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聪明论

1988-11-01 03:20王通讯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3期
关键词:书面智商智力

王通讯

所谓“聪明”,决不仅仅指语言、数学逻辑水平高,而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用一个比较文雅的词儿来概括——

“智商”高,被人们认为是聪明。反过来说,“智商低”者则被视为愚钝。测试智商高低的心理技术叫做智力测验。自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于1905年首次设计出世界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以来,人们一直奉为圭臬。没有想到,于今,它已经受到愈来愈尖锐的挑战。

智商:受到挑战

美国教授西格弗里德·施托伊特公布了他一项令人吃惊的实验结果:他将相同年龄,相似经历,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大学生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实验组的学生是智商高的,对比组的学生是智商低的。而后,施托伊特发给每个学生100美元,令其在一个学期之内任意到证券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学期结束时,所谓智商高的学生,几乎全部赔尽输光,而所谓智商低的学生,却不乏善于经商的人。

施托伊特还公布说,他的第二个实验,同样也支持了他的第一个试验。他发现,在军队中,从新兵晋升到上尉的人中,绝少有智商很高的人,而往往是那些对环境并不十分敏感的青年,攀上了晋升的阶梯。

类似的实验报告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特孟和西尔斯做出的,他们对1500名智商在130以上的超常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时间前后延续近50年,最后在对原数60%人员(约900名)的调查结果中发现,这些童年时代被判为高智商的天才,到了超过事业成功的年龄时,竟然找不出一位象牛顿、爱因斯坦、马克·吐温这样比较闻名的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物。

据此,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测验的分数高低,没有一度曾被人们认为的那么重要了。凭智商高低,判断学生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成才,并不可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主任托伦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假如我们以智力测验的结果来甄选天赋优异儿童,很可能有百分之七十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儿童落选。”

从“聪明1”到“聪明n”

是何原因令智力测验在纷繁变化的人才现象面前黯然失色呢?除去人才之成功必须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相互配合,这一并非全部由人的智力所能决定的原因之外,毫无疑问,还与原来人们对“聪明”本身的认识有关。比如,美国威克斯勒编制的16岁以上成人智力量表分为“言语的”和“作业的”两个分量表。言语量表分为“一般知识”、“理解能力”、“词汇解释”、“数字记忆广度”、“算术推算”和“识别语言相似性”;作业量表分为“客体会合”、“填图”、“排列图片”、“照图搭积木”,“以符合配数字”、“走迷津”等。显然,按照这些侧面,定出标准,给出分数,同真正的智力是相距甚远的。用这样的量表如何测试得出现代社会所需的“聪明”?我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人的聪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书面文化表达出来的;另一类则不能通过书面文化表达。前一类聪明深受重视,其突出表现就是以为学习成绩好、分数高就是聪明;反之就判为智力低、愚钝。后一类聪明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人们所忽视。例如,一个能当“孩子王”的孩子(证明他有统御能力、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很少被大人认为这也是一种聪明。为引起人们对后一类聪明的注意,我曾将前一类聪明叫做“聪明1”,而将后一类聪明叫做“聪明2”。

最近,得到两份资料:美国哈佛大学儿童思维发展“零工程”研究领导人之一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人类智能形式可以分为七种:语言的、逻辑数学的、空间想象的、音乐的、身体动作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以及自我认识的。美国耶鲁大学人类智慧心理学家史端宝博士将智能形式分为三大类31项,它们是:

第一类(言语上的智力)包括(1)用字范围广泛;(2)具有高度理解能力;(3)有求知欲的好奇;(4)眼光能到达问题的各焦点;(5)学习迅速;(6)能辨别知识的所以然;(7)言语流利;(8):机警;(9)深思;(10)先倾听议论的各方面然后作决定;(11)有创作力;(12)广泛的阅读;(13)喜爱阅读;(14)能就多种话题从容地谈论;(15)能认出众多意见之间的关系。

第二类(解决困难上的智力)包括(1)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眼前的问题;(2)有良好的决断力;(8)能采取最适宜的态度去处理问题;(4)具有常识;(5)客观;(6)善于解决困难;(7)事前有准备;(8)有良好的直觉力;(9)能从问题中心着手;(10)欣赏真理;(11)考虑到行动的效果;(12)能细心地研究问题。

第三类(实用上的智力)包括(1)善于估量形势;(2)能判断如何才能达到目标;(3)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所知觉;(4)对宇宙任何一般现象均有兴趣。

从以上两份资料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对“聪明”研究的日益深入,愈益发现所谓“聪明”,决不仅仅指语言、数学逻辑水平高,而是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将“聪明”分为“聪明1”与“聪明2”也罢,分为从聪明1到“聪明n”也罢,要阐明的道理是:聪明是多种多样的,或者用一个比较文雅的词儿来概括,即“多元聪明论”。

多元聪明论与人才开发

主张多元聪明论,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它涉及到人才评价与人才开发。

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之一,是非常有利于书面文化优胜者,非常不利于非书面文化优胜者。而在众多的非书面文化优胜者之中,恰恰蕴藏着不少天才学生。他们或善经营,或长管理、或会谋划,或能表演,但是在高考分数大关之下,他们无一不被淘汰。最典型的要算上海市西中学的李昱文。小李本是一名拔尖生,曾应邀赴美参加美国瑞澳尔克海军上将基金会物理训练班,被誉为“中国大陆来的天才学生”。1986年高考,学校向某大学推荐小李和另外一名学生,结果,另外一名学生入选,他却因考分不佳而被淘汰。他的校长得知信息后,连忙前往苦苦告求,但竟无效。此时,美国哈佛大学再次来信请小李赴美深造,并奖给他17000美元的奖学金,终于使小李飞抵太平洋彼岸。于今,小李在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遥遥领先于美国各洲选拔出来的50名同学。对于此事,有人撰文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录取制度不能选拔这样的杰出学生呢?

李昱文还算是一时失误者的遭遇,至于凭分数根本难以考取的各类聪明者就更多了。前些时日,北京一位中学校长破格录取一名有音乐天赋的初中女生,算是她走了运;可是,多少类似于她的聪明,甚至更聪明的学生根本无缘得到深造的机会,又有谁来过问呢?

我们衷心希望教育界有人专门研究一番这个问题,使得各种各样的聪明人物都能在百舸争流的新世纪大展才华。

(傅古推荐摘自《方法》)

本栏编辑赵长敏

猜你喜欢
书面智商智力
Keys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智商
二则
书面表达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欢乐智力谷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