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

1982-07-15 05:54
读书 1982年1期
关键词:黑格尔恩格斯科尔

陶 济

有感于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

三联书店最近重印了科尔纽的《马克思恩格斯传》中译本第一、二卷,又新出版第三卷。法国教授奥古斯特·科尔纽是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在国际上负有盛名。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出版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如《卡尔·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五十年代,他应邀担任了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开始了多卷本《马克思恩格斯传》的研究写作。据说此书有七、八卷之多。他在九十岁高龄之际,依然一如既往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

《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二、三卷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的发展过程。第一卷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童年和学生时代的生活和追求,并且以全书将近五分之四的篇幅评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崛起,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中脱颖而出,开始在政治上由革命民主主义走向共产主义,在哲学上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第二卷集中展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过程中巴黎时期(一八四三年末到一八四五年初)的决定性转变。他们这一时期的两部主要著作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一八四四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新世界观的发端,而《神圣家族》则标志了历史唯物主义破土而出。第三卷的主题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六年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和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他们再次合作研究和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形成。这三卷著作,以丰富而且典型的材料,比较全面、系统地勾画了马克思主义最初形成的历史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发展的辩证运动的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它们的重印和出版,对于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有着借鉴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在那里?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正如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样,研究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材料出发、从事实出发,具体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具体规律。然而在实际上,杜林那样从原则出发的幽灵却又时时缠绕着研究者。就这一点讲,读读科尔纽的书,看看科尔纽如何处理材料,是很有益处的。

和许多研究者一样,科尔纽运用大量材料和事实说明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但是,不少研究者常常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接触这三个理论来源,在三大理论来源和马克思主义之间,还有没有过渡环节。科尔纽与众不同,他归纳和分析了大量事实和材料,认为这样的过渡环节是有的,这就是青年黑格尔运动。当然,科尔纽没有明确地这样说,然而这个意思是很明确的。

诚然,马克思到柏林大学就学的第一年,就已经通过黑格尔的大弟子甘斯接触了黑格尔哲学。耐人寻味的是,马克思却并没有一开始就对黑格尔哲学发生兴趣。后来,马克思参加了由青年黑格尔派组成的博士俱乐部的活动。和坚持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方面的老年黑格尔派相反,青年黑格尔派挖掘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发展方面,并且把这一方面与批判现实结合了起来。正是这一原因,青年黑格尔派而不是甘斯引起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重视和兴趣。他在哲学上开始转向黑格尔。无独有偶,恩格斯接触黑格尔哲学也是以青年黑格尔派为媒介的。和马克思不同,恩格斯从小受到宗教和传统的强烈影响。参加了体现当时民主倾向的“青年德意志运动”之后不久,他又通过大卫·施特劳斯转入了青年黑格尔派。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青年黑格尔运动、黑格尔哲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内在联系,科尔纽所提供的材料和所作出的分析,大致上是可信的,可以接受的。大量丰富的材料,实事求是的分析,这是科尔纽三卷《马克思恩格斯传》的鲜明特色,也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的不小贡献。

使人感到遗憾的是,科尔纽往往并没有进一步从材料和分析中引出科学的结论。例如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黑格尔派那里转向黑格尔的问题,科尔纽就避开了。我们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从青年黑格尔派接触了黑格尔哲学,正是因为他们从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得到启发,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用作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在哲学上转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个重要原因也在这里,他们不满青年黑格尔派的现实批判停留在理论的范围内,因而无从充分发挥辩证法本质上的革命批判作用。他们试图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从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批判现实,并且从批判中建设一个新世界。奠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两部著作《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都从批判和清算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入手,也就是必然的了。科尔纽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这两部批判著作的直接动机是彻底清算和批判德国思辨哲学(第二卷,第311页,第三卷,第240页)。可见青年黑格尔派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义是思想发展中的过渡意义,桥梁的意义。

为什么科尔纽占有了大量的材料,也作出了一些分析,然而又没有作出进一步的结论呢?我们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他对于黑格尔哲学的看法欠公正。他更多地强调黑格尔哲学中的保守倾向,而贬低了黑格尔辩证法所包孕的并且占主导地位的批判精神和革命内容。至少是对这一点估计不足。这从我们上面的一些引文中也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因此他对青年黑格尔派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核心所在和历史作用也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了。他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青年黑格尔派促进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意义。在他看来:“这些后继者们(指青年黑格尔派——引者)的唯一贡献,是他们对于某些宗教观点的批判以及部分地关于基督教来源的历史性探讨。”(第三卷,第261页)而这种情况据我看来又是和苏联哲学界一度贬低乃至否定黑格尔有关。毛泽东同志指出:“斯大林就比较差一些。比如在他那个时期,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说成是德国贵族对于法国革命的一种反动。作这样一个结论,就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全盘否定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47页)科尔纽没有坚持从材料和事实出发研究黑格尔哲学,相反倒是从某一种原则出发,结果走向了反面。这样的教训同样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个历史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始终坚持过程论的思想。这就是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发生和发展的具体过程。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二千年来人类对自己的认识的再概括和再总结,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峰。在古代,希腊人就热衷于研究自己。智者派的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反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世纪的宗教神性压倒了世俗人性,却激扬了近代思想以重新发现人自己作为前进旗帜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勃兴。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为人主宰世界的能动性作了充分的抽象论证,那末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开始把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经济生活联系了起来,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注意探索人类能否摆脱资本主义枷锁的历史新出路。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以研究人的问题为中心、以异化劳动理论为起点决不是历史的偶然。

然而和绝大部分研究者一样,科尔纽并没有把异化劳动理论放在一个更为深远广阔的历史范围里进行研究,而是把异化范畴直接和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范畴联系了起来。科尔纽也提到了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不过没有把赫斯的异化学说看作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前提。其实青年黑格尔派赫斯的异化说对马克思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赫斯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罪恶的根源。从异化劳动中,赫斯得出了一个革命性结论,消除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用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赫斯认为人的解放的目的必须是自由的活动。在他看来,摆脱了任何强制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是有组织的,每个人都将有可能在自由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人的价值将高于一切(第二卷,第59、61页)。赫斯的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发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科尔纽正确地指出《手稿》有两个基本主题,即“揭示资产阶级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和这种异化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克服”(第二卷,第137页)。然而这两个基本主题也正是赫斯异化说的两个基本主题。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研究异化问题,也是和赫斯的异化说一脉相承。黑格尔早已把人的本质和劳动联系了起来。赫斯在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异化以及思辨哲学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改造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异化劳动思想,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开辟了道路。至于在异化问题的具体论述中,马克思同样也吸取了不少赫斯的成果。马克思自己也说到了赫斯对《手稿》的影响,并且把赫斯的名字列在恩格斯之前。马克思说:“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著作,除去魏特林的著作以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手稿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第46页)。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巴黎时期广泛接触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显然与赫斯不无关系。这也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三大理论来源的联系,是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中介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必然发展结果,同时又是人类新的认识运动的开端。就拿异化理论来说,在马克思那里并不以《手稿》为终点,在马克思之后也不以马克思为终极。异化劳动理论是人类对自己认识的一个飞跃,但是因为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束缚,还不可能如同马克思后来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那样,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历史解放的正确道路。不过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马克思后来因此放弃了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而是充分表明了异化劳动理论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也丰富和发展了异化范畴和异化理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进一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论及了异化问题(《马恩全集》,第二卷,44页)。确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完全回到异化问题或者说人的问题上来,这是有种种原因的。外国学者麦萨罗希认为,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不只是一八四四年的《手稿》,而且还有《剩余价值学说史》、《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均以未完成的形态而告终,究其原因,仅仅以他生活环境的残酷这一点是说明不了的,还应该有更深刻的理由,那就是:马克思是想扬弃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从而实现一种综合的、包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科学在内的、以经验为基础的、被实践所检验过的“人的科学”。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有多少道理,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不过麦萨罗希否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再发展的封闭体系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异化问题一直是思想界持续感到兴趣的。值得注意的是,形形色色的异化问题研究者,都自称马克思的《手稿》是他们异化问题研究的出发点之一。这是不是说明了马克思并没有穷尽异化理论?说明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在不断地发展?说明了马克思开拓的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忽视而被非马克思主义者接过去了?无论如何,我想这至少说明了应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放在二千多年以来并且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整个人类认识运动的过程中来考察。而科尔纽却把《手稿》看作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终点,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之后放弃了异化范畴(第二卷,第220、279、425页)。这种看法并不符合马克思提出和发展异化理论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发展事实。

我们这里所说的,并没有这样的意思,科尔纽没有历史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应当说,他的著作在这方面提供了不少材料,作出了贡献。我们只是说,他没有把过程论思想贯串于始终。就是说,他并没有完全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二千多年来人类认识运动的必然结果,把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看作一个过程。

列宁说得好:“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一定要用历史的态度来考察斗争形式问题,脱离历史的具体环境来提这个问题,就等于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的起码要求。”(《列宁全集》,第十一卷,197页)联系列宁的指示读完三卷《马克思恩格斯传》,我们深深感到,再也不能用离开具体、历史地研究的过程论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了。

(《马克思恩格斯传》,〔法〕奥古斯特·科尔纽著,刘丕坤、王以铸、杨静远、管士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九八0年出版,第一卷2.05元,第二卷1.50元,第三卷1.20元)

猜你喜欢
黑格尔恩格斯科尔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三年内所有的星期天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