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与率直

1956-08-16 02:34谢尔金
中国青年 1956年7期
关键词:旧社会礼貌态度

谢尔金

“青年一代”编辑部转给我一封信,是格罗兹宁师范学院的女学生丽达·鲍黛速柯寄来的。信上写道:“……我闹不清礼貌和逢迎这两个概念。如果我由於某种缘故不喜欢一个人,那我对他态度就粗暴,认为跟他客气就等於逢迎……粗暴和爽直—一这是我不能完全辨别清楚的两个概念……”

这封信使我考虑了一下。老实说,我党得这封信有些天真。但是,类似的现象我过去也曾不止一次地碰见过。青年人常常把礼貌与逢迎,爽直与粗暴混为一谈。其实,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一点还不了解。

我们社会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社会的残余。逢迎拍马便是这类残余的一种。旧社会中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剥削压迫的基础上的,逢迎拍马正是在旧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污毒。它是顺应生活的手段,是个别人用来谋取私人利益的手段。

逢迎拍马会降低人的尊严,损毁人的性格,使人能够做出各种卑鄙勾当。人类优秀的思想家都曾斥责过这种恶习。请大家回想一下,伟大的俄罗斯讽刺作家萨尔蒂柯夫一谢德林是怎样愤怒和无情地暴露这种恶习的。

在世界文学中,迭更司创造了一个极为鲜明和完善的阿谀者的典型。他的小说“大卫·考伯非尔”一书中的乌利亚·吉甫就是这样一个被生活条件扭曲了的形象,他令人厌恶,同时又使人难受。正是当时的周围环境把人们弄得像这样卑鄙无耻。

在我们的时代裹,要找到这种“典型”的、十足的逢迎拍马的人当然是困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不同,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了。但是,就在今天我们还可以在某些地方碰见作为旧社会残余的逢迎拍马的人。他们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改换自己的面目,但是他们的下流本质却仍未改变。

有一次,我亲眼看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青年向一个看了令人讨厌而又喝得烂醉的家伙大献殷勤。那个青年非常关心地问这个醉汉和他全家的健康,脸上一面带着不自然的逢迎的微笑。过一会儿旁边的人就问那个年轻人:

“他是谁?”

“是一个酒鬼,一个喜欢吹牛的人。”

“你干吗和他谈话那么客气?”

“他对我有用,他可以常常给我弄到看足球的票子……”

要是有人告诉他,他这种举动跟逢迎拍马之徒毫无区别,那么,他不仅会大吃一惊 ,而且会大呼冤枉。可是,这种指责是完全正确的。好逢迎拍马的人往往满口甜言蜜语,可是通常只对那些他认为要依靠的人才这样做。

礼貌首先就是尊敬别人,而逢迎拍马者并不尊敬他所奉承的人。他最关心自己自私的目的,他不会想到大家的事情。

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可是,我们能不能够从逢迎拍马者那里期待真正的、原则性的批评呢?十分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他害怕和需要批评的人搞坏了关系。在“自我批评”的幌子下,逢迎拍马者有时故意压低自己,以便抬高他认为可以依靠的人。他对上司往往彬彬有礼而对部下则盛气凌人。实际上,逢迎拍马就是粗暴行为的另一个方面。

我再从古典文学中举一个例子。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自己人一一好算账”里有一个管家的叫波特哈留申,他起初在主人面前尽量卑躬屈膝,不断拍他马屁。他这样做为的是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目的一达到,他便对以前的主人傲慢无礼起来了。逢迎拍马者行为的逻辑就是这样。

对逢迎拍马者说来,礼貌只是一个假面具,用来掩盖自己的丑恶面目。而苏联人民的礼貌、对老年人的尊敬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我们社会里,礼貌取决於共产主义的道德标准,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人亲切关怀的基础上。礼貌表现了人对人的尊敬。

礼貌不是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在一定的场合下才能表现出来的。它必须在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都伴随着他,应该成为他的本性的一部分。真正有礼貌的人,无论对强者或弱者,上司或部下,好朋友或陌生人都是一样。

遗憾的是,我们还可以碰到这样的人:他们炫耀

自己外表的礼貌,在众人面前注意用“文雅的声调”,而同时又可以做出下流的行为;这种人可以在街上殷勤地给妇女让路,而在家里则骂自己的妻子;可以对不太熟悉的人说话亲切,而对自己的邻居则毫不在意。这种人的礼貌是一时的。他只是用它来掩饰自己的利己、伪善、不尊重别人的真面目。

我还想请读者们注意人们相互关系中的另一方面。有许多男女青年,包括上面那位来信的人在内,认为只要对一个人觉得讨厌,就有理由对他粗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每个人都可以对别人明白清楚地表示自己的态度。难道非用粗暴鄙视的态度来表示不可吗?

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对人说话坦白直率,但决不可以粗暴。粗暴与爽直两者之间,跟礼貌与逢迎一样,是毫无共同之处的。对人的粗暴通常是建立在轻视别人的基础上的,而且是以侮辱别人为目的的。

有些粗暴的人,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或者仗着别人在某件事上要依靠自己而对人粗暴无礼。这种人通常很快就会被人揭穿,受到一顿教训而变得安分一些。

有些粗暴的人,他们在电车上、商店或电影院中把我们的生活闹得不安宁,他的脾气通常是对谦逊软弱的人发的。他们这样做是仗着别人管他不着。应该诚实地说,我们的确并没有经常给这种人以应有的反击。本来这种行为必须靠周围的人使他改正。如果我们对於这种粗暴行为不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而予以回击,那么,无疑地,它会很快消灭得无影无踪。

把粗暴和爽直混为一谈的男女青年是不见得会有我上面所讲的那些现象的。我国青年绝大部分都摆脱了这类旧社会的残余。但在青年中间却往往存在着另一种类型的粗暴行为。有一些青年企图用刺人的语气和粗暴的行为来表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独立。至於那样一种“孩子气的毛病”,譬如一个少年仅仅为了使自己的同年孩子不再把他看作“小孩子”而对自己的父母大吵大骂,那就更不像话了。

有些青年粗暴地回答老师,无礼地打断工长的话,对共青团书记傲慢无礼,而认为他们这样就是独立和勇敢的人。但是,这时侯他们忘了独立是不能光凭说话的声音得来的。还在好几个世纪以前,莎士比亚就说过:“以为粗暴的声音似乎是直率和有力的表现,是毫无根据的!”

我认识一个青年,他对老人、妇女和同志的态度十分粗暴。我跟他提意见,说这样人家都不愿意和他来往,他就耸一耸肩膀回答道: “我是现代的青年,我才不理会你那套知识分子的玩意儿呢!”

不,他不是现代的青年。我们时代的青年应该是有礼貌,尊敬别人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我们伟大的共同事业的参与者,在这儿粗暴是不许存在的。

爽直则完全是另一回事,是十分宝贵的和必要的品质。粗暴会侮辱和激怒别人;面爽直能使

人信任,帮助他改正错误。粗暴只会使别人对自己疏远;相反地,爽直能使别人愿意和你接近。粗暴会把生活弄糟;而爽直则使生活轻松愉快。

我会经在一个戏剧学校做过招生委员会委员的工作。前来应试的青年中往往有一些人不适宜做舞台工作。如果我或是其他工作人员对这样一个青年说:“你趁早别想上舞台啦!你没有天才!”那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当然,用这种办法可以很快地撵走不合格的考生。但是,这位青年准会觉得受了委屈,把你看作是粗鲁的人……然后往别处报考去了。可是,如果你很珍惜这位青年的前途,坦白而委婉地向他解释,为什么他不应该做舞台工作。告诉他,要是缺乏必要的才能,舞台生活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劝他注意别的职业。记得有一次,我们真诚坦白的谈话,就成功地阻止了一个青年的无谓举动。

礼貌与爽直是苏联青年性格中的宝贵特征。

(范仲英节译自苏联“青年一代”杂志一九五五年第一期,徐葵校)

猜你喜欢
旧社会礼貌态度
浅析《金锁记》中的封建枷锁与苍凉宿命原型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法国大革命对旧中国社会的影响
论《呼兰河传》的旧社会东北社会文化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小猴买礼貌
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