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杰卡恩

1987-11-01 03:28余清楚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7年6期
关键词:赫尔曼姑母卡恩

余清楚

赫尔曼·卡恩,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一系列核物理难题,但在许多方面却是位典型的健忘教授,甚至下班回家时他竟常常迷了路。

他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创立了哈德逊研究所,有人称其为“美国最多产的思想库”。在那儿,卡恩以他惊人的天才、孩子般的好奇心、永恒的幽默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迎接各种强有力的在竞争、创造和人类意志方面的智力挑战。

“人性因素”

赫尔曼永远忘不了少年时代所得的一次教训。当时,他在洛杉矶他姑母的食品商场干活。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顾客订货单分析后,他很自信地向她提出一个准备多少条多少尺寸的杂货袋以节约资金的计划。他姑母告诉他“顾客都想要大的口袋以便用来装垃圾。”这便是姑母教给他需要考虑的“人性因素”。

赫尔曼的艰难开端使他对事物具有可贵的洞察力。他认为,无论伟大的思想家如何运筹帷幄,精心策划,那些忙于找工作的人、开汽车的人、看垒球赛的人、攒钱上大学的人的种种梦想和行为,则是我们应当正视的现实。

“科学怪人”

赫尔曼的思维方式既别具一格又引人注目。他风度翩翩,思想机敏。在对日本商人演讲时,他不得不请两名翻译——一位是研究所人员,他把速度惊人的赫尔曼式英语变为正常速度的英语,另一位则将英语译成日语。

赫尔曼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什么也别想逃脱他的眼睛。他善于自我调节,有张有弛。和他在一块工作的助手在忙于完成一个报告时,却见他在浏览一本无关紧要的书,真叫人无可奈何。他有时置手头上的课题于一边,而去如饥似渴地探求有关几乎无人知晓的阿拉伯部落或者中世纪欧洲决策方面的知识。

赫尔曼的博学多才和不同凡响的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整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他雇用的人既要富有灵感又要全面发展。我在研究生毕业后去该所求职,赫尔曼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告诉我,他要雇用“自高自大的偏执狂”,因为这些人也许昙花一现,办事不牢,但迟早能完全胜任本职工作。

“旅程轶事”

就是在研究所范围之外,赫尔曼一有机会就同理发师、看门人、出租车司机和飞机乘客悉心交谈,共同分享他的丰富的知识。

在研究所工作多年的同事托马斯·培勃讲过:“如果赫尔曼去同某家大公司的董事长简要地谈点什么事,他也会在电梯上预先征求电梯看守人的意见。”

赫尔曼每年有二百多天在旅途中度过。在机场或旅馆,他总显得引人注目。他身穿白色的短袖衫,口袋里插满了钢笔,手提着录音机,秃顶的头上架着耳机,后面拖着十到十五个鼓囊囊的大箱子,活象一个离奇古怪的高技术吉普赛车队。

行李中有分隔开的袋子、麻绳捆绑得紧紧的箱子和一只他十分喜爱的铝制衣箱。有个布袋常用来装衣服,尽管有好几回他被告知要带齐东西再走,但总忘了带他夫人已经包好的衣服。其他箱子则塞满了书稿文章——这简直就是一个旅行图书馆。

有一次,赫尔曼不留神把一箱胶带贴满了的文件忘在一个机场候机室的椅子旁边。有位过路人立刻把这个不祥之物向警察报告。警察害怕是枚炸弹,立即把这地区封锁起来。赫尔曼不好意思地取回箱子,同时承认“它是一件爆炸物,只不过性质有些不同。”

1983年的一天早晨,赫尔曼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终年六十一岁,那正是他工作顺利却仍有许多事情要做的时候。纽约大学教务长赫伯特·伦敦在为赫尔曼撰写墓志铭时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这里躺着赫尔曼·卡恩;他奉献了一切;他功绩彪炳,举世无双!”(插图:崔友利)

猜你喜欢
赫尔曼姑母卡恩
你怎么知道是我
最后的快乐时光
血浓于水的亲情(中篇小说连载八)
人格结构理论视阈下《白鲸》中人物关系重构
夜间
因果
我的四姑母
德媒称卡恩 帮中国选“门神”
栅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