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锚飘带与将军的大脑

1991-08-20 05:13施昌学汪鹤林
中国青年 1991年11期
关键词:军事海军

施昌学 汪鹤林

从世界最大的广场,走来这样一支军队:他们的使命是——让人民远离战争!我以此敬告世界:今天的中国军人,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以立功受勋的机会!

——摘自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1990年3月7日深夜。山西省榆次市郊区小镇上的一户人家心急如焚:大儿子突然不知去向,失踪了。

3月8日。这位失踪青年坐在海军司令部的办公室里,向两位接待他的首长秘书大谈海军战略理论,并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表示了献身海防事业的决心。当得知这位坐在面前的毛头小伙子,就是当年给海军司令员寄战略论文的中学生时,两位秘书大受感动。他们立即拨通了军务部门的电话……

1990年3月12日,荣剑“失踪”6天之后重返故里,与他同进家门的是一纸红色《入伍通知书》。两天后,荣剑一身戎装,跨进了人民海军的行列。

荣剑出生于一个普通乡镇干部家庭。家里长辈中的男性公民均有过从军历史。近朱者赤,打从懂事起,荣剑便树立了当兵的理想。这虽然有悖于身为历史教师的爷爷“改换门风”的愿望,但老人家是体谅孙子的,先是“随他去”,继而是向荣剑灌输中国近代史。

一部部丧权辱国的条约展现在荣剑的脑海中。他曾突发奇想,试图找出收回170多万平方公里失地的论据。他失败了。失败中,他发现,每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背后,都站着胸前挂满勋章,脸上露出傲慢的微笑的外国军人;他还发现,洋人的坚船利炮充当了打开中国大门的先锋。从此,荣剑成熟了许多,守土卫国的责任感代替了舞枪弄棒的梦幻。

1988年3月14日,南中国海一声炮响,把荣剑的国防观从“黄土沙场”引向了蓝色的海洋。

人们也许未曾注意到曾见诸报端的这样两条消息:1987年夏天,联合国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南中国海建立南沙海洋观测站。这是关系到国家威望与主权的一项非同寻常的工程。然而当军方向某市一工程公司求援时,对方竟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有美元吗?港币也行。都没有不干。”

“3.14”海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几名记者来到濒临南中国海的某繁华都市的个体户一条街,与在五颜六色簇拥下的个体经营者们交谈:“您知道今年3月14日在南中国海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能挣钱吗?”记者一共询问67人,竟无一人知道这关乎民族利益的南沙之战。

荣剑注意到了,而且,他的心被深深灼痛了。

从此,荣剑把穿上海魂衫作为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

自从立志献身国防,他便与“兵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从中外军事将领的传记,到古今重大战争史记;从现代军事学术杂志,到军事科普连环画册,只要是与军事有关的书刊,他都爱不释手。仅仅一部《孙子兵法》,他就精读了国内外三个版本。在他身上,发生了多少与军事书籍有关的故事,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解放军报》“军事论坛”等专版的军事学术文章,他一期不落地剪贴了500多期。对于一个没有固定报源的中学生来说,这要付出多少心血啊!

他很单纯,但却执著,丝毫不愿为迎接高考而冲淡自己献身国防军事的理想追求。为此,他承受着与他年龄和心理不相适应的强大社会压力。学校领导一次又一次上门家访,希望家长能阻止其“不务正业”的行径;父亲经常火爆唱斥,企求以此抑制儿子“心血来潮”的“冲动”;连打仗的电影都不敢看的母亲懂得儿子的追求,但挂在那饱经风霜脸上的更多的是担心或恐惧。然而,所有这些,都动摇不了荣剑以身许国的信念和意志。

早在初中时代,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球观念。为了熟悉世界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军事防务,他买了一张世界地图,挂在自己的书房,把地区战争热点和各军事大国的兵力部署一一标在图上。久而久之,一张世界地图被他巧妙地“军事化”后,活化在大脑中。如果想知道环太平洋地区或其它地区有哪些海陆空基地、配属哪些兵力和大型技术装备等,他不用查阅任何资料,就可以随口说出。高中二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地理兴趣题:“从我国的大连港到芬兰的赫尔辛基港,冬季最近的航线要经过哪些海区和海峡?”要求同学们一个星期后给出答案。荣剑当场就举手站起来,用了不到3分钟时间,说出了这条总长12840海里航线上的20多个海区和海峡的名称。班主任惊讶不已。一席长谈之后,破例允许他可利用晚自习时间自学军事知识。

强固海防,振兴海军;以身许国,献身海洋。荣剑的心似鼓满了风的征帆,早已飞向大海。就在高中毕业的最后一个学年里,他倾其所有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撰写了长达4万余言的军事学术论文:《现代有限战争战略与海军理论发展的新构思》,直接寄给了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中将。

如果说,一篇从战争与战略的宏观高度研究现代海军建设的学术论文,出自一位中学生之手,多少受到他的学识与阅历的制约而略显稚嫩的话,那么,蕴藏其间的爱国情、报国心,则是滚烫而炽烈的!

十年寒窗烛光伴,功夫不负苦心人。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终于使荣剑成为远近闻名的“军事通”。17岁那年,他与人合写的军事学术处女作—《技术兵器对作战的反作用》,被《军事知识》杂志刊登。

令人难以置信而又不得不信的是:荣剑在过去的10年中,所获得的军事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专家的评价:“已超出一般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水平。”

当代青年都很欣赏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在荣剑看来,这话至多只有50%的真理性:“一个不合格的士兵,绝不会成为称职的将军。”

无疑,荣剑对当兵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宪法意义上的义务观念使然,他是把军人职业作为自我终身奉献的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在奋斗。

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荣剑深谙个中哲理。新兵集训,他不惜“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立正稍息,甩臂踢腿;左转右转,齐步正步……他失却了“个性”,泯灭了“自我”,把思想、意志,一切的一切,全部溶进到“直线加方块”的整体韵律之中。3个月过去,他荣获了新兵连党支部的“嘉奖”。此刻,他又发现了整体中的“自我”。

接下来的活儿对荣剑来说,既不“理想”,又不“风光”,也不“轻松”:站岗放哨。昼顶骄阳,夜披星光。又是3个月,他成了连长指导员眼中的“好兵”。

等待他的新“工作”,说俗了是个侍候人的苦差事:研究室的通信员。然而,他却干得很欢实。除了打水扫地收发报刊信件,他还兼起了“保密员”、“打字员”。无师自通,他的微机打字速度不亚于一个专业操作员的水平。年终,他再度获得“嘉奖”,并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当选团支部书记。

就在荣剑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的同时,他的军事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在他已完成的学术论文中,直接反映世界现代军事装备的达15万字,另有11万字的论文报告,诸如《空地一体作战理论与海湾战争》、《浅析海地一体作战》、《巡航导弹对未来海战的影响》、《海上战役机动与威慑》等。

一个以扫地、打开水和收发信件为本职工作的勤务兵,取得如此成果,其背后的努力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1991年5月。北京某出版社主编的一部大型参考书—《海湾战争与世界新秩序》,进入统编审校阶段。然而,能胜任此书编审的军事专家此刻还未找到。

求援电话打到素有“现代军事思想库”之称的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翘首相盼,高级小卧车接来的,却是一个黑不溜秋、稚气未脱的小新兵。他就是荣剑。

“我们要的是军事专家,不是打水扫地的勤务兵。论证中心简直是开国际玩笑!”

荣剑扑棱着一双晶亮的大眼睛,不气也不恼,不吭也不响,闷着头往电子编辑机前一坐,麻利地干了起来。不出几天功夫,没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和工具书,不仅把收录入书的860多幅军事装备和战场实况照片,与数万字的说明词以及有关章节准备无误地对应组合编排完毕,而且还修改和纠正全书有关军事方面的技术性差错1000余处。

这就是荣剑:对海湾战争交战双方使用的所有武器装备,无论航空母舰、隐形飞机,还是巡航导弹、坦克战车,不仅都能过眼即识,而且可以完整地说出其研制背景、生产年代、使用性能、规格型号、装配数量、服役范围和发展前景。对当代全球防务,包括各军事大国的兵力部署、战略思想与作战原则,他也了然于心。

如今,荣剑已端坐在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学习,缀着金锚飘带潇洒的水兵帽已换成庄重的大提帽,满蓝的学员肩章取代了上等兵军衔。学员荣剑是否会发展为荣剑将军?这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无论今后荣剑的肩章有何变化,今天,他已具备了一个合格的现代军人的基本素质。

猜你喜欢
军事海军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相信爱
军事鬼才
封面人物·杨海军
谜底大揭秘
海军协议1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