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瓜从来有苦蒂

1985-11-01 04:40朱长超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2期
关键词:甘美枣儿养料

朱长超

夏天,黄澄澄的甜瓜是消暑解渴的佳品;秋天,红艳艳的枣儿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我国是枣儿的故乡。甜瓜原产于热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在各地栽培。古代人不仅认识到甜瓜和枣的价值,还从瓜和蒂、枣和刺的关系上,看到了事物自身的矛盾性。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作者,曾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

——《古诗源·甘瓜抱苦蒂》

任何瓜都有蒂,它是瓜和藤之间的纽带。瓜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糖、淀粉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通过瓜蒂输送到瓜中储存起来;蒂还对瓜有支撑作用。如果蒂受了伤,输送养料的通道受到阻隔,瓜就长不好;蒂断了,瓜也就无法生存;瓜熟了,蒂完成了使命,就自动脱落,不再浪费养料。蒂与瓜互相依存,却又互相矛盾。蒂只向瓜输送养料和水分,自己却不储存。因此,瓜因蒂而营养丰富,甘甜可口;蒂本身却主要是一束纤维素,不能吃,就连和蒂连结着的瓜的尾部,也是一种苦涩味道,这是因为蒂输送来的养料还没有糖化而造成的。瓜甜蒂苦,一甜一苦,构成了一对矛盾。

甘瓜在矛盾中成长,甜枣也在矛盾中形成。枣儿虽然甘美,却生在有刺的树上。在植物分类学上,枣和棘(酸枣)是近亲,同属鼠李科。酸枣比枣子小,核大肉薄,味道也酸。枣子本来比酸枣大不了多少,味道也好不了很多,它的甘美,是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驯化的结果。从字形看,枣(原作棗,枣是简化字)和棘都是两个朿(音cì,意为木芒)组成的,就是说两者都是有束即刺的。宋朝科学家沈括曾经很科学又形象地说过,二朿相叠成枣,是表示枣是挺立的树木;二束并立成棘,表示棘是丛生的灌木。枣和棘都有刺,它们的近亲如沙拐枣也都有刺。枣类植物为什么都长刺?这也并不是偶然的。枣子甜美可口,许多小动物很喜欢以它为食。身上长刺的枣树,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保护层。刺使小动物望而生畏,枣却因此得到保护,得以长到成熟,胜利地繁衍后代。

那么瓜为什么没有刺呢?这和瓜的繁殖方式有关。瓜靠瓜子发芽生长,动物吃了瓜,瓜子壳不能消化,这样,动物在哪里排泄,瓜子就可以在哪里落地生长。因此,甘美的甜瓜倒是起着吸引动物帮助自己到处生长的作用。当然,有刺或无刺,都并不是枣和瓜有意识地选定的,而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

瓜和蒂,枣和刺,都是一对矛盾,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都充满着矛盾。就拿小诗中的“利旁有倚刀,贪人还自贼”这两句来说吧。刀,是古代人的一种重要工具,从石刀、蚌壳刀、铜刀到铁刀,制造材料不断改变,工效也越来越高,用途越来越广。在新石器时代,刀大概主要是一种收割庄稼的工具,因此造字人在“禾”旁加“刂”来表示锋利的“利”,对割禾来说,刀越锋利越好,但刀锋利了,也容易伤人,这又构成矛盾。“贪人还自贼”,是说贪婪无度的人,最后总要害自己,用不正当的手段损人利己,最后变成害己,这又是矛盾。

这首小诗不仅形象地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也生动地说明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但不同的事物又各有其特殊的矛盾性。甘瓜和苦蒂是甘瓜特有的矛盾,美枣和荆棘的矛盾是枣特有的,贪人自贼,又是贪人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正是矛盾的千差万别,才造成了事物的千差万别。

这首小诗还道出了矛盾的同一性。甘瓜和苦蒂,美枣和荆棘,各以相对立的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又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瓜和蒂都生在瓜藤上,枣和棘都生在枣树上。这是同一性的一种意义。同一性的另一种意义,是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刀能割禾,是利人;刀能割破手指,是伤人。从利人到伤人,矛盾就转化了。世界上的矛盾,诸如好与坏,得与失,生与死,福与祸,强与弱,治与乱,等等,也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向反面转化。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的双方就不能转化。

世界是充满了矛盾的,我们应当从这首小诗得到启发,学会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摘自《智慧树》)

(题图:崔维)

猜你喜欢
甘美枣儿养料
秋枣儿
谎言
心灵是一朵永不枯萎的花
枣儿
让苦难成为艺术的养料
为什么树怕剥皮
记忆中的美味
为什么树木在冬天不会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