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京剧大观》

1986-07-15 05:54祝长九
读书 1986年8期
关键词:大观唱段唱词

祝长九

北京出版社编辑的《京剧大观》出版了,这对广大的京剧工作者和京剧艺术喜爱者来说,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京剧,是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综合性的戏曲剧种。在许多戏里,尤以唱念为重。各行演员,大多是通过精湛的演唱技艺、动人的曲调声腔,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抒发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形象,从而给予观众以美的享受而寓教化于其中。京剧表演既以唱为首,又以唱为重,演员们则直接地将其概括为“唱戏”,堪称“缠绵一曲惊客座,绕梁三日誉满城。”过去,那些“京坛”上的名伶巨匠,无一不以其超人的演唱技艺和风格各异极富韵味的曲腔,在观众中赢得显赫声誉。

但另一面,因京剧主要是从徽汉两剧衍变而来,除在曲腔上保留了这两个剧种的旋律而外,在吐字发声上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湖广音和中州韵,内行人称之为上口字;加之尖团、四声规范化的吐字发音,与今天的标准字音大有差异,使观众听来很不习惯。所以也给许多人带来欣赏京剧演唱的困难。因此,为普及京剧知识,介绍京剧剧情和唱词,仍是件很重要的工作。

编纂京剧剧目资料的工作,很早就有人做过。如清光绪年间编印的《梨园集成》,民初及其以后出版的《戏典》、《戏考》等,但多篇幅庞杂,选目零乱。而使人印象较深且影响较大的,倒是三、四十年代北京宝文堂刊印的各种京剧唱本。一些老人都会记得,旧时北京的庙全、厂甸以及天桥等游艺场所,常有这类唱本出售。其中有单折戏,也有全本戏,琳琅满目,价格低廉;虽然印制粗糙,文字也不尽准确,但却招徕不少“戏迷”争相选购,对普及京剧起了不小的作用。

建国以后,虽曾编辑出版了诸如《京剧丛刊》、《京剧汇编》一类的剧本集,但因选目较多,文字浩繁,只宜于专业剧团或研究者使用,在群众中普及就受局限了。所以,很久以来,广大的京剧爱好者就渴望能出一些介绍京剧剧情和唱词的书籍,以便在欣赏演唱时参考。《京剧大观》一书,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编辑出版的。

首先,从全书的编目上可以看出编辑者所花费的心血和努力。书中共筛选了二百二十多个剧目,其中大部分是舞台上不断演出的,或是电台经常播放的。为使读者了解全剧故事梗概,在每出戏前又对剧情作了扼要介绍。在唱段的选定上,则摘取了剧中有代表性的段子。诸如《大保国》、《二进宫》、《女起解》、《赤桑镇》等唱工繁重的戏,几乎将全部唱念都包容进去了,可以独立成章通观全剧。还有些戏,或保留了大段精彩的念白,或选录出剧中的上场引子和定场诗:前者如《连升店》、《群英会》的对白,《法门寺》贾桂所读的状纸;后者如《穆柯寨》、《横槊赋诗》、《霸王别姬》的诵诗吟唱,都属于脍炙人口的曲词,确有欣赏价值。

其次,编选的剧目和唱段中,既有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戏,也有几代名家自创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流派戏,而且辑录了相当数量的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这样,可以使读者和观众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鉴赏。特别应当提到,书中的绝大部分唱段,是从建国以后经过加工整理的剧本中节选出来的,保留了精华,剔除了糟粕,文字也更为通顺。而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的唱词,更多精心雕琢,富有诗意,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还应该提出的是,《京剧大观》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尽满足之处。如编选的剧目还应更广泛,有些曾在群众中流传的剧目,象文戏中的《春秋笔》、《金水桥》、《祭塔》、《白蟒台》,武戏中的《百凉楼》、《博望坡》等等,都有较好的唱段,可以节选编入;而书中个别绝迹于舞台的剧目,也可以考虑删减。再如编选中的优秀剧目,是否可以再增加些好的唱段,以便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编排顺序上,也可以考虑将有的单折戏连接一起,诸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使观众和读者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尽管本书在编辑上有一些不足,但我仍由衷地喜欢《京剧大观》这本书。更期望编辑者能够编出第二册、第三册这样的书来。

(《京剧大观》,北京出版社编,一九八五年十二月第一版,2.30元)

猜你喜欢
大观唱段唱词
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花》唱段的特点与演唱处理
唱词(外一首)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传递正能量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