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

  • 你的孩子
    文/[黎巴嫩]纪伯伦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守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孩子有自己的见地给他一个栖身的家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你无从闯入,梦中寻访也将被拒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昨天已经过去生命向前奔涌无法回头,川流不息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纪伯伦经典

    北方人 2022年9期2022-07-21

  • 纪伯伦和他心中的玛丽
    0日,艺术天才纪伯伦停止了呼吸,年仅48岁。一周后,律师宣读了他的遗嘱:“画室中的一切,包括画、书和艺术品,全部赠予玛丽·哈斯凯勒。”接到电报后,玛丽匆匆赶来了,一路上,她泣不成声。遗物中,有她20多年间写给他的全部书信,那是属于他们两人的秘密。1904年,纪伯伦21岁,除了才华,一无所有。父亲坐牢,母亲、哥哥和小妹相继因病去世,他离乡背井,只身从黎巴嫩来到美国波士顿打拼,靠写文章、卖画来偿还欠下的大批债务。准备多日,他的第一个画展终于如期举办。那天,一位

    阅读时代 2022年3期2022-03-11

  • 疯子
    [黎巴嫩]纪伯伦我在疯人院的花园里遇到了一个青年,他面容苍白、秀丽,可又充满诧异的神色。我坐在長凳上他的身边,问道:“你为什么在这儿?”他惊讶地瞧着我,然后说:“这是个不礼貌的问题,不过我还是要回答你。我的父亲要我成为同他一模一样的人,我叔父也指望我同他一个模样。我的母亲但愿我活得像她那大名鼎鼎的父亲。我的姐姐以为她那航海的丈夫是个十全十美的榜样,要我亦步亦趋地学他。我的哥哥认为我应该像他一样当个运动员。“我的老师们亦如此,要我成为哲学博士、音乐大师和逻辑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8期2021-11-02

  •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作品中的爱、美与智慧
    )1 生活经历纪伯伦(1883—1931)的家乡是位于黎巴嫩北部山区一个叫布舍里的小镇,那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是纪伯伦一生眷恋的精神家园和创作源泉,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光。母亲卡米拉是一位坚强、有见识的女性,她鼓励从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的小纪伯伦进行创作,对他进行了最初的朴素美学教育。1895 年,纪伯伦12 岁时,由于父亲被陷害,被捕入狱,家产被没收,他和三个兄弟姐妹一起随母亲移民美国,在度过了最初一段艰难贫寒的岁月后,他因出众的绘画才能和文学天赋,结识

    海外文摘·艺术 2020年6期2020-11-18

  •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作品中的爱、美与智慧
    巴嫩作家、诗人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先驱。由他创立的旅美派文学,即阿拉伯侨民文学,为阿拉伯文学走向世界文学舞台,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除了创作诗歌、小说和散文之外,他还精于绘画,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巨人。爱、美与智慧是纪伯伦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事实上,没有哪位作家像纪伯伦一样,将三者的关系结合的如此紧密,并将它们作为通往人性最高真理的阶梯。他在作品中经常对爱、美与智慧进行细致的描述与讴歌,认为它们足以揭示人类的灵魂和心灵的本质。本文将通过对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6期2020-08-25

  • 纪伯伦买驴
    899年夏天,纪伯伦回到故乡黎巴嫩的贝什里看望父亲,当他来到家乡的小镇上时,正好遇见他叔叔在买驴子。纪伯伦的叔叔想在农场里增加一头拉磨用的驴子,他希望能带两头驴子回家试一试,哪头驴更勤奋就买哪一头。但是卖驴人不同意这个要求,他说:“驴的力气也是力气,凭什么让它们平白无故地帮你干一阵活儿?”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纪伯伦想了想对卖驴的人说:“如果只是牵到院子里,不让它们干活可以吗?”卖驴的人想了想说:“既然不让它们干活,那就去吧!”就这样,三个人一起来到了纪伯伦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14期2020-04-24

  • 巴金与纪伯伦短篇小说“复仇者形象”比较
    容摘要:巴金与纪伯伦作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文学大家之一,他们通过“复仇者”形象描述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唤起人们挣脱枷锁进行反抗的灵魂。两位作家短篇小说中的“复仇”具有很多相似性和可比性。通过对作家复仇者形象的塑造的比较可以看出,两位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作家对复仇意识的异同。关键词:巴金 纪伯伦 复仇者一.引言巴金作为“五四”的产儿,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就是通过写“复仇”来展现病态社会、封建旧家庭、传统意识给青年人带来的折磨与摧残,以及青年人是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2期2020-04-17

  • 纪伯伦《沙与沫》中诗性隐喻的母题言说
    嫩诗人哈利勒·纪伯伦(Kahlil Gibran)与印度诗人泰戈尔(Tagore)齐名,二者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纪伯伦的代表作《沙与沫》写作手法独特,“借鉴了西方诗歌中常见的梦幻和象征手法”,同时“大量运用传统比喻手法”(关偁,2011:6-7)。最为重要的是,其中充盈的隐喻性语言具有极强的讽喻性,体现出非凡的人生哲理,《芝加哥邮报》这样评价《沙与沫》:“哲学家认为它是哲学,诗人称它是诗”。得益于诗性隐喻的运用,《沙与沫》句句箴言,字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6期2020-03-03

  • 纪伯伦散文诗的美学研究
    讲师,在《试论纪伯伦《组歌》的美学特征》中指出,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 《组歌》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并从美学特征角度对纪伯伦散文诗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在分析美学特征的基础上,从美学内容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启迪和感受。1.纪伯伦生平与文学创作状况纪伯伦是黎巴嫩著名的画家、诗人以及作者。他打破了传统的诗歌规律,并开始创作自由体的散文诗。他的散文诗具有独树一帜的思想以及美轮美奂的阅读感受,在润调、创意、运笔等等方面都很有见解,形成了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2-26

  • 关联翻译视角下浅析
    承者、传承者、纪伯伦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作为个体的思想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学素养、宗教文化和哲学文化底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当时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他的《先知》自1931年被冰心翻译之后,逐渐被中国的文学学者所熟知,并陆续出了不同的译作。以关联翻译和传统翻译视角为基垫,研究《先知》中《On Death》的原文以及三个译本,有助于开掘这座东方文化的“宝藏”。关键词:纪伯伦;《On Death》;关联翻译一、关联翻译与诗歌翻译关联理论由斯博伯(Spend

    北方文学 2019年35期2019-12-24

  • 阿拉伯画家:爱在爱中已满足
    著名画家、诗人纪伯伦·哈利勒曾在其散文《先知》中这样说,正是经历了纯洁、高尚、超乎寻常的爱,从另一颗心灵中获得了宁静与慰藉、幸福与平安,才使他成为阿拉伯文学的“旗手和灵魂”,留给世界无尽的鲜花与馨香。这场爱中的女主角就是玛丽·哈斯凯勒。1904年,21岁的纪伯伦在美国波士顿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尽管过早展现出的绘画天赋让他已冠有“小画家”的称号,可这个背井离乡的青年移民还是被困窘的生活束缚住了手脚。原来,纪伯伦12岁时,父亲就入狱,家产悉数被没收,母亲带着他

    百家讲坛 2018年11期2018-12-26

  • 从《先知》中看纪伯伦诗学
    要:《先知》是纪伯伦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集,文本凭借亚墨斯达法在临行前回答阿法利斯人民各种问题这一故事框架,借助先知之口讲述真理,从爱、婚姻到美、死亡有26个主题,包含了从生到死的基本问题。作品思想深刻、情感深厚,凝聚着纪伯伦丰富的诗学思想。关键词:先知;纪伯伦;诗学作者简介:赵越(1993-),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4期2018-11-12

  • 衣衫
    纪伯伦有一天,美和丑在海边邂逅,他们互相怂恿:“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他们脱下衣衫,在海里游泳。过了一会儿,丑回到海岸上,穿上本来属于美的衣衫,径自走他的路了。接着,美也从海里出来了,她找不到自己的衣衫,只好穿上本来属于丑的衣衫,也徑自走她的路了。所以,直至今日,世上的人们,错把丑当作美、美当作丑。然而,有些人看见过美的真面目,尽管她穿错了衣服,他们还是能认出她来。有些人认得丑的真面目,衣衫蒙骗不了他们的眼睛。

    知识窗 2018年9期2018-09-26

  • 纪伯伦作品中蕴藏的东西方文化
    张洪舰摘要:纪伯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旗手,并作为文化个体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交锋面上。其作品既充满东方情调,带有黎巴嫩的神秘色彩;也饱含西方激情,抒发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及对美的讴歌。本文考察了纪伯伦生平及其作品中的东西方文化元素,试论该元素对其作品的影响。关键词:纪伯伦;文学;东西方文化一、纪伯伦生平纪·哈·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

    东方教育 2018年21期2018-08-22

  • 阿拉伯离散文学研究
    北美的代表作家纪伯伦、努埃曼、艾敏·雷哈尼为首的作品进行新的视角研究。[关键词]离散文学 旅美派 纪伯伦引言离散文学理论是离散批评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领域。离散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离散族裔群体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较大范围的迁徙移居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离散族裔与当地居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中的适应、冲突和融合等问题。作为其研究领域的一部分,离散文学研究的正是离散族裔文化以文学的形式在异国他乡

    商情 2018年28期2018-08-07

  • 在黎巴嫩感受纪伯伦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黎巴嫩历史上冲突不断,内战频仍,有识之士呼吁人们读纪伯伦,化解冲突。在他们心中,纪伯伦是爱和美的代言人。今天,黎巴嫩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这是纪伯伦诗歌和散文中“爱”与“美”的精神使黎巴嫩凤凰涅槃,得到新生。“纪伯伦堪称我们的民族精英和精神化身。”女教师马雅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正在纪伯伦博物馆——纪伯伦长眠地布舍里村外悬崖上开凿出的洞穴里,带领学生参观。《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来参观博物馆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环球时

    环球时报 2018-05-112018-05-11

  • 简述纪伯伦作品在中国翻译与出版状况
    0030)一、纪伯伦及其作品简述纪伯伦生于黎巴嫩,于1895年同其母一起移民到美国,在那里学习并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他因其在1923年出版的有关先知的《书》一书闻名于西方世界,同时他也是继莎士比亚后最畅销的诗人之一。他也是北美‘笔会’的创始人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阿拉伯语作品主要有:《叛逆的灵魂》(1908)、《泪与笑》(1914)、《折断的翅膀》《暴风雨》(1912)、《珍闻与趣谈》(1923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2018-04-01

  • 衣衫
    纪伯伦有一天,美和丑在海边邂逅,他们互相怂恿:“咱们到海里去游泳吧。”于是,他們脱下衣衫,在海里游泳。过了一会儿,丑回到海岸上,穿上本来属于美的衣衫,径自走他的路了。接着,美也从海里出来了,她找不到自己的衣衫,只好穿上本来属于丑的衣衫,也径自走她的路了。所以,直至今日,世上的人们,错把丑当作美、美当作丑。然而,有些人看见过美的真面目,尽管她穿错了衣服,他们还是能认出她来。有些人认得丑的真面目,衣衫蒙骗不了他们的眼睛。(摘自《知识窗》)

    公务员文萃 2018年11期2018-01-10

  • 纪伯伦的柏拉图之恋
    纪伯伦的柏拉图之恋31岁的玛丽在家中举办宴会,邀请各个学校的老师前来参加,老师便想借此机会带着纪伯伦开开眼界。在一群装扮精致的男女中间,纪伯伦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主人的玛丽也注意到了纪伯伦,但她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把他郑重地介绍给客人们。此后,相差10岁的两人结下了友谊。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画家和作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在爱情方面,纪伯伦终身未娶,他与玛丽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插曲。远走美国

    北广人物 2018年1期2018-01-05

  • 纪伯伦的柏拉图之恋
    成小晟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画家和作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在爱情方面,纪伯伦终身未娶,他与玛丽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1883年1月6日,卡里·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1891年,因父亲被人诬陷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3年后,尽管父亲被无罪释放,但母亲还是决定远走美国。那年,纪伯伦12岁。在波士顿的头三年,生活非常艰苦,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苦苦操持着。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3年后,15岁的纪

    女士 2017年11期2017-12-12

  • 纪伯伦的《孩子》看亲子关系
    》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非常著名的一首散文诗。作家在诗中勇敢地指出孩子借由父母而来,却不属于父母。这也成为纪伯伦的经典名句。本文基于诗文,分析探讨了纪伯伦此诗所体现的亲子观:父母爱孩子,却不可以控制孩子,父母之爱是“离开”的爱;生命是延续和传承,这一代孩子领受的美好之爱造就的是下一代美好的父母,生命本身就是爱。关键词:纪伯伦 论孩子 亲子关系《孩子》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Kahlil Gibran)散文诗集《先知》中最著名的一首诗。纪伯伦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

    参花(上) 2017年11期2017-11-07

  • 真正的善良
    权1897年,纪伯伦14岁,进入黎巴嫩贝鲁特市的希克玛学校读书。当时的黎巴嫩人民贫富差距很大,学校里,有的同学很有钱,经常会买回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可有的同学非常贫穷,连饭都吃不饱。有一次,学校举办体育比赛,同学们比赛结束后回到教室时,有个富翁的儿子突然大叫了起来,他放在书包里的30镑钱不见了。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气愤,想要查出谁是小偷。那个富翁的儿子却笑笑说:“谢谢你们的热心,我不打算找回那些钱了。”“为什么呢?”同学们问。“我觉得偷钱的人并不一定是坏人,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5期2017-06-09

  • 发现上帝
    【黎巴嫩】纪伯伦两个人在山谷里走着,其中一人手指着山边,问道:“看到那座茅庐了吗?有个人与世隔绝,常住其間。他在寻找上帝,对世间万物视如敝屣。”另一个人说:“他不会发现上帝的,除非他离开茅庐,结束孤独的隐居生活,回到世间与人们同乐共悲,在婚宴上与舞者共舞,在葬礼上随灵柩旁的哭者一起痛哭。”第一个人虽觉此言不错,但还是说道:“我赞成你说的一切,但我相信这位隐士是个好人。做一个真善的遁世者难道不胜过许多伪善的凡夫俗子吗?”(熊猫的鱼摘自河北教育出版社《纪伯伦

    视野 2017年8期2017-04-25

  • 蓝色的火焰
    杨倩怡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诗人、画家和作家,他创建了阿拉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流派,在爱情方面,纪伯伦终身未娶,他与玛丽、梅娅两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阿拉伯文学史上一段最为动人的插曲:一个是惺惺相惜的知音,无私付出却无法修成正果;一个是素未谋面却鸿雁传书19载,维系着一段炽热情爱。邂逅忘年交1883年1月6日,卡里·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虽然纪伯伦的父亲为人本分,对工作也恪尽职守,但因为无法面对生活的重压日益嗜酒逃避,以致一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189

    东方女性 2017年2期2017-02-28

  • 试析纪伯伦《先知》中“爱”的内涵
    要: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了26个主题的人生真谛,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而《先知》中提到“爱”和涉及到“爱”的主题甚多,本文试图从这些主题箴言中探析纪伯伦《先知》中“爱”的内涵。关键词:先知;爱的内涵;纪伯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2一、纪伯伦与《先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开始于迎接穆斯塔法的船的到来,他将于奥法里斯城的人民分别,临别之际,他对众人好奇的问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2期2016-12-23

  • 完 美
    ◎ [黎巴嫩]纪伯伦完 美◎ [黎巴嫩]纪伯伦你问我:“人何时才能完美无缺?”请听我回答:“当人渐臻完美之时,会感到自己是浩瀚无边的苍穹,是横无际涯的海洋,是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烈火,是璀璨耀目的光芒,是间或狂作、间或静默的风暴,是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大雨滂沱的天空,是欢歌笑吟或悲泣哀号的流水,是春来繁花似锦、秋至枝叶凋零的万木,是耸入云霄的山峦,是深邃低沉的峡谷,是有时肥沃丰饶、有时荒芜贫瘠的大地。“当人感到这一切时,便走上了通往完美之路。想达到完美的境界

    爱你 2016年6期2016-11-26

  • 纪伯伦在台湾的译介
    旅美作家纪伯伦(1893—1931)是第一位被译介到中国的阿拉伯作家,其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就被译介到中国,在中国的阿拉伯文学译介中数量仅次于《一千零一夜》。到目前为止,对其作品的译介共经历了三次译介高潮,其中在第二阶段的20世纪50—70年代末,纪伯伦作品的译介中心转移到香港和台湾,其中台湾成果最为突出。揭开台湾翻译纪伯伦作品序幕的是《先知》两个新译本的出现。此后,各种纪伯伦作品的中译本不断出现:从《疯人》、《人子耶稣》等被翻译出版,到《流浪者》、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2016-10-21

  • 爱在爱中已满足
    足。”关于爱,纪伯伦·哈利勒曾在他的书《先知》中这样说。正是经历了纯洁、高尚、超乎寻常的爱,从另一颗心灵中获得了宁静与慰藉、幸福与平安,才使他成为阿拉伯文学的“旗手和灵魂”,留给世界无尽的鲜花与馨香。这爱中的女主角,就是玛丽·哈斯凯勒。1904年,21岁的纪伯伦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尽管过早展现的绘画天赋已让他冠有“小画家”的称号,可这个背井离乡的青年移民还是被困窘的生活缚住了手脚。12岁时,父亲入狱,家产悉数被没收,母亲带着他和哥哥、两个妹妹从

    莫愁 2016年19期2016-08-12

  • 这是害人的善良!
    权1897年,纪伯伦十四岁,进入黎巴嫩贝鲁特市的希克玛学校读书。当时的黎巴嫩人民贫富差距很大,学校里,有的同学很有钱,经常会买回各种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可有的同学却非常贫穷,连肚子都吃不饱。有一次,学校里举办体育比赛,等同学们比赛结束后回到教室的时候,突然有个富翁的儿子大叫了起来,他放在书包里的三十镑钱不见了,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气愤,想要通过蛛丝马迹来查出谁是小偷,可就在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的时候,那个富翁的儿子却笑笑说:“谢谢你们的热心,我不打算找回那些钱了。

    杂文选刊 2016年7期2016-08-02

  • 爱在爱中已满足
    足。”关于爱,纪伯伦·哈利勒曾在他的书《先知》中这样说。正是经历了纯洁、高尚、超乎寻常的爱,从另一颗心灵中获得了宁静与慰藉、幸福与平安,才使他成为阿拉伯文学的“旗手和灵魂”,留给世界无尽的鲜花与馨香。这爱中的女主角,就是玛丽·哈斯凯勒。1904年,21岁的纪伯伦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第一次个人画展,尽管过早展现的绘画天赋已让他冠有“小画家”的称号,可这个背井离乡的青年移民还是被困窘的生活缚住了手脚。12岁时,父亲入狱,家产悉数被没收,母亲带着他和哥哥、两个妹妹从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7期2016-07-13

  • 纪伯伦 《先知》 中 “爱” 的理念探析
    被世界读者称为纪伯伦的代表作,作者在其中用纯洁美丽诗一般的语言,叙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爱的哲理,但在《先知》中“爱”的理念是什么?作者给“爱”赋予了怎样的特性?这值得探析。本文通过对纪伯伦《先知》(冰心翻译版)28篇问答中出现“爱”这个特性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联系纪伯伦的生平和创作《先知》时的社会大环境,理解《先知》中“爱”这个广泛而抽象的理念,有利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先知》这一文学著作。关键词: 《先知》 纪伯伦 爱 理念在词典中对“爱”字收入了九种解

    考试周刊 2015年64期2015-09-10

  • 价值标准
    ·纪伯伦价值标准·纪伯伦一次,一个人在他的地里掘出了一个绝代佳人的大理石雕像。于是他就拿着它到一位喜欢各种艺术珍品的收藏家那里出售。收藏家用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然后他们就分手了。在回家的路上,他拿着钱边走边想着,自言自语地说道:“这笔钱能使人生活得多么美好!石雕是死的,埋藏在地下谁也梦想不到已有千年,怎么会有人出这么多钱买它呢?”而收藏家却在欣赏他的雕像。他思索着,也自言自语地说:“多么美丽多么栩栩如生!多么伟大的杰作——而它刚从千年的酣睡中苏醒!为何竟有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6期2015-06-19

  • 纪伯伦诗歌的浪漫主义理论构建
    着相当的契合。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世界本土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他是阿拉伯新一代阿拉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纪伯伦的诗歌作品的分析,找出阿拉伯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质。1 纪伯伦的诗学思想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黎巴嫩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纪伯伦的一生十分坎坷,始终挣扎于社会的底层,尝尽了背井离乡、亲人早逝、生活困顿、爱情波折、贫病交加的痛苦。“纪伯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学家,无论在生活上,还是艺术、思想上,他都是一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2015-03-30

  • 泰戈尔与纪伯伦散文诗之“梵”与“神”
    00)泰戈尔与纪伯伦散文诗之“梵”与“神”梁丽娜(黎明职业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泰戈尔与纪伯伦同为东方文坛两颗耀眼的巨星,两人的散文诗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梵”与“神”的影响。该篇拟从两人的散文诗入手,通过丰富的例证指出“梵”与“神”的趋同性、“梵人合一”与“神人合一”的相似性以及“梵”与“神”的相异性给两人的散文诗带来的相异的气息。泰戈尔;纪伯伦;散文诗;梵神泰戈尔与纪伯伦同为世界文坛两颗耀眼的东方巨星,一个是印度的“诗圣”,一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3-28

  • 孩 子
    ◎ [黎巴嫩]纪伯伦孩 子◎ [黎巴嫩]纪伯伦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说:“请您给我们讲讲孩子的事情。”先知于是说:“孩子其实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儿女。他们借你们而生,却并非从你们而来。尽管他们与你们同在,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栖息于明日之屋,那是你们在梦中也无法造访的地方。你们可以努力地造就他们,但是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因为生

    爱你 2014年17期2014-11-14

  • 《先知》风格与主题分析
    李学永摘 要: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在语言思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纪伯伦风格,与泰戈尔、闻一多对比,又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分析他创作中的精神三变,体味那种赤裸的真实,从纪伯伦笔端所流淌出来的自然本性回归的主题、超越宗教的泛爱主题,以及精神成长主题,使我们感悟到纪伯伦在其创作中所构建的神圣:爱、美与生命。关键词:纪伯伦;《先知》;自然母题;泛宗教性;回归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76-02纪伯伦是20世纪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9-21

  • 《先知》:林锡嘉偶遇纪伯伦的因缘
    嫩作家哈利勒·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1931)作为阿拉伯现代文学“旅美派”的领军人物,在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981年定为“纪伯伦年”,又在1983年将其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并号召在世界范围内举行纪念活动。被誉为“小圣经”的《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这部用英文创作的散文诗集于1923年在纽约出版后很快风靡西方,先后被译成法语、德语、荷兰语、俄语、西班牙语,其后又被译成阿拉伯语,并在美国一版

    名作欣赏 2011年27期2011-08-15

  • 战争
    黎巴嫩〕卡里·纪伯伦一天晚上,皇宫里正举行一场盛宴,一个男人闯了进来,跪倒在王子面前,所有的客人都看着他。他们看见他的一只眼睛没了,空洞里正淌着血。王子询问道:“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这个男人回答道:“噢,王子,我是一个职业惯偷。今晚没有月亮,我去抢劫钱币兑换店。我从窗户爬进房间,却误入了织布店。黑暗中,我撞在了织布机上,我的眼睛被剜去了。现在,哦,王子,我请求审判织工。”(李树江摘自哈尔滨出版社《纪伯伦的诗》一书)

    读者·校园版 2011年12期2011-05-14

  • 纪伯伦《先知》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朱红莉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被称为“东方送给西方最珍贵的礼物”。《先知》这部著作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一 爱和公平的交易——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产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并通过生产实践积极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健康、和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6期201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