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回天”的百日维新

1984-11-01 04:07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8期
关键词:光绪帝康有为变法

宁 松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俄、英、法等国接踵占我港湾。康有为闻讯以后,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迅速实行变法。

这时,清政府内部已经出现了帝党同后党的权力纷争。从四岁起,被慈禧太后弄来当皇帝的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皇帝,虽然“亲政”八九年了,但是毫无实权,仍是慈禧说了算数。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反对任何改革。他们认定“祖宗之法不可变”,十分仇视西学。后党官僚徐桐把数学也斥为“洋鬼子的学问”,连在路上遇到西式建筑物也要绕道走。他叫嚷“宁可亡国,不可变法”,说出了顽固派的心理。而年轻的光绪帝则不愿做亡国之君,他想摆脱清王朝的危机,并从慈禧那边夺到实权。他和帝党官僚受维新派的影响,逐渐倾向变法。

随着变法的密锣紧鼓,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帝党同后党之间,斗争越演越烈了。

维新潮流逐浪高

1898年1月,康有为上了“统筹全局”的奏折,列举一些国家由于守旧不变,终于亡国的例子,强调中国“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竭力推荐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要求“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皇帝每日到局议政,商榷新政,重定章程,然后公布施行。这实际上是要求让维新派参与政权,建立君主立宪国家。

4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在保国会的成立大会上,康有为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人人有亡天下之责,人人有救天下之权。”在保国会的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爱国志士纷纷加入。这些组织虽然很快被顽固派扼杀,可是,要求变法维新的浪潮却越来越高。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从这一天起,到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止,共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因为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这是君臣俩第一次见面,长谈了两小时。康有为把他历次上书中的主要政见,都当面陈述。他俩有这样几段对话:

康:“现在,中国积弱不振,是由于没有进步。”

帝:“你说的很对。保守成性的大臣们简直把我害了。”

康:“他们老朽了,没有研究过什么是西方文明,皇上怎么能把维新的事寄托在他们身上?”

光绪帝留神地看看窗户外面是否有慈禧的人在偷听,停了一会,慨叹道:“我没有罢黜他们的权力,……”

康:“那末,让他们保持尊位厚禄好了,皇上可以擢用一些小臣来办理差事,……”

这些谈话,表现了皇帝的怯懦和维新派的软弱。谈话以后,光绪帝授康有为专摺奏事的特权。过了不久,又召见梁启超,委任他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四人为军机处章京(四品衔),专门办理折阅奏章,草拟诏书的事宜。维新派的力量得到了发展。

紫禁城上空的雷声

从6月11日起,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下了205道“上谕”,内容主要有:

政治方面:撤销一些行政机构,裁汰冗员;准许臣民上书议事,严禁官吏抑阻。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筑铁路,开矿;广办邮政;准许设立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允许旗人自谋生计。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在京城办京师大学堂,在各地改书院为学校,学习西学;设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创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军事方面:裁减旧军,精练陆军,改用新法操练。

这些新政,虽然没有提到维新派早先主张的设议院、立宪法这些重要内容,也不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但是它们毕竟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如果能够付诸实行,将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变法高潮时期,一度出现了“上自朝廷,下至士人,纷言变法”,“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引起了社会震动。

可是,掌握中央和地方实权的封建顽固势力以及洋务派官僚,都看慈禧的眼色行事,对新政采取观望态度。他们阳奉阴违,敷衍搪塞,甚至顶着不办。这样,空闻雷声响,不见雨下来,这些“上谕”大都成了一纸空文。

“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慈禧是坚决反对变法的。“明定国是”诏发布后第四天,慈禧就在组织上、军事上作了重要部署:(一)把帝党中赞助变法的最高官员、军机大臣翁同龢撤职;(二)任命后党荣禄为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坐镇天津,控制京畿地区;(三)下令新授二品以上的大臣,要向她谢恩,从而控制了大臣的任命权。

9月4日,后党掌握的礼部,公然违反开言路的诏令,阻挠主事王照上书。光绪帝为了推行新政,断然将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和四个侍郎全部撤职。7日,又撤销了阻挠新政的李鸿章在总理衙门的职务,震动了京城。于是,帝党同后党的矛盾更趋尖锐。

这些被罢黜的权臣、被裁汰的官吏,加上丧失了特权的旗人、失去做官机会的只会做八股文的士人、地方上的土豪劣绅以及洋务派官僚等等,很快地聚集在慈禧周围,竭力反对变法。他们哭请慈禧重新上台。顽固派加紧策划政变,准备在光绪帝去天津阅兵的时候,以武力废掉他,另立新皇帝。

光绪帝听到风声,十分畏惧。9月14日,他给康有为等人发出密诏,诉说自己帝位难保,要求他们速筹良策,设法营救。

康有为等人看过密诏,抱头痛哭之后,只好去向外国使馆和统带新军的袁世凯求助。

9月18日深夜,谭嗣同独身一人,去秘密访问在北京的袁世凯,拿出光绪帝的密诏,劝说袁救驾,回天津去杀掉荣禄,再带兵来京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装模作样地表示忠于皇上,骗过了谭嗣同。

9月19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宫中,使光绪帝的行动处于她的监视之下。

9月20日,袁世凯由北京回到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由她“训政”。她把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派兵搜捕康有为等维新派。

在政变发生前一天,康有为已经由天津乘英国船去上海。途中,在英国领事的帮助下,他逃往香港。政变发生后,梁启超躲进日本使馆,依靠日本人的保护,逃出北京,流亡日本。谭嗣同则坚决留下来,他想联络江湖上的朋友,把光绪帝劫救出来,但是没能如愿。几天以后,他与林旭等人一同被捕。

9月28日,慈禧挥动屠刀,不经审讯,就把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杀害。后人称这六人为“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临刑前,神色自若,慷慨悲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达了爱国者的壮志和遗恨。

“六君子”被杀以后,其他维新派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放逐,或被监禁。百日维新期间的新政,除了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外,全部废止。戊戌变法的帷幕落下了。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志士们在中国民族危机深重的形势下,为了救中国,奔走呼号,立志改革,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对救中国的道路作了一次可贵的探索。他们大胆地批判旧学,提倡新学,在当时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但是,维新志士除了具有坚定、勇敢的一面以外,又有软弱、怯懦的一面。他们虽然号召挽救民族危亡,却不敢反对帝国主义,相反地,幻想取得英国、日本等国的支持。他们从维护封建清帝国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人民革命,完全脱离群众,既无民,又无兵,只依靠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而他们的对手,却是以慈禧为首的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对比是如此悬殊,以致顽固派一旦反扑过来,维新派就毫无还手之力。所以,这次变法不能取得如同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成功,只能是“无力回天”的结局。不过,“六君子”的鲜血并没有白流,人们从中懂得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不少维新志士,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这以后,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插图:杨春瑞)

猜你喜欢
光绪帝康有为变法
张之洞怒斩“光绪帝”
徙木立信
徙木立信
康有为撰
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探源
光绪帝驾崩
秦国“政府智囊”如何谋划变革
光绪幽禁做点心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