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

1986-07-15 05:54
读书 1986年4期

二十余年前,C.P.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的演讲,对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给两种文化带来的鸿沟表示了极大的忧虑。最近,美国人帕米拉·麦克柯达克(Pamela McGorduck)继出版了畅销书《机器思想》之后,又为致力于“文艺文化”(literary culture)研究的人推出了新作《万能机械》(The Uni-versal Machine,Confessions of a Technological Optimist)。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通过电脑,在“两种文化”的鸿沟上架设一座桥梁,沟通文艺文化和科学文化。作者在书中指出,电脑之所以能被称为万能的机器,是因为它能用不同的符号处理任何理论所表示出的各种模式。要沟通两种文化,科学家下一步致力研究的重点应在于人工智能,第五代计算机的应用及把电脑用于文学艺术。据估计,这本书会使那些“文艺文化”中对电子革命感兴趣的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现代社会是开放性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通过交往获得必要信息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许多美国青年正千方百计地寻求扩大社会交往和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在这种热潮的推动下,曾因写《为什么我害怕爱》而知名的约翰.鲍威尔(John Powell)推出了他的新作《真正的我能站起来吗?》(Will theReal Me PIease Stand up?)这本书的主题就是为指导青年怎样在社会交往中提高自己“说”和“听”的技巧和方法。这本书总结了二十五条交际行为作为指南,意在使人们通过社会交往获取信息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信息交流更有实际意义和内容。作者指出,人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人类交往的内涵,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控制自我感觉,并感受生活的快乐。

这本书是作者的第十四部著作。他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教师。这在这本书中那循循善诱的写作风格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他总结的行为指南之一是:树立“我”而不是“你”。作者解释说,一个人如果不高兴了,常会说“你让我生气了”,其实,应该说“我生气了,我觉得很痛苦”。这样可以使人觉得他是在与别人分担一个情感,因而更能取得别人的谅解。那听他讲话的人也应该对自己的反应负责,而不应归罪甚而埋怨对方。这样做并不是学着同情人,而是学着承担对社会和人类的义务。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按这二十五条看似十分简单的指南行事,我们就会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社会环境。然而,“简单”并不等于“容易”,作者这样提醒人们。

曾经写过带有凶险谋杀情节小说的美国作家戴维·布拉克(David Black),最近却写了一本关于行为医学的书《医务人:一位面临二十一世纪的年轻医生》(Medicine Man:A You-ngDoctor on the Brink of theTwenty-First Century)。这部书的主要资料,来源于一位三年级的美国医学院的学生阿龙·肯尼格斯堡和他实习所在的纽约的一家医院。这位学生的父亲是位信奉保守主义的内科医生,自然对儿子的选择学业极为关注。但是这位父亲总是想方设法躲避当代新医学所遇到的各种带有强烈社会色彩的新问题。特别是他以传统派自居,反对行为医学。而这正是他儿子所感兴趣的。儿子实习所在的医院的医务项目是医治吸毒、酗酒、刀伤和枪伤,这所医院好象是个行为医学的大实验室。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已由原来单纯医治生理疾患发展到以解除人们受现代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身心疾患,如苦闷、孤独、焦虑等。而这种医学上的发展则是为传统的、保守医学观点所排斥的。作者通过对儿子、实习医院以及对父亲的描述,力图说明父子两代医生的剧烈冲突与矛盾。

吉弗德·宾查特(GiffordB.Pinchot)既是一位物理学家,也是一位航海爱好者。四十余年在海上的风吹浪打,不但没有使他对这项体育运动的爱好稍减,反而使他更热爱海洋了。最近,他以自己驾驶过的两条船的名字为题,写成了《路骑与龙:海上生活纪实》(Loki and Loon:A Life-time Affair with the Sea)一书。书中记述了他与妻子离开生活和工作地康涅狄格州,出航加拿大,而后从新斯科加启航,经加勒比海到达欧洲,首次完成了他们横跨大西洋的旅行。接着是他们去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和位于大洋洲的塔布提群岛。路骑号陪伴他们完成了这几次出航。路骑是条三十八英尺长的木帆船,既无马达,也没有无线电通讯设施,在参加了一次木帆船比赛后,路骑号完成了它的使命。一年以后,宾查特夫妇换上了长四十五点六英尺的龙号,一条带柴油马达的铝制机帆船,完成了横跨太平洋的航程。人们业余从事航海活动往往是为了寻求惊险的刺激,而这本书的作者热爱航海则在于寻求快乐。尽管他们也经历并记载了三次令人惊心怵目的危险,但这种经历却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航海旅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路骑和龙成了这一切的见证。

世界上的名人以男性为多,但是即使象丘吉尔这样有着伟岸身躯的大人物也有过睡摇篮的时期,而那只晃动摇篮的手,则直接给予他们的成长以第一个深刻的影响,这是马塞德思和安妮·马隆尼(Mercedes Maloney and Anne Maloney)合著的《摇摇篮的手:母亲、儿子和领袖》(The HandthatRocks TheCradle:Mathers,SonsandLeadership)一书的主要内容。不论母亲如何,她们总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儿子。书中列举了一些美国现代史上的名人,如华盛顿、麦克阿瑟等,他们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服从母亲的管教,但尽管如此,作者由此力图说明这表明他们的母亲拥有很强的活动能力。约翰·D.洛克菲勒、唐纳德·里根等人就是由母亲一手带大的。这里,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为这些名人的母亲树碑立传,而是想通过描述这些母亲们在含辛茹苦地哺育儿子们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忧患,通过社会及历史的背景的烘托,予以饱含真情实感的写照。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丰富了书的内容。

南西·辛纳特拉(NancySinatra)是美国著名歌星弗兰克·辛纳特拉的女儿。作为给父亲七十寿辰的礼物,她写成了《弗兰克·辛纳特拉,我的父亲》(FrankSinatra,MyFather)一书。书中介绍了她的父亲、家庭和父亲的朋友。弗兰克·辛纳特拉很受美国人欢迎,被称为“Thevoice”(金嗓子)。他从比利时的霍博肯起步,走向了世界声乐舞台。成名之后,人言可畏,不免蒙受一些人的诋毁。作者在书中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说法,如她父亲政治见解多变,加入过帮派团伙等,一度成为“爆炸性”的新闻。她详细地叙述了她父亲曾参加拍摄过的电影和音乐会演出。她象观众席上的一名普通听众,把对父亲演唱技巧的理解娓娓讲给其他人。美国的图书刊物指出,尽管这本书出自热爱自己父亲的女儿之手,但是作为这位大歌星的传记确实有其可贵的细腻、真实之处。

包柏漪女士继《春月》和《第八个月亮》之后,又为孩子们写了一本故事书《猪年和垒球大王》(IntheYearoftheBoarandJakieRobinson)。作者讲述了一个叫王雪莱的中国小姑娘。她还不满十岁就满怀好奇和向往到了“美丽的国家”——美国。可是第一次和小表哥出去玩就走丢了,她很失望,很苦恼,险些对未来失去信心。后来她习惯了新环境;这个国家到处是汽车,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孩子,白人孩子白得象洗净的瓷器,黑人孩子黑得象檀木,有的脸上还有几点雀斑。她也交朋友,并且勇敢地参加了一次棒球赛。她发现,她并不是矮个子的小笨蛋,而是“象十只老虎那样有力,象自由女神像那样高大”。随着岁月的流逝,她终于成了一个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