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批判”正名

1980-07-15 05:54李连科
读书 1980年10期
关键词:全盘唯心主义之口

李连科

所谓“批判”,另一种译法就是“批评”。说是批评,大家好象还能接受;一说批判,大家的感觉就不同。的确,在“文化大革命”中,所谓批判至少使人感到有四个不:一是不人道:所谓批判,总是同侮辱、抄家、刑讯、挖坟、株连这些暴行联在一块。实在可恶!二是不公平:所谓批判,总是得势的批背时的;批者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挨批的是只能低头,不能还嘴。实在可气!三是不严肃:同一条道理,你可以拿来批我,我也可以拿来批你;马克思的一句话,你拿这半句批我,我拿那半句批你;同一对象,得势时“一朵花”,背运时“豆腐渣”;同样一句话,出自“圣人”之口,就是真理,出自“小人”之口,就是谬论;“圣人”说句错话,也要百般替他打圆场,“坏人”说对了,也得批倒批臭。实在可卑!四是不科学:对于一种思潮,一件事物,一套体系,不是深入剖析,挖其根,寻其源,取其利,弃其弊;而是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实在可叹!

如果批判就是这样,那它确实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可是,它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不可废弃。

谁都知道,人类的知识水平,是几千年不断积累的结果。每一代人,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前人的知识汇总起来,那就没有发展了。人们总是在实践中,在学习前人时,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这个创新,这个突破就是对前人的批判。可见,批判是人类认识进步的一个标

任何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包括社会科学家,政治家,如果他在人类认识史上有建树的话,那他一定是对他的前辈,有时竟是对他的老师的某些方面的否定,即批判。但是,这位先辈并不因此比他的后辈矮一头或有什么不光彩。因为由于时代限制,他的立足点可能比他的后辈低,但并不意味着他不是巨人。

辩证的否定,只能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说唯物论是在同唯心论的斗争中,互相渗透、竞相发展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那样:古代自发的唯物主义,由于它不能解释思维对物质的关系,便被唯心主义否定了;随着哲学的发展,唯心主义又被辩证唯物主义否定了。但这也不是全盘的否定,唯心主义中的合理因素,如关于主观能动性的某些作用,被保留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了,但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科学文化成果却被保留了。历史事实证明了恩格斯的论述是正确的。违反辩证法的否定是有的,但它一定会因违反了辩证法而被否定。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时,虽然反击了个别对党和社会主义有敌对情绪的言论,但同时也否定了大多数有胆有识的同志或朋友对党的善意批评,以致走到了党的领导干部不能被批评的地步。在十年浩劫中,一切否定,打倒一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所有这些,我们今天难道还能肯定么?

现在,人们对“批判”这个字眼,还是望而生畏。其实,批判正是思想意识方面最正常、最健康的一种表现。我们必须为“批判”正名,开动脑筋,对前人的既成的东西,肯定其应当肯定的,否定其应当否定的,而把“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所谓“批判”一脚踢开。那种名符其实的批判,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展起来了,只是还没有充分地自觉。我们希望更自觉地来展开这种批判。

猜你喜欢
全盘唯心主义之口
白鹭飞过铁匠铺
全民动员
住口
“真理之口”,不再只说真理
浅谈哲学的基本问题
半截子马克思主义者
罗马“真理之口”不再免费“测谎”
“星座”的哲学探究
争辩是礼物
对唯心主义要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