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白发征夫泪

1981-08-20 05:13
中国青年 1981年12期
关键词:忧民浊酒边塞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是北宋范仲淹所作。当时边疆多事。西夏成了西北边陲的一大威胁。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边防军事副长官)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县),防御西夏骚扰中原。他用《渔家傲》词牌写了几首边塞词,欧阳修称道这组词压倒了当时所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作品,上面这首词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的画面是以群山为背景、孤城为主体组成的。它的壮阔雄浑,在北宋只有苏轼的“大江东去”可以相比。画面必须含有思想,在诗的创作中诗人给自然以性格和情感,他可以从雁群的阵影中知道它们是满怀喜悦地寻故垒,还是毫无眷恋地飞向远方。他以“长烟落日”为配景,夕阳西下,荒野孤烟,在壮阔的景象描写中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国画中有一种皴染法,就是把山石的轮廓勾勒出来以后再加以渲染。作者在这首词里就用了这种有点有染的手法来烘托、描绘塞下秋色。始句对塞下秋光作了高度概括,在“异”字的提摄下画面逐渐展开。从虚处着手,用雁“无留意”地飞向南方侧面衬托边塞的空旷和荒凉;然后再从正面渲染气氛,牧马悲鸣,晚风怒号,羌笛与胡笳的低回的旋律……这异域凄凉的“边声”终于被雄壮的号角淹没。感情色彩越来越浓,最后落笔在“孤城闭”。在对西夏问题上,宋仁宗一味妥协,驻军泾原的夏竦不肯出战,范仲淹全力支撑着西北局面。范仲淹身先士卒,善于用兵。西夏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敢来犯。但他毕竟势孤力单,“闭”字显示出紧张的战斗气氛。“孤城闭”的意境,比“一片孤城万仞山”显得更为深远。

古典诗人抒情经常不离酒和愁。由于思想、经历不同,愁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同。范仲淹忧国忧民,以彻底打败西夏、安定西北边疆为己任。他用汉朝窦宪大败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刻石记功的故事来披露自己的远大抱负,但严酷的现实已经说明这终将成为泡影。忧国而不能报国,忧民而不能保民,对国事的忧愁焦虑和壮志难伸的痛苦交织成范仲淹特有的乡愁。一杯初次滤过的“浊酒”浇万缕“乡愁”,只是使愁倍增罢了!

宋仁宗沉溺在宫闱生活之中,权臣结党营私,打击忠良,范仲淹在去陕西之前就已身受其害。他很清楚,若直抒胸臆、“批逆鳞”,将招致严重后果。所以他抒高昂激越的情感采用了舒缓的基调。“归无计”这慷慨生哀的语言刚一出脱,激情刚要冲决堤岸奔流澎湃却戛然止住,穿插进一幅流光徘徊、哀笛生怨的眼前实景的画面。情由景生,缘情造境,不用抒情语言,所抒的却是最深的情。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环境中怎能倾吐心血倒流的痛苦?“将军白发征夫泪”,苍凉悲壮,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卷起我们心中的浪潮!古代多少志士仁人,虽有报国忧民之心,却苦于束缚了手脚,宏图不得施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磊落胸怀。镇边生活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视野,在他的文官气质中增添了几分豪迈和粗犷的特色。这使他的边塞词悲壮遒劲,比之唐代边塞诗别有一种意境。

猜你喜欢
忧民浊酒边塞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赞钟南山院士①
夏日偶成
浅析杜甫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怀
梦回边塞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斟一杯浊酒,谱一曲清歌
浊酒天涯是归期
一壶浊酒喜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