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睁着观望的眼睛

1990-08-28 03:47吴璧雯
中国青年 1990年1期
关键词:汉正街个体经济个体户

吴璧雯

汉正街,汉口一条古老的街道。

长达10华里的街巷里,货架林立,商贾云集。据不完全统计,汉正街上摆摊设点的个体户达3800多户,经营商品1万多种,每天平均人流量达11万人次,销售额100多万元。

于是,便有了关于汉正街的种种传说。

有人说,汉正街一寸土地一寸金,脚一跺,就能跺出个金砣砣。

有人说,汉正街的个体户挥金如土,蹲茅坑拿“大团结”当手纸。

有人说,汉正街的百万富翁数以百计……

而汉正街的个体户们却咬着腮帮子恨恨地说:那是得了红眼病的在嚼舌根子。说完之后,他们照样欢天喜地在汉正街做着热火朝天的生意。

可是,最近一些日子以来,汉正街的个体户们没精打采起来。有的人愁眉苦脸地到工商部门申报停业;有的人翻出陈年旧货,悄悄做着撤退的准备;许多人虽然照常营业,却心神不定,绷紧着神经。

个体经济的盲目发展,孕育出的是一枚酸果子:国家财力羸弱,社会分配不公

陈太是个年轻的壮汉。他的摊架就摆在自家门口,位于汉正街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

我去找他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我还没进屋,陈太就叹了口气说:“这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以前汉正街上哪天不是人山人海,现在一天做不出几笔生意。哎,还是以前的政策好,那个时候对我们个体户多优待。”

陈太从1979年就开始在门前摆了个小摊子,卖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刚开始,他还提心吊胆,生怕一阵风来搞运动,把几个本钱给丢了。后来政府来人做工作说干个体是自食其力,是为了繁荣市场,为了建设商品经济。没过多久,汉正街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下子就摆上了几千个摊架,汉正街的摊位几乎连脚都插不进了。

“那个时候,没有人来向我们要税。到了1982年,才见到那些穿制服的工商、税务干部上门来收税。”

他说,那个时候,他一个月才交3块钱。这几年,虽说税款年年上涨,但也没涨到哪里去。可是今年就不同了,营业税、所得税、摊架费、调节税,一个月下来,要上交几百块。

“你说这生意还怎么做?还是原来的政策好啊!”

原来的政策真的就那么好吗?

10年前,为了缓和就业矛盾,为了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国家重新开放了个体经济市场,鼓励人们自谋职业。但是,由于多年来对个体经济的批判,许多人对个体经济存在着顾虑和担忧,不敢放开手脚经营。因此国家对个体经济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仁慈”政策。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就是税收:1982年,汉正街个体户每户每月平均纳税13元,1983年只有10.9元……

殊不知,这种“仁慈”“宽厚”的个体经济政策却孕育了一枚枚苦涩的果子:国家财力羸弱,社会分配不公。

于是,便有了“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了”、“种粮的不如卖粮的”。中国社会的价值导向发生了严重倾斜:博士生的头上多了一顶耻辱的帽子——“穷博士”因为他们尽管学富五车,却囊中羞涩: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甚至连中小学生也纷纷涌上街头摆摊叫卖,当上了“倒爷”。殊不知,中国个体户发财致富的秘密十之八九是偷税漏税。

在这种倾斜的政策效应下,个体经济一方面是蓬勃发展,繁荣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是政府对个体经济几乎失去了控制,国家财政和税收纷纷流进了不法个体户的腰包。

今天,当我们意识到这一失误并开始纠正这种失误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要担一定的风险并付出一定的代价。

国家合理的税收,是每个公民所付出的自己的财产的一部分,以确保自己剩余财产的安全或快乐地享用这些财产。纳税意识的强弱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在汉正街,我曾与一位穿着时髦皮茄克、无名指上戴着两颗沉甸甸金戒指的小伙子有过一段对话:

“你干个体几年了?”

“七八年吧!”

“生意怎样?”

“赚了两个钱都让税鬼子拿走了。”

“纳税是公民的义务……”

“什么义务不义务?变着法子要钱罢了!”

在相当一部分个体户看来,在所有的地方花钱都是值得的,除了交税。

于是,个体户在发票上做“大头小尾”的手脚,钱不存进银行,进行现金交易,让工商、税务部门查无实据。

在9月份的税收大检查中,汉正街税务所规定个体户自查补报税款,3000户中就有2623户自查出漏交税款100万余元。

这仅仅是自查!

前不久,税务所对其中的1794户进行抽查,结果查出偷漏税款119万多元。其中有一家个体户偷漏税款达5.7万元之多。

当初,在个体经济开始出现在这专座封闭得太久的土地上时,应该作为它的孪生姐妹同时出现的税收,却仍在襁褓之中。在中国,大多数公民的纳税意识是苍白的,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纳税。当税收要收去他们既得的钱财的一部分时,他们心理上的反应是抗拒和逃避。于是,个体户中便有了偷税大户,便有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抗税暴行。

汉正街税务所专管员小陶和小彭发现,个体户李氏兄弟进了一批打火机而未纳税,他们便上门要求李氏兄弟补交税款。李氏兄弟矢口否认进了这批货,拒不交税。当小陶和小彭依法对其账目进行检查时,李氏兄弟便用手卡住小陶的脖子,将小陶推出门外。

抗税者理直气壮地吼道:“谁叫你多管闲事!”

纳税意识的强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个体户中,这种文明似乎被发财的欲念驱除到了一边。

在汉正街税务所,一堆堆税法宣传的文字材料散发着油香。为强化个体经营者的纳税意识,武汉市规定:个体工商户将要一个不漏地参加税法知识考试,合格者将会获得合格证书。

虽然亡羊补牢,却为时未晚。

汉正街失去了往日的平静,正经历着一场无法躲避也无法超越的阵痛,这种阵痛就是治理整顿

汉正街弥漫着惶惑和不安。

一位停薪留职的个体户悄悄回到工厂找厂长:“我这个事干不长了,我想回来上班。”

曾一时兴旺的麻将市场变得萧条冷落。8月份,这里有经营者77户,10月份只剩下36户。

一向生意兴隆的布匹市场,也有几十户申报停业收摊摊了。

汉正街,原来被挤得水泄不通的街巷,现在竟能推车而行。

汉正街的个体户们发现,这次税收真是来真格的。他们认真盘算过,在严格的税收法规下,不可能指望一夜间便成为暴发户,不可能钻税收的空子饱餐税饭。于是,那些指望着偷漏税款发财的人借口政策变了,收摊准备另寻出路。

夜色正浓。汉正街个体工商户学校亮起了灯。个体户三三两两走进教室,区、街道、工商、税务各方面的有关领导也来了。个体户们是来吃“定心丸”的,领导们是来送“定心丸”的。

性急的个体户首先发问:国家还允不允许搞个体?当领导告诉他们,个体经济照常发展,政策不变,个体户应依法纳税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的人吃了“定心丸”,觉得心里踏实。李菊莉是个梳着两个翘翘辫的姑娘,1984年高中毕业后在汉正街摆了个小商品的摊架。这次治理整顿,她也曾动摇过。但现在看来,政策并没变。她说:“只要政策不变,我就干一辈子。”

当然,也有一些个体户心神不定地说:“走着瞧!”

“走着瞧”的人最终会发现,政策不会变,但那些把国家法规当儿戏的人确实该变一变了。

猜你喜欢
汉正街个体经济个体户
城乡个体经营者从业行为的决策差异及动机
黑龙江省小店经济发展的思考
从“倒爷”到8000万大军 个体户占市场主体已超六成
我国个体户今年注册量高于去年同期住宿餐饮业复苏缓慢
Revival of Hanzheng Street
山西省个体经济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汉正街转型:不破不立
如何让汉正街市场在整治搬迁中保持繁荣
城市公共政策逻辑下的旧城更新机制演变——以武汉市汉正街为实证
美国个体户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