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教育”在国外

1985-11-01 04:40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2期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普及新加坡

联邦德国:积极大力普及电脑教育,给每个人发“驾驶执照”

夏治沔

联邦教育部设有一个主管电脑教育和研究的司级单位:“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工作小组”。这个小组的组长隆美尔博士用在联邦德国几乎人人都会开汽车的事实来打比喻说:“我们要给每一个人发驾驶执照。”据他解释,这就是要给予学生,首先当然是中小学学生以电脑基本知识,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电脑,并了解电脑所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1972年7月,联邦各州文化部长会议决定把电脑教育列入文理中学高班的课程,这对联邦德国全国范围内中学电脑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德国人把它称之为“第一次冲击”。在此后的12年中,中学电脑教育有了稳步的、长足的发展。1981年2月,州文化部长会议又决定统一各州电脑教育的考试要求,从而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目前,在联邦德国的中学里,电脑教育基本上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文理中学的高班开设专业课,每周2—3个课时;另一种是把电脑教育结合现有各科进行,这种形式比较普遍,几乎在所有类型的中学,所有高低年级里都作过不同程度的尝试。到底哪种形式更好,迄今仍有争论。

在联邦德国的中学电脑教育中,社会支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联邦教育部工作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动员社会、特别是经济界的支援,而社会,特别是经济界出于自身的“战略意图”,也的确热烈响应,积极参加。

今年3月,联邦教育部以及研究和技术部联合召开了一次“电脑和教育”的会议,邀请了经济、科技界及许多社会组织参加。会上,机械和电子工业专门成立了一个“促进协会”,组织各企业向中学免费或廉价提供设备,利用本企业的培训机构为学校培训教师或学生。在这个会上,诸如德律风根、菲利浦、尼克斯多夫,以及美国苹果、国际商用机器等公司,都提出了详细的捐赠、优惠和培训计划。

许多社会组织也采取了不少宣传和普及电脑知识的措施。如“信息处理企业联合会”装备了一辆“电脑展览车”,到各地流动,让青少年熟悉电脑,同时还举办“电脑驾驶学校”(套用极为普及的汽车驾驶学校之名),开设科程深浅程度不同的各种电脑短期训练班和举行经验交流讨论会等。“德国民众大学协会”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把电脑教育纳入全国民众大学(一种在职人员进修的业余大学)的课程。“德国工程师协会”举办电脑训练班,开办电脑俱乐部,组织报告会及参观工厂。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则主要为中学教师提供进修电脑知识的机会。

英国:争取1986年基本完成普及中小学微电子教育计划

林海

在伦敦西敏寺的一所小学里,四年级的孩子们正在电脑前做地理问答练习。9岁的维克特按动键钮,荧光屏上马上出现一幅英国版图的轮廓,接着又映出“伦敦在哪里?”“阿伯丁在哪里?”的问句。维克特再次按动键钮,在伦敦所应在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三角形的符号,同时荧光屏上也显示出“很好,对了”的评语。维克特告诉我,如果答错了,荧光屏上就会出现“请再作一次”的字样。孩子们轮流上前做练习,老师则只在旁边给一点提示,并检查他们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他们喜欢电脑教学,因为,他们不仅学会了怎样使用电脑,也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这个学校的校长詹姆士先生介绍说,对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接触”电脑,学习一些最简单的操作知识。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懂得电脑的一般功能,并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帮助他们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中学里,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就更强烈一些,不少中学生已能够熟练地使用微电脑,有关电脑的知识也相当丰富。在三年级的一堂物理课上,我看到学生们在聚精会神地根据电脑指示的程序进行物理实验,然后,又通过电脑检查实验的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在几台电脑之间走动,不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做一点启发性的讲解。一个叫奈杰的男孩对我说,电脑的程序有时图文并茂,明确易懂,只要严格按照电脑的指示操作,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物理老师也说,学生们对电脑教学很感兴趣。当然,老师的负担是加重了,因为不仅要完成本身的教学内容,还要掌握电脑知识。但是他认为,这对老师也是一种鞭策。电脑在各个行业日益普及的今天,教学也必须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英国的5,500所中学中,各校都配备了至少4台电脑。全国25,000所小学中,也已有70%拥有1台电脑,并计划到今年年底做到基本一校一台。每个学校在购置第一台电脑时,政府给都予补贴,以资鼓励。

美国:电脑在一些中学中已被列为必修课,这门课程得到大公司的支持

张锡纯周慈朴

在美国这样一个计算机应用非常普及的国家,在中学是怎样向学生传授电脑知识的?有些什么课程?对学生有些什么要求?

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最近访问了纽约曼哈顿区东边的一所公立中学,这所学校已把电子计算机知识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在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在美国,中学里开电脑课,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事,并不很普及。因此,美国教育部门对上这门课没有提出什么要求,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学校多半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安排电脑教学,所以,作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电脑课怎样上,也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这所学校目前用的教材,据说是纽约市编的。据校长介绍,整个课程大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电子计算机的历史和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电子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操纵键盘的技能;电子计算机在各方面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维护,编制程序的技能,学习Logo语言和学习Basic语言。

学校开辟了一间教室,作为计算机俱乐部,里面陈列着15台微电子计算机,专供学生课余练习操作。那天,正是午饭过后,我们在这个俱乐部里看到7—8名年龄不同的男女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实际操作,有的在计算机荧光屏上练习字句的增删,有的在学习制作图表,一位老师在学生身边轮流进行辅导,回答学生们提出的疑难问题。据说,这种办法对培养学生对电子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很有益处。

这个学校共有学生800人,其中小学生200名,初中生200名,高中生400名。在初中和高中,配备有60多台微电子计算机,平均约10个学生就有一台,就是在小学,也有4台。这些计算机都是校长通过社会活动,争取各大公司捐赠的。

这个学校的电脑教育开展得比较好,除了由于学校领导重视外,还同一些大的电子计算机公司的支持有关。美国最大一家电子计算机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不仅向这所学校赠送了15台微电子计算机,还专门派遣一名技术人员常驻学校。据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去年就曾向各大、中学派出5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公司来讲,这是它们的一项重要社会工作,因为:一、可以借此推广普及电子计算机的知识和运用;二、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材;三、归根到底,可以提高公司的声望,扩大影响,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新加坡为1990年前成为一个电脑教育普及国家和亚洲电脑软件中心采取的措施

厄尔·维尼库尔

在一个为期5天的夏季“电脑营”里,13岁的学生们参加营火会,唱民歌和流行歌曲,跳民间舞蹈,踢足球,同时还学到大量关于电脑的科学知识。数万名中学生参加了电脑俱乐部,教师休息室里则在纷纷谈论电脑训练班。在工艺学院和大学,上电脑课的人数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新加坡政府为使新加坡在1990年前成为一个电脑教育普及的国家和亚洲电脑软件中心而采取的许多措施的一部分。

新加坡全国电脑局局长菲利普·杨说:“新加坡是个小国,我们别无其他选择,只能利用我们仅有的自然资源——脑力。”这位技术官员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现任新加坡实行全国电脑化计划的主要建筑师。

1980年3月,新加坡政府成立了全国电脑化委员会,由财政和工商部长陈庆炎任主席。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为发展出口软件工业打基础。它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严重缺乏人力。新加坡现有电脑专业人才不到1,000人,而据委员会估计,8年内这种人才需要增加6倍。因此,这个委员会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教育计划的安排,每年培养700名电脑专业人才。

这个委员会认识到,在开始阶段需要外国的援助,因此它鼓励跨国公司参加向新加坡传授电脑知识和技术工艺的各项计划。

仅仅在3年内,新加坡政府就在各级学校中推广了一项属于全世界最成功之列的电脑教育计划。今天,新加坡的每所中学至少都拥有3台微电脑,此外还建立了学生电脑俱乐部。1981年,共有48个这样的俱乐部,会员1,500人,电脑115台。今天,俱乐部已增加到132个,会员增至13,000人,电脑增至438台。在大专院校一级,1983年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招收120名学生,投考的有1,700人。在新加坡工艺学院,要求学习电脑程序课的学生增加了12.7%。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电脑科学系,1983年学生人数比前一学年增加了17%。

“年轻一代喜欢电脑,就象鸭子喜欢水,”菲利普·杨说。“许多家长为孩子买了电脑在家使用,以补学校之不足。他们都乐于给孩子购买具有教育价值、而且最终还具有终身事业价值的礼品。”

(肖文摘自《环球》1984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电子计算机普及新加坡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未来的超市
新加坡
球赛来了——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
数学与经济发展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