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和死及其他

1965-08-20 04:03曹宪文
中国青年 1965年22期
关键词:火车头王杰麻绳

曹宪文

生和死

为什么而生?为什么而死?—一这是每个人都要碰到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王杰同志在日记中是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为了党和祖国,为了人民,我有一天的生命,就努力工作一天。”

“为了党和祖国,为了人民我坚决努力到死!奋斗到死!”

“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

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这就是王杰同志的生死观。王杰同志以他短短的一生,以他英雄的行为,实践了自己的生死观。

为革命而生,这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目标;为革命而死,这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归宿。

为革命而生,就能“生的伟大”;为革命而死,才能“死的光荣”。为革命而死,虽然死去,但死而永生。王杰为革命而死去了,可是,他的革命形象、革命精神,却永远活在人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生死观,也就是人生观。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这就是革命的人生观。

“松散”、“脆弱”和“坚韧”、“牢固”

在王杰同志的日记中,有这样两段话: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一根麻绳是脆弱的,可是千百根麻绳扭成一股,它比钢丝还牢固。”

王杰同志为什么要写下这两段话呢?因为,这两段话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个人,就好象是“一堆沙子”、“一根麻绳”,如果不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如果不和“千百根麻绳扭成一股”,也就是说,如果不和集体相结合,那么,就是“松散”的,就是“脆弱”的。

“松散”和“脆弱”也可以向它们的对立面——“坚韧”和“牢固”转化。实现这个转化的条件,就是:个人和集体结合,把个人放在集体之中。有了这个条件,“松散”的“沙子”,“脆弱”的“麻绳”,就能变得“比花岗岩还坚韧”,“此钢丝还牢固”。这时候,个人也就起了质的变化,成为“坚韧”和“牢固”的一分子了。

“火车头”和“老黄牛”

王杰同志说,他很爱“火车头”和“老黄牛”。他爱“火车头”,因为“火车头”有“快”、“闯”、“带”的特点;他爱“老黄牛”,因为“老黄牛”忠心耿耿和任劳任怨。

其实,王杰自己也就是“火车头”和“老黄牛”。

一篇通讯中这样报道:“冬训中,是他带头跳进结冰的水里打桩架桥;施工时,突然暴发的山洪卷走了物资,又是他第一个奔去抢救;爬高空、钻猫洞进行爆破,也总是他担着风险抢先去装药、放炮……”

“带头”,“第一个”,“抢先”,这些不就是“火车头”的精神吗!挑重担,抢困难,这些不就是“老黄牛”的品质吗!

他是革命的“火车头”,为革命而勇往直前;他是革命的“老黄牛”,为革命而鞠躬尽瘁。

既有雷厉风行、勇往直前的“火车头”精神,又有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品质,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本色。

“严格要求自己”和“克服薄弱环节”

对比和对照,这是王杰同志学习的两种重要方法。

他学习革命英雄,经常用对比的方法:

学习张思德、白求恩,他说:“我与他们相比之下是多么渺小……。”

学习雷锋,他说:“个人的修养还不够,不象雷锋对同志那样——对待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

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经常用对照的方法:

学习《为人民服务》,他就对照检查了自己“少管闲事为佳”的思想……。

学习《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就对照检查自己的群众观点……。

王杰同志参军以后,所以能够不断提高,迅速进步,同他在学习中运用这两种方法是分不开的。

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用王杰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薄弱环节”。“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向高标准看齐;“克服薄弱环节”,就是不断改造思想。

王杰同志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不是为对比而对比,对比是为了赶上英雄;他不是为对照而对照,对照是为了改造思想。对比和对照,都落实到实践上:通过经常的对比,努力提高自己的觉悟;通过不断的对照,认真改造自己的思想。

猜你喜欢
火车头王杰麻绳
新年麻绳
漂亮的“小草帽”
社区少先队的“火车头”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老火车头的故事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一根麻绳 ,打造逆天美物
王杰:国学与为政智慧
火车头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
不高兴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