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之路(照片一组)

1986-08-20 04:03刘朱婴
中国青年 1986年1期
关键词:共青共青城胡耀邦

刘朱婴

这里是农村还是城市?它是农村,因为它属于农业垦殖企业;它又是城市,这里的人们都自豪地称它为“共青城”。

我们在地图上找不到它,但它的影响远比能在地图上找到的要大!

它就是江西共青垦殖场。三十年前,这里是钉螺密布、水草莽莽、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如今,这里已成为五业兴旺、欣欣向荣、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城镇!三十年的风雨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让我们用“长焦镜头”,拉回当年垦荒队员艰苦奋斗的身影;用“广角镜头”,展现今天“共青人”奋发进取的新生活。

忘不了啊,那一天—1955年10月25日。98名上海青年组成的第一支志愿垦荒队,展开远征的红旗,登上了拓荒的路程。“向困难进军”的口号,就从这里喊响了。

创业而不创新,创业便没有生气;不打破传统农业的旧框框,共青垦殖场就没有出路。1969年,他们靠“鸭鸭”起家,走上了农、工、商相结合的道路。这座占地18万平方米的羽绒大楼,日产羽绒制品7千件。他们出口的产品,约占全国羽绒产品出口额的十分之一,占国内羽绒制品销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产品远销五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

九仙岭下,鄱阳湖畔,燃起了篝火,扎下了营寨。每一镐,都伴洒着青春的汗血;每一锄,都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共同的志向把火热的心连在一起;创业的艰辛,使爱情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他俩站在有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共青社”三字的牌楼下,站在茅草作顶,泥砖作墙的新房前,留下了珍贵的“结婚纪念”。(注:作者翻拍了部分资料片)

你添一铲土,我添一铲土,笑靥上挂满了激动的泪珠。世界上没有比理想变成现实更令人兴奋的了。当年,他们在这里挥起垦荒的第一锄:今天,他们又在这里为美好的共青城徽奠基培土。光阴流逝人易老,共青精神代代传!

垦殖场投资几十万元,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幼儿园,在这座共青精神的摇篮里,垦荒队员的第三代正在茁壮成长。

当年的茅屋草棚留下作标本了,职工们一批批搬进了城里人也眼热的新居,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8平方米。“共青城”成了“小上海”。

青年之家——第二代“共青人”的杰作,是他们用开展劳动竞赛节约的十万元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的。当暮色冉冉降临时,这里便成了他们的世界:在这里送走辛劳的一天,在这里设计更光辉的未来。

整整三十年啊!三十年中,党关怀着他们,人民惦记着他们。1955年和1978年,胡耀邦同志受党中央委托,专程来共青垦殖场看望他们,并先后写下了“共青社”和“共青垦殖场”的场名。1984年12月,耀邦同志第三次来到这里,挥毫题下“共青城”三个大字。1985年10月,在共青垦殖场成立三十周年前夕,胡耀邦总书记又写来贺信:“今天,在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进行改变自己命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仍然需要大力发扬你们这种极可贵的垦荒精神。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出息的当代中国青年,都应该从你们的奋斗历程中悟出一个不朽的真理:中国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

猜你喜欢
共青共青城胡耀邦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一个不等式在一类条件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应贺共青诗社成立(新韵)
聚焦重点工作 抓好监督的再监督
——驻省审计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罗伟华对省厅赴共青城市审计组和共青城市人口普查工作进行督导调研
共青城 红土地上的创造
胡耀邦与拆迁户二三事
赣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作用及应对策略——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2014级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