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高尚品德

1982-01-01 04:4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4期
关键词:爱因斯坦科学家科学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已为世人所共知。然而,他在品德修养方面也是一个典范,这一点,人们大概了解的还不多。本文想从这方面作一简单介绍。

一、不慕名誉地位,向往俭朴生活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果,是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但是,使他真正成为世界名人的,还是1919年11月美国皇家学会宣布日蚀观测的数据与他的相对论预言相吻合的时候。这时,爱因斯坦被誉为二十世纪的牛顿,“当代最伟大的天才”。一时间,“相对论热”“爱因斯坦热”遍及欧美。一个美国富翁出五千美元巨额,征求一篇三千字介绍相对论的文章。世界各地发来的请帖不断送到爱因斯坦住地。每天早班邮件一到,他就要受到慕名者的围攻——成百上千封讨照片、讨亲笔签名的信从世界各地邮来。对此,爱因斯坦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请慈善机关代办:谁向慈善机关捐了钱,谁就能拿到一张爱因斯坦的签名照片。这真是一举三得:既满足了崇拜者的要求,又帮助了穷人,还节约了自己的时间。在一次专为爱因斯坦举办的宴会上,有人向他说了一大堆赞美的话,他说:“如果我相信你们说的好话都是真的,那我就是一个疯子。正因为我不是疯子,所以才不相信。”1925年,以色列提请爱因斯坦做总统候选人,他对前来的大使说:“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大使说:“每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个犹太人都在期待你呢!”爱因斯坦说:“那我怎么办呢?我要使他们失望的。”事后,他干脆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

在对待物质生活上,爱因斯坦说:“我强烈地向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用了同胞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在这方面,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创始人弗莱克斯纳,为了把这所研究院办成世界第一流的,用恳切的言词说服了爱因斯坦到这里工作。但是,在谈到薪金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爱因斯坦说:“一年三千美元大约够了。”弗莱克斯纳惊讶了,急忙说:“不行,不行。这和教授身分不相称。”当然,这也和弗莱克斯纳心目中的“美国最高学术机构”的地位不相称。他的宗旨是用高薪聘请一批第一流的学者,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研究。于是,他和爱因斯坦“讨价还价”,最后定下来,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一次,德国一家杂志的编辑找到爱因斯坦,要重新发表他的一篇重要讲话,付给一千马克稿费,他摇头拒绝。那位编辑多少知道点爱因斯坦的脾气,便改口说:“您重新发表这个讲稿是对科学尽了义务啊。”爱因斯坦一听“义务”二字,二话不说,频频点头。但是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稿费必须减少到六百马克,才同意发表。”他还拒绝了电台每分钟一千美元的电台演说的聘请,却同意将1905年发表的30页《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重抄一遍拍卖,将所得的二百多万美元全部捐献,支援反法西斯战争。

二、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帮助一位波兰青年科学家在高等研究院进修了一年。一年后,他在教授会上想为这个青年争取多留一年,结果未能成功。而这个学生的祖国,又处在法西斯专政下,不能回去,可是,留在美国,又怎么生活呢?这时,爱因斯坦象慈父一样对这位波兰青年说:“我在外面还有点名气。可以请某个机构为你筹一笔奖学金。几年前,我为犹太难民义务演奏小提琴,一会儿就挣到六千元。你看,我还是有点办法的。”又说:“我也可以出钱,请你当我的私人助手。反正,我挣的钱花不完。”这位青年很感动,但不愿花教授的钱。他想了一个办法:合出一本书,有爱因斯坦的大名,一定能成功。这本书就是引人入胜的物理学思想发展史《物理学的进化》。一位中学生听老师说,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就写信去问他一道几何题怎么解。爱因斯坦果真用颤巍巍的手写了回信,满足了这位中学生的要求。

三、谦虚诚实,尊重他人

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贡献是举世无双的。1905年的三篇论文,每一篇都应得到一份诺贝尔奖金,还有E=mc2,也应该得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广义相对论。而且这些成果都毫无争议是他独立完成的。可是爱因斯坦却说:“狭义相对论的起源要归功于麦克斯韦电磁方程。”他对洛伦兹,普朗克、马赫、明可夫斯基等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很敬重,充分肯定他们对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巨大启发和帮助。当他的相对论轰动世界,而出现一片“牛顿被推翻了”的叫喊声时,他在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表达自己对牛顿的敬意:“……可是人们不要以为,牛顿的伟大工作能被这一理论或者任何别的理论所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观念,作为自然哲学领域里整个近代概念结构的基础,将永远保持它独特的意义。”爱因斯坦从青年时代起,就很谦虚,注意建立科研友谊,向别人学习,以补自己的不足。他同索洛文、哈比希特等人经常到咖啡馆“奥林比亚”聚会,吃点简单的东西,边吃边谈,讨论数学、物理、哲学问题,互相取长补短。爱因斯坦向他们学了不少的东西,后来,他们戏称这种聚会形式为“奥林比亚科学院”。这些友谊活动对他后来在科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起了很大作用。他在长期的科学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科学是一种社会的集体事业。他认为:“除了许多人无私的合作,就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四、热爱真理,坚持正义

爱因斯坦的一生,无论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还是在政治斗争的风浪里,都表现出特殊的勇敢和坚定。他在取得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划时代成就之后,并没有停止不前,而是向着相对论的第三阶段——统一场论继续前进。这个第三阶段,他摸索了几十年,仍在黑暗之中。朋友们都为他感到遗憾,而他自己却毫不犹豫,毫无怯懦,永远忠实于自己的信念。他说:“我受不了这样的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寻找最薄的部位,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上许许多多的孔。”同时,他还认为在科学上发现“此路不通”也是贡献。“那种证明‘此路不通的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就让我来做吧。”充分表现出他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高尚品质。

我们知道,是爱因斯坦提出的E=mc2,奠定了原子能利用的理论基础;又是他出于反法西斯的责任感,亲自签名写信提请美国总统罗斯福重视原子弹的实验,开启了原子弹的研究和制造的时代。但是,当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使二十多万和平居民丧失生命的时候,又使这位科学家震惊、后悔,感到自己犯了双重的错误。他说:“如果当时我知道德国人在制造原子弹方面不能获得成功,那么我连手指也不会动一动的(指不写那封信)。”战后,他不倦地为反对把原子能用于大规模的战争屠杀而斗争。他一再呼吁、声明:“在我们这些把惊人的力量释放出来的科学家身上,有一个重大的责任,有为使原子能用于为人类的福利而不用于破坏的责任。”

由于爱因斯坦的正义行为,他曾受到德国法西斯的残酷迫害,甚至被缺席判处死刑。他的老朋友劝他不要过问政治,他却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以为科学家对政治问题——在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事务——应当默不作声。德国的情况表明,这种克制会导致:不作任何抵抗就把任何领导权拱手让给那些盲目的和不负责任的人。这种克制岂不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吗?”当他听到纳粹分子出两万马克赏钱要他的脑袋时,他幽默地说:“这个头值那么多钱吗?”

五、“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他终身辛劳,即使在退休后的十年中,仍天天步行上班,发表科学论文、学术著作和理论文章。在他病重自知不行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需要什么,他说:“我需要时间,我希望还能给我若干小时,让我把这些稿子整理好。”他看到一位朋友愁容满面,反到安慰说:“别难过,人总有一天要死的。”直到他去世的当天晚上,还对看护他的女儿说:“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去睡吧。”这位伟人凌晨一点二十五分逝世,当天下午四时火化。遵照他的遗嘱,不发讣告,不举行葬仪,不建坟墓,骨灰保存的地方也不向世人公布。他生前再三嘱咐:切不可把他的住房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他在研究院的办公室一定要让别人用。

爱因斯坦曾说:“只要我们全面考虑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就马上看到,几乎我们的全部行动和愿望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所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袁正光根据《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和《爱因斯坦传》《科学家的品格》等书摘编)

(题图:穆永瑞)

猜你喜欢
爱因斯坦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你知道爱因斯坦的母校在哪儿吗
成功来自谦虚
“爱因斯坦”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