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诗话

1982-01-01 04:40徐宝富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5期
关键词:孤雁雁群衡阳

徐宝富

雁是一种大型游禽,大小、外形一般似家鹅,或者比家鹅稍小些,雌雄羽色相似,多数种类以淡灰褐色为主,并布有斑纹,在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鸿雁、豆雁和白额雁。雁是一种候鸟,南来北往是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进行的。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亚一带,春夏季节他们在那儿生活,一到天气转冷,就携儿带女、成群结队地向南方迁徒。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关于北雁南飞,却有一些有趣味的传说。

汉代《楚志》记载:“衡州有回雁峰,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衡州即是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回雁峰是衡阳的名胜,名列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首,位于衡山的南部。杜甫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在这首诗里,杜甫也认为大雁飞到衡阳为止。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的诗说得更明白:“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大庾岭在湖南南部,阳月即十月。宋代的寇准却写诗反驳道:“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春陵。”春陵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北部,在衡阳之南,靠近广东、广西。由此可见,寇准是否定大雁到了衡阳就返回的。

其实,大雁向南飞行是大大超出我国疆土的。据科学家研究,雁南飞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从我国东北,循着沿海地带到达印度、南洋群岛等地;另一条从内蒙古经青海、四川、云南诸省到达缅甸、泰国、印度和马来亚一带。

雁飞到温暖的南方以后便开始交配,但要等回到老家(西伯利亚)才产卵。所以,一到来年春天,它们便归心似箭,日夜兼程飞往北方。一到目的地,便又匆匆忙忙地在水边、沙滩用芦苇、杂草建筑窝巢。窝巢造好后,雌雁就在巢内产卵,一般产4~6个。抱卵之责也由雌雁承担。四五个星期后,小雁破壳而出,双亲就带着小雁戏水觅食。秋风起,小雁就随着老雁作南国之游了。

大雁南翔往往数十成群,排成整整齐齐的行列。雁阵的排列,或单行横空,宛如写着一个“一”字,或双行相交,恰好形成一个“人”字。古人称雁这种排列法为“雁字”。宋人王奇的《咏雁》诗是这样描写的:“只只衔芦背晓霜,尽随鸳鹭立寒塘。晓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一行。”

其实,雁群所以要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是因为雁飞行的路程很长,从北方到南方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因此路上是够辛苦的。为了保持体力,飞行中常常利用上升的气流在空中滑翔。当为首的雁鼓动翅膀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后面的雁就可以利用这股气流的冲力,在高空中滑翔。这样一只跟着一只,便排成整齐的队伍了。

另外,雁在飞行时能形成整齐的队伍,也是一种集群本能的表现,因为这样有利于防御敌害。排在队伍前面的往往是有经验的老雁,年轻的和体弱的雁,大都排在队伍的中间。当大雁的队伍在上空通过,人们还往往能够听到它们“呀,呀”的叫声,这是雁群用来照顾、呼唤、前进或休息的信号。

在迁徙的过程中,雁群的休息地点常常选择芦苇沼泽地或河边的沙滩上。在宿营地,经验丰富的老雁担任守望工作。一旦发觉敌害,立刻发出惊叫。雁群便有组织、有秩序地飞向空中。

由于大雁有这一特性,在我国古代,就产生了“雁奴”的说法。我国最早的鸟类著作《禽经》上说:雁“夜栖川泽中,千百为群,有一雁不瞑,以惊众也。”这一记载,不知顺延到什么时候,便演变成“雁奴”的传说。

每年秋分过后,大雁由西伯利亚向南飞行经过我国的时候,正是庄稼熟、树叶落的季节,因此,人们往往就把大雁南飞做为秋天来临的象征。唐人杜荀鹤《题新雁》诗写道:“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疏水国秋。想得故国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诗中说的“新雁”,正是降落下来南迁的旅雁。

古代诗人吟咏孤雁的诗篇也不在少数。孤雁,就是在雁群南来北往过程中掉队的雁,它们大多因年老体弱,或者受伤致残而落伍。这种离群之雁的孤鸣声更加凄厉,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杜甫的《孤雁》诗写道:“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摘自《大自然》总第4期)

猜你喜欢
孤雁雁群衡阳
《次北固山下》:满腹乡恋,付托归雁
雁群的启示
字字珠玑?余音袅袅
衡阳首届茶油美食文化节圆满举行
天涯游子的象征
朝雨闻雁感时
但愿我是那风
但愿我是那风
6万字的情书
大雁飞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