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

1953-08-17 02:16于光远
中国青年 1953年15期
关键词:工作岗位困难同志

于光远

《中国青年》编者最近给了我不少关于在大中学校里学习和在各样岗位上工作的青年同志们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的材料,要我根据这些情况向青年同志们提供一些意见。看了这些材料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经过最近几年来政治运动中的锻练和日常教育,我国广大青年的政治觉悟程度确有极大的提高。解放前反动宣传在青年中间所传播的各种错误思想影响,是逐渐澄清了。爱祖国爱人民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了青年们的心坎里面。在学校的青年同志们现在正热烈地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勤奋地学习着,而在企业、农村、机关、部队里工作的青年,则带着兴奋和愉快的心情,在各种工作岗位上,积极地展开自己的活动。然而,读了这些材料之后,我也感到:还有不少问题在很多青年同志的头脑里没有完全解决,因而阻碍着他们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在这些问题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有的青年同志还不能很好地从实际出发来认识我们国家建设的现状,处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问题;有的青年同志在参加国家建设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的时候,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英勇精神;有的青年同志对自己头脑中的个人主义还有时采取原谅和放任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青年时代。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经历过的事情少,对社会、对现实的认识,总是比较肤浅的。回想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情形就是这样。应该说,现在的青年同志,比起当时的我们,懂得的事情确实要多得多。现在的青年同志,在学校里受到很好的教育。现在的青年同志看报纸、看杂访、听演讲比起当时的我们也要热心得多。现在的青年同志全都知道国家建设到了新的时期,全都知道我国建设的目标是稳步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放在这个基础上使我国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现在的青年同志学习和工作都有明确的目的。所有这些是今天青年们的特点和优点。可是青年毕竟是青年,他们对当前的现实,对国家建设的了解不容易做到全面深刻,这也是事实。青年同志们承认这一点,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我想是会有好处的。

让我在这方面举出一些例子。最近我和一个从内蒙古呼纳盟农村里工作的青年同志作了一次谈话。这位同志告诉我,他们那里的青年最近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工作不太安心。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告诉我,这是因为:他们那里的青年同志们最近学了些文件。在学习文件中,大家知道国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知道当前国家建设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知道整个国家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懂得了这些道理,当然是很好的,但是有不少青年却从此不安心起来。他们想既然国家建设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应该进学校学习工业技术,或是到工厂去工作,以为只有这样才算满足祖国的需要,如果再搞农村工作,未免太没有出息了。他们感到搞农村工作没有“前途”。这些青年同志对国家建设的了解很明显的是不对的。他们不了解国家建设需要各个方面工作的相互配合,需要许许多多人在各种工作岗位上英勇地劳动,如果农村工作没有人做或做得不好,我们国家就会产生粮食不足、原料不足的危险,工农联盟就不能进一步巩固,这样也就不能有什么重工业建设,不能有什么工业化。

是不是只有内蒙古呼纳盟的青年同志有这种思想呢?据《中国青年》的编者告诉我,这种思想在今天青年同志们中间是相当大量存在的。应该指出:想到工厂,或基本建设工地去工作的志愿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认为只有到工厂或基本建设工地(有些青年甚至认为只有到大工厂和工地)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其他一切工作——机关工作、学校工作、农村工作等等都值不得做的想法那就完全错了。这种看法就是对国家建设缺乏全面的了解。

那么到了大工厂、大工地去的青年同志是否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呢?事实也不如此。去年我曾经到过鞍山参观鞍钢的建设。那里建设的规模很大,青年同志从各地调去的也很多。他们去鞍钢抱着满腔热情,工作学习都很积极,他们的进步很快,在各部门当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我最近看到新华社的报道,说去年秋季分配到鞍山钢铁公司的一千二百余名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已成为建设鞍钢的重要力量。这是一条使人兴奋的消息。)但是也有少数青年,在做了一个时期工作之后,开始不安心起来。不安心工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鞍钢工作的重点是基本建设,在这方面非常需要人,而我们刚刚开始改造的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还不能立即供给足量的搞基本建设工程的专门干部。因此很多青年,不论原先学土木工程的,学工业化学的、学冶金的,或是学别的学科的,也就不免会分配到基本建设工作方面。于是有一些学工业化学的、学冶金的或是学别的学科的青年同志,就认为“学非所用”。又如有一些青年自己以为在学校是已经学了一套,到了工作岗位就可以轰轰烈

烈做一番事业,但是实际上分配他们做的工作却很“平凡”,甚至很琐碎,因而感到工作没有意思,认为“大材小用”,认为“埋没人才”。此外还有一些青年同志对生活环境不满,或者看到工作中一些缺点就灰心失望等等。可见,只要自己的思想问题没有解决,在任何环境下,都是会发生工作不安心现象的。

这些情形的发生应该说是很自然的。因为青年年龄小,经验少,对于国家建设实际情况的知识欠缺,走入社会的时候,开始总会发生一些问题,实际的社会,实际的国家建设,绝不会像青年自己想像的那样简单,因而,青年们多小总会有些不习惯。但是这些现象无论如何都是暴露出青年同志们对国家建设现实认识不足的弱点。这个弱点是应该努力克服的。只有克服了这个弱点,能够正确地认识国家建设的任务,才能把自己锻练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

在这一篇文章里我们不打算向青年同志们来详细介绍常前国家建设中各种实际状况。因为这是不可能的。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介绍当前祖国的建设,决不是短短几千个字的文章所可能做到的。在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只是提醒同志们注意这个问题,请同志们认真地读报,读杂志,读有关国家建设的书籍,请同志们更加关心周围的世界;更加细心地研究自己在工作中,学习中,和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来加强自己对祖国建设的认识,积极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要成为祖国优秀的建设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做个优秀的建设者,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并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要精通自己的业务,并且工作环境也比一般青年同志原先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因此要把工作做好,确有很多困难。很多青年同志对工作中的困难事先是估引得不够的。他们往往以为一切都会安排得十分妥贴,以为一到工作岗位,就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施展一番。对必须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缺乏精神准备。当然也有一些青年同志不知道工作的实际状况,对困难过分夸大,因而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困难,特别像要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完成实现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任务,更是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例如,在进行建设中,我们要和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内反动派的残余势力的侵略与破坏行为进行残酷的斗争;我们要为坚持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政策和企图违反或歪曲党和国家路线政策的人进行斗争;要和不良的旧思想、旧习惯传统的势力进行斗争;要为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和愚昧落后进行斗争;要获得我们所缺少的经验,要克服工作的缺点等等。我们一定要认识困难,并和这些困难作斗争。这些困难当然是能够克服的。但是困难终究是困难。为了克服困难,就必须紧张起来,要有坚毅的精神。这种坚毅的精神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的人会在困难面前动摇,感到疲劳,有的人会去怀念或幻想比较安静和舒适的生活,而不愿去积极进行斗争。我们的青年同志应该鄙视自己身上还存在着的(如果存在着的话)在困难面前不坚定的思想。斯大林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切不可像那些逃避困难而寻找容易工作的懦夫。困难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要我们去和它斗争,并且把它克服。假如布尔什维克没有学会克服困难的本领,那他们在与资本主义作斗争时,一定早就灭亡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如果惧怕困难,就不成其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了。”

青年同志们应该认识,走到工作岗位上去从事国家建设,在自己个人历史上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件。如果说过去在学校里是为了将来参加祖国的建设作准备,那么现在国家已经把一定的工作责任交给了自己。我们就有权利要求他成为一个在工作上善于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人。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和困难进行斗争并战胜困难呢?对这个问题,也很难作一般的回答。对待不同的困难有不同克服它们的办法。但是有一个原则是共同性的,这就是努力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是我们青年同志必须进的第二个学校。在中学、大学里我们只能学得一些基本知识,为了掌握完备的知识来改造世界,就一定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工作的学校和普通的学校不同,在这个学校里不一定有教员,不一定有课堂,不一定有什么教育制度,但是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活。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教员,都是课本。工作的学校是长期的。每个人都要在这个学校里学习一辈子。只有在这个学校里努力学习,并且成为成绩优良的人,才能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起重要的卓越的作用。

我们的青年同志应该十分重视在工作中学习的意义。一个聪明的人就是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善于从事实中取得教训的人。青年同志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上面所讲的那样,本身算不了什么太大的毛病,但是如果他不能从事实中领会教训,那么他就有了真正严重的毛病。

为了能够真正在工作中学习得好,首先就要谦逊,丢开“大材小用”“埋没人才”那些不正确的想法。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干部可能有任用得不完全恰当的情形,但一般来说,“大材小用”的说法并不合乎事实的。我很难相信有一种工作会使青年同志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本来觉得工作很容易做,可是深刻地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发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做好,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做好组织上分配的工作,发现在原来觉得似乎很简单的工作当中包括很多的学问,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无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进一步说,“小用”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很成问题。做一个集体农庄主席,在有些同志看来,比做一个省一个市的领导人也许是要“小用”得多吧。可是“到共产主义之路”一书的作者杜布科维茨基是乌克兰一个集体农庄的主席,同时他

又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候补中央委员。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如果是模范地完成了任务,他的工作就有领导的意义。列宁在“论粮食税”这本书里曾经说过,模范地做好一个地区的工作,比在中央机关工作更有全国的意义。可是模范地完成任务,大家知道决不是轻易做到的事情。我不相信不少所说的“大材小用”符合实际情况。哪一位同志觉得自己真的“大材小用”,我想首先请他模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吧!

为了能够真正在工作中学习得好,对所谓“学用一致”的问题,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我觉得不少青年同志对“学用一致”了解得太狭隘了。其实各种学问本来都是相互联系着的。一个学冶金的人懂得些关于基本建设或工业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完全必要的。一个人为了真能够做好工作,不但要在专门化的学问上加深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即使有些工作离开自己所学的专门知识更远些,但组织上既然因工作需要把自己分配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就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努力学习对人民各种有用的知识。

对学用一致的问题,很多参加工作的青年已经有了不少体会。例如鞍钢有一些青年同志经过实际生活的教育之后,认识到:“首先不能脱离祖国需要来谈学用一致,所谓学用一致就是所学为人民所用,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其次,学用一致就是要在‘用当中来‘学。到工作岗位后,新的东西很多,只有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才能使原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如果看不到在工作中学习的重要性,那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用一致的问题。”他们并且认识到“在工作中学习,比起学校来,有很多好处。”他们说:“因为第一,参加工作本身,考验了学校里所学的东西;第二,在工作中学习能够补在学校中学习的不足。在学校里演算一个习题,很简单,用公式一套就出来了,到工作岗位后,碰到很多实际问题,就缺乏办法,必须再学。经过这一时期的工作,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现在我们懂得做工作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在学校里不容易学到的。我们到了工作岗位后,感到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得更快了。例如在现场工作、管理工作中,就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因为与工人结合不好,工作就搞不下去;在设计工作中,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做正确的设计思想,什么叫做错误的设计思想。此外我们也懂得了经济核算的意义,懂得了全面考虑问题等等。这些对自己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对自己的启发更大。我们深深地感到在工作中学习,比起在学校里的学习来,更加牢实。现在学习时间虽然很少,但因为有了实际体会,看起业务书来,体会就更深,效率也更高了。”我认为鞍钢这些青年同志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我想,只要青年同志能够做到安心工作,是会在工作中迅速提高,学到许多学问,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但是,在这里我还想提出坚决克服个人主义的问题,希望同志们特别加以注意,因为个人主义会使得人失去智慧,不能认识真理。例如有一些青年参加建设工作,抱的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而是认为“现在‘我是来参加建设工作来了,‘你们应该特别看重我、照顾我、优待我,工作安排应该遂我的心意,适合我的兴趣”,因此,他就会神经过敏地感得别人瞧不起他(让我接电话、跑腿、抄写、描图),对自己冷淡(在火车站迎接的人太少,欢迎会上布置得不够隆重),对自己招待不周(宿舍住得太挤,上班要走路),等等。抱着这种态度的人,他当然会牢骚满腹,感到“百事不如我意”,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心思去学习,没有心思去钻研业务,更没有心思去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了。又例如有一些青年总想站在别人头上,瞧不起别人,自然也就不可能老老实实认识自己、认识现实,不可能得到别人很多的帮助,不能愉快地接受任何细小工作,学得切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对这些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个人主义或受了个人主义的思想影响的青年,我们应当很好地教育他们。但是,我们要注意不要一看到青年同志对某一件事情不满意,说了一两句不满竟的话,就认为他的思想是个人主义。并且我们还要注意,即使对存在着个人主义思想的青年,我们也应该对他说服教育,而不应该予以打击。

把上面所说的话,总结起来,我认为摆在青年同志们面前的任务,仍旧是两个字:“学习”——提高自己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水平,提高自己对国家建设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这种学习不但要在学校里进行,而且要在离开学校后在工作中进行,在生产建设中进行。只有学习,才能前进;只有学习,才能成为祖国的优秀的建设者。——这就是青年同志们应该时刻记住的。

猜你喜欢
工作岗位困难同志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OVER THE RAINBOW
严良堃同志逝世
选择困难症
开年珠宝小惊喜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