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自信中萌生

1984-08-20 05:13罗清和
中国青年 1984年1期
关键词:大西北顺境教育工作者

罗清和

聂攀同学的信使我想起了我的一段往事。1981年秋天,我离开部队,回到阔别八年之久的母校复习,准备参加高考。进校的第一天,学校对参加复习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结果,我六门课总分不到一百分。语文勉强及格,数学17分,历史7分,地理0.5分,英语0分。班主任老师看了我的成绩,劝我三思而行。意思是我的成绩太差了,年龄也不小了,还是搞其他工作合适。面对这样的成绩,想着班主任老师的“劝告”,我心里象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的,象我这样的成绩,甭说考大学,高中课程也很难跟上。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的,“批林批孔”“儒法斗争”这些运动浪费了我宝贵的学习时间。1976年,我凭着一腔热血参军到了祖国的大西北。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多么渴望有机会再学习啊!可是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使我留在大西北。也许是四年多的部队生活养成了我一种倔强的性格,我认为我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别人办得到的事,我为什么办不到?别的同学能考取大学,我为什么不能呢?

我觉得,一个人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有了自信心而缺乏扎扎实实的行动,成功也只能是空谈。我认真听老师讲的每一节课,把课余时间也作了合理的安排。由于我基础太差,在别人看来似乎是简单不过的问题,我却是一窍不通。我不怕丢面子,不懂就问。有的同学年龄比我小得多,我也老老实实地向他们求教。这样,我的成绩提高较快。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从全班倒数第一名跃入前十名,英语从0分上升到73分。

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并没有使我沾沾自喜。因为这只是比自己的过去有进步,而比其他同学,距离高考的要求,还差得甚远。于是,我再接再励,奋起直追,终于在1982年的全国高考中以总分420分的成绩,超过了我省重点院校文科录取分数线。

这是我难忘的一段经历。我说这些,既不是向聂攀同学炫耀,也不是向她进行说教,只是让她相信:我们的希望在自信中萌生,在汗水和心血中生长、开花。

(本栏图:槐惠崔维)

编后

聂攀同学的信——《当我发现自己被列入“另册”时》在本刊1983年第8期上发表后,引起广大中学生,还有一些大学生、老师以及家长的关切。短短的两个月内,我们收到来信来稿一千多件。大家以极大的热情、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事例来帮助聂攀摆脱“无希望者”的困境。本刊自去年第9期起,共发信稿13篇。相信聂攀及同聂攀处境相近的同学,读了这些信稿会受到教益,重新燃起学习的热情。

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来稿中指出:聂攀受到一些干扰就产生“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呢?”的念头,这是学校偏重智育、忽视德育、放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结果。作为社会主义学校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理所当然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学生,才能使他们成为目光远大、意志坚强、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念的人。从来信来稿中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也都是这样做的,因而人们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毋庸讳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在一些学校还存在,它不仅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思想,也给一些学生、尤其是学习差的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是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对青年学生来说,要正确对待“干扰”。人的一生中,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难免有风风雨雨、乌云压顶的时刻。我们要提高自身驾驭生活的能力,要看到生活中的逆境和顺境都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逆境可以使人消沉甚至轻生,也可以逼人奋起,顽强拼搏;顺境可以使人充分发掘聪明才智,也可以诱人“飘飘然”而无所用心。愿我们的青年在各种环境中都善于发挥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影响,争取思想和学习的新进步。

这次“难题征答”告一段落。欢迎读者继续把思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告诉我们。

猜你喜欢
大西北顺境教育工作者
两大对手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顺与逆
大西北的秋色
大西北儿女
大西北,神奇美丽的地方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做好一个人
大西北 中国梦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