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扬乐观精神的象征

1983-08-21 03:00无意
中国青年 1983年5期
关键词:咏雪岑参飞雪

甘肃王丽华、贵州李军同志:

来信收到。我们特约请无意同志撰写此文,评介著名边塞派诗人岑参及他的一首代表诗作。你们对本栏还有什么要求,欢迎继续来信。

本栏主持人闻益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咏雪佳作,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派诗人岑参的代表作。岑参(715—770),南阳人,出生在官僚贵族家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他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由此可见岑参在后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岑参生活的时代,正是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国力极度强大,唐诗也发展到繁荣的“盛唐时期”。由于政治比较开明,许多知识分子感到报国有门,大都意气风发,充满理想、浪漫的气质。他们向往边塞的军旅生活,渴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诗坛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岑参曾在边地生活多年,对将士的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切身的体会,又以慷慨报国的思想和乐观开朗的精神加以观照,诗作大都意境壮美,诗风奇峭,豪放悲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首歌行体诗。起首四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北国的壮丽雪景。时值农历八月,边塞北风呼啸,漫天飞雪,坚韧的白草为之折腰。然而,这萧瑟冷落的景色并未使诗人神色黯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人的眼睛里,这是一幅多么瑰丽的雪景图!诗人用他那开阔的胸襟,乐观的情绪,生花的妙笔,奇特的想象,出人意表地将塞外的雪地冰天描绘成一派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江南春光。凛冽的北风,变成温暖的春风;漫天的飞雪,化作洁白晶莹的梨花。字里行间,不仅洋溢着诗人对祖国边塞风光的热爱,也为全诗奠定了昂然、乐观的基调。如果说,起首两联诗人用的是远景式的镜头,那么接着,诗人便用特写式的镜头将雪后的严寒和将士的苦难表现在我们面前,从而衬托出戍边将士们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湿潮的罗幕,不暖的狐裘,僵硬的角弓,冰冷的铁衣,都不曾吓倒戍边将士们,那塞外风雪的威姿傲骨,不过是他们英勇雄壮、不畏艰辛的战斗意志的绝妙写照!正是在这种精神下,诗人引出了送别这另一个主题。“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景色,看来不似起首四句那样明丽,好象有些沉重,但这沉重,却为诗人渲染的惜别之情,显示出了雄浑、悲壮的意境。诗人细致刻画出为客人饯行的场面:酒宴、音乐、暮雪、红旗,不仅交待了地点和时间,而且,凝聚成一幅动静结合、色彩鲜明的图画,在悲壮、苍凉之中,使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升华了的思乡别绪和豪放本色。欢乐之中有愁绪,苍凉之中有豪放,这就是诗人的感情形象。最后四句,诗人把咏雪的主题与送客的主题交融在一起,使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宴罢客归,漫天的大雪伴着送行的诗人,看着客人远去,只剩下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这情景,仿佛使我们听见诗人在悄然自语—对自己,又对看不见的客人,也对白雪—一我们的一片深情,就象这漫天遍地的白雪,将一直伴随着客人……我们不难看出,在这里,昂然、乐观的基调依在,却变得更为深沉,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情。

这首诗,以写雪始,以写雪结,用雪融贯全篇,诗人写雪的美丽,雪的风骨,雪的深情,不仅表现了戍边将士们的雄壮气概,也表达出诗人对客人、对将士的一片冰心。雪,象征着诗人昂扬、乐观的精神。

猜你喜欢
咏雪岑参飞雪
初雪
Ode to Snow咏雪
偶见飞雪闲吟
芦花飞雪
汗不敢出
七绝·咏雪
《咏雪》六练
山房春事(其二)
六月飞雪
又恨又爱是岑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