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居斗室遗产一两银

1982-01-01 04:40施宣圆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5期
关键词:崇祯后辈全书

施宣圆

崇祯六年十月初七日(公元1633年11月8日),我国明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与世长辞了。

这一天,他在病榻上向崇祯皇帝上了一道《进缴敕印开报钱粮疏》,说他自崇祯二年担负修订《大统历》重任,“虽幸告成,而未了规摹,尚须善后”,请继承人李天经“下部议复”。对于钱粮一项,“自崇祯三年正月至崇祯六年三月,共领户、礼、工三部咨到银八百七十余两”,他“逐项自行料理,纤悉明备,已开细数,封贮公所”。“侯接管官逐件查封奏缴”。徐光启于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赶快清点移交有关修历的钱粮之事。

也是在这一天,徐光启又对身边的后辈,语重心长地嘱咐:“速缮成《农政全书》进呈,以毕吾志。”

生前,徐光启致力于农业科学的研究,编纂《农政全书》,又主持《大统历》的修订工作。这两部科学巨著到他临终之时已初具规模,即将告成。然而,他心力交瘁,病魔缠身,生命危在旦夕。他知道自己多年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著作未能刊行问世,宏愿未遂,壮志未酬,只有寄希望于后辈,完成未竟之业。弥留之际,“祗以疆圉多故为念,一语不及于私”。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是何等的可贵!

徐光启公而忘私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临终前一天上的一道《治历已有成模恳祈恩叙疏》上,疏中列出修历局人员达二十七之多,既有外国传教士,又有一般的修历人员和天体测绘人员,称他们参与修历工作“勤敏有加,劳瘁堪录”,建议崇祯皇帝对他们“论功行赏。”而对自己多年来废寝忘食、耗尽心力的工作却避而不谈,反而谦逊地说自己“才识疏庸,滥膺重任”。一个才华卓著的科学家临终之前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他人——默默无闻的修历人员的成果,这不是反映徐光启的宽阔胸怀和高尚风格吗?

徐光启晚年官至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又兼礼部尚书,相当于宰相之职,地位不可谓不高。在政治上曾参加过抗击满清贵族的入侵,多次上书“富国强兵之术”,虽“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但因朝中权臣周延儒、温体仁专政,致使他很不得志,“不能有所建白”。但他在科学上却很有建树,《大统历》和《农政全书》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徐光启既是有名的尚书,又是杰出的科学家,照理说,应当富贵荣华,福禄无边。但是,事实如何呢?他的门人、著名学者张溥来到他的住处,“见公扫室端坐,下笔不休。室广仅丈,一榻无帷,则公卧起处也”。在这一简陋的斗室里,他“精默好学,冬不炉,夏不扇”,“推算纬度,昧爽细书,迄夜半乃罢”。家中“唯一老班役,衣短后衣,应门出入传语”。生活如此俭朴,工作又如此勤奋,难怪张溥深有感触地说:“古来执政大臣,廉仁博雅,鲜公之比”。

徐光启这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并没有因为年龄或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改变。他的家室始终在老家上海,自己在北京,孑然一身。逝世前身边只有两位后辈,就是外甥和孙子,一位随他在修历局工作,一位是到京应试顺便来探望他的。逝世之后,他留给家人什么东西呢?“盖棺之日,囊无余资。”“官邸萧然,敝衣数袭外,止著述手草麈束而已。”“获视含殓,视笥中惟敝衣几袭,银一两而已。”一两银,几件旧衣,著述手稿,这就是徐光启留给他家人的遗产。

徐心启逝世后留下的不是物质上的财产,而是《大统历》和《农政全书》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他那献身科学、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所以人民怀念他,纪念他!

(摘自1982年8月2日《光明日报》原题为《生命不息,自强不已》)

猜你喜欢
崇祯后辈全书
图片资料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从整体入手提高整本书阅读成效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一个人的邮局 邮递员坚守24年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