基金项目: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项目(2013YB08)阶段性成果;浙江省教育厅项目“近二十年中国休闲哲学发展态势的计量研究”(Y201430931)阶段性成果。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5年6期2015-03-17

  • 南阳汉画逐疫升仙画像探析
    0)南阳汉画逐疫升仙画像探析赫德川(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南阳汉画中的逐疫升仙画像极具地域性特色,逐疫与升仙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密切相关联,前者为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共同担负着驱除邪恶、引领升仙的神圣使命,而透过迷信的宗教外表,画像中蕴含着一种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与追求。南阳汉画像石;逐疫升仙;生命永恒1 前言南阳汉代画像石艺术,自从被发现和被研究以来,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它那极其丰富的内涵几乎包罗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农业、畜

    创新科技 2014年20期2014-07-27

  • 从汉画像看汉人的升仙思想
    的汉画像,是汉人升仙思想的载体和表象,给现代人非一般的视觉感受,它不仅拉近了神仙与凡人之间的距离,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汉人,从皇戚贵族到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信仙、求仙,并且终生深信不疑,在梦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双重转换中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汉人的这种升仙思想真可谓一种坚定的信仰。一、升仙思想的渊源(一)物质基础西汉时,由于统治者笃信黄老,加上战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所以休养生息的政策得到了应用和推广,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2014-04-10

  • 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汉画像石“祠主受祭图”质疑
    宽认为祠堂后壁是升仙图,楼阁是昆仑仙境的象征。[日]曾布川宽:《汉代画像石における升仙图の系谱》,《东方学报》(京都版第65册),1993年。参见杨爱国:《“祠主受祭图”再检讨》,《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本文所持的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观点与此观点有相似之处,而且更加明确了升仙的过程与指向。巫鸿的“汉代臣子朝见皇帝”、2参见杨爱国:《“祠主受祭图”再检讨》,《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日本学者长广敏雄的“礼拜齐王”3参见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

    古代文明 2014年2期2014-03-20

  • 高楼吹风(外二首)
    的池塘,水在羽化升仙几条鱼张开嘴几条泥鳅深潜淤泥,闭门谢客堰渠、山谷、蚂蟥及水蛇远远地落在了母亲身后。母亲的头发蓬乱,如寒冬时节坟头的迎春花暮色,是一头母兽,而母亲是另一头——在肉搏着暮色中,母亲归来。第一脚已是四十年之外的云烟了现在,母亲用知天命叩响门扉,几根小火把在母亲两鬓冷不防地就燃了——白烈烈的:一家人的表情在照射下,那么清晰鹰之点评:敖运涛是以命名取胜的诗人,几乎每首诗都可见到先声夺人的妙喻,如《高楼吹风》中“浑身的汗毛如良驹,在周身顺着一个方向

    天津诗人 2013年4期2013-12-12

  • 汉画像石鹿形象内涵初探
    (辟邪图六 鹿车升仙图图七 仙人骑鹿图图一,庖厨乐舞图,徐州铜山县汉王出土。画面分上下两层,画面上层为庖厨图有炊火,切肉、杀鹿、汲水、棒食等活动;下层为乐舞杂技。图二,狩猎图,河南郑州地区出土。画面为猎手和马疾驰沖下山坡,而鹿则向上狂奔,剧烈的直线运动把紧张激烈的狩猎气氛推向高潮,鹿首处两只张弛飞行的鸿雁呈直角造型,惊叫之声似能亲耳听到。图三,百戏图,徐州铜山县洪楼地区出土。图中刻百戏,后有鹿车一辆。图四,戏鹿图,四川彭县出土。图中绘一戴冠著广袖长服者,骑

    枣庄学院学报 2013年3期2013-04-13

  • 秦汉文字装饰中的鸟形辅助图纹
    助纹饰是秦汉时期升仙思想的一种装饰形式反映。鸟形辅助纹;楚文化;升仙思想秦汉文字装饰的辅助图形主要为动物类和植物类,其中动物图形主要有鸟、鱼、蛇、马、鹿等,植物图形的种类相对较少,最常见的是带有吉祥寓意的莲与牡丹。在动物辅助图形中,鸟形的出现频率很高。鸟形图纹在秦汉文字装饰中的形态丰富多样,有振翅飞翔的鸟、有耽耽而视的鸟,有形式抽象的鸟、有形式具象的鸟,有动态也有静态。其装饰载体主要有瓦当、铜壶、铜洗、织物和玺印。一、鸟形辅助图纹的应用范围及表现形式据鸟形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2011-10-13

  • 民间与官方、政治与宗教——以唐代女真白日升仙现象为中心的考察
    窥在这些女子白日升仙神话的建构过程中,唐代民间与官方、宗教与政治各自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一、女真飞升:民间的崇道基础唐末沈汾编《续仙传》三卷,收录唐至五代成仙事迹。其中所载“飞升一十六人”[2]5册77即包括了谢自然在内的三位女真。另外,《仙苑编珠》、《广异记》、《云笈七签》等均收开元年间冀州枣强县女道士边洞玄升仙事迹,《太平广记》所存《墉城集仙录》中又有开元二十一年杨正见白日升天事迹及戚玄符于大中十年丙子八月十日升天事迹。另有《仙传拾遗》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4-12

  • 山水太极橘飘香
    同下,登上新建的升仙台。这里有一处著名景观——山水太极图,又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成语典故的发源地。在升仙台上一眼望去,蓝天下那满山遍野金黄色的柑橘,在绿叶掩映中显得格外夺目。人们在果树丛中享受着丰收的喜悦,鸡群在橘树下穿梭觅食,鸟儿在碧空中自由飞翔。呼吸着眼前这么清新、令人陶醉的空气,我们真正领略到了秋高气爽的美景,倍觉心旷神怡,此地真乃人间仙境也。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金橘之乡——陕西省城固县橘园镇。城固橘香飘万里城固县位于陕西省汉中盆地中部,是西汉著

    西部大开发 2009年11期2009-12-02

  • 升仙太子王子晋
    多都是被追认而“升仙”的。这些神仙在人世间的身份各不相同,既有帝后王孙,也有官员富翁,乞丐贫妇更是常见。在出身帝王之家的神仙里,有一位失意的王子,他就是著名的“升仙太子”,民间一般称他为“王子晋”。王子晋其实并不姓王,他姓姬名晋,字子乔,是东周王朝的太子。据汉朝刘向所著的《列仙传》记载,姬晋喜欢吹笙,能学凤凰之鸣。他时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漫游,得道士浮丘公接引,携手同游至嵩山居住。人们去寻找他,他就对去迎接他的桓良说:“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去缑山与我相

    百家讲坛 2009年3期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