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辉煌

1991-09-27 03:00王林
中国青年 1991年7期
关键词:气象预报气象局机房

王林

1991年1月24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

这一天,随着太阳西沉,一位瘦弱的青年轻轻地闭上了眼睛,告别了黄昏,也从此告别了黎明。

仿佛世间的一切并未因他的离去而有所改变,只有失去儿子的母亲泪如泉涌。

李红平,29岁,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又一个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发未白,身先衰,生命之匆匆,令人震惊,让人扼腕叹息……

默默无闻,但并非悄然而去。不是所有的丰功伟绩都可以惊天动地。

苍天作证。

1987年5月22日,广东省海丰县水库在连天暴雨中岌岌可危,为避免更大的损失,县领导忍痛提出炸掉水库副坝的方案,省气象局根据人工智能《气象预报专家系统》预报,指出雨势明天将明显减弱,建议不要炸坝。结果不但避免了炸坝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保护了水库下游30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同年春,广西气象局用此系统预报了暴雨过程,从而取消了1800多万亩农田因连季干旱准备放弃水稻改种其它作物的决定,当年水稻增产2.5亿公斤。同年夏,四川气象局用此系统成功地预报了特大暴雨过程,获得了1.2亿元的经济效益……

这是人类依靠智慧战胜自然灾害的辉煌成绩,据国家气象局估算,由于《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10亿元,而它巨大的社会价值更难以计算。

这一切,联系着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这就是《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主要设计和推广者——李红平。

1985年,李红平获计算机硕士学位后,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此时大批青年知识分子谋求出国留学之潮尚热,而一批批公司的兴起,迅速改变着青年知识分子传统的择业取向。改革开放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大批有才学的知识分子进入经济领域,给我国经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知识分子改变一贯清贫的生活提供了一次新的尝试机会。但是另一方面,当一种旧的生活模式被打破的同时,许许多多支撑着社会发展、许许多多优良的传统也在一种急躁的情绪中开始被人们轻视。知识分子固守书斋的形象已为人所嘲笑,而那些为了事业不惜一生贫寒、默默追求的知识分子也往往不再为人所理解。在这种环境中,只有一间破收发室改成机房的人工智能所则显得过于寒酸。尚在创建之初,人不过十几个,钱只有借的几千元,智能所在出国和公司热潮中靠什么吸引它急需的人才?

“靠事业!”智能所所长王遇科教授坚信不疑。

但智能所不是世外桃源。当别的系办的公司在火火地挣钱之时,智能所难以平静。有的人闹着要出国,有的人鼓动利用各种关系去挣钱,智能所尚未进入正常的工作运转,便已处于飘摇动荡之中。中秋节前,其它部门的职工兴高采烈地从办公室领回节日食品,而智能所却无钱给职工买一块月饼,老教授王遇科坐在破办公桌前双唇紧闭,头慢慢地低了下来。

但人各有志。

王遇科看着李红平,轻轻地问:“红平,你呢?走,还是留下来?”

李红平此时24岁,已获硕士学位,凭他的计算机专业,无论出国还是到公司,全有人们不可轻视的资本。李红平看着自己的导师,此时他心中平静,他记得王教授说过:“科学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奉献的事业,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如此,历史上许多大科学家一生贫寒,无奉献精神就搞不了科学。”

李红平轻轻说:“我留下来。”

老教授点点头,他相信自己的学生,更相信自己的事业。他把全所的人召集到一起,以他一贯的风格说道:“要出国的,出吧;要挣钱的,走吧!干事业的人留下来,我们组成‘敢死队,我们要登泰山,谁想在半路上挖人参发财,对不起,走人!”

干事业的人留下来了。在只有3000元科研资金和5台赊购的计算机的条件下,李红平和同事们承接了与国家气象局合作研制《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科研项目。3000元经费连差旅费都不够,更谈不上什么个人的“经济效益”,但它的成功,却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李红平和同事们一头钻进连暖气都没有的“机房”,在严寒中开始了艰苦的企业。

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曾给人类带来无数的灾难,因此准确地预报天气的变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正在发展之中,她还未摆脱贫穷的重压,每一次天灾,对她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减少灾害的损失,对中国来讲如同尽快发展经济一样重要。作为项目负责人的李红平深知责任之重,每一次在计算机键盘上的轻轻敲击,似乎都是对自然灾害的一次抗击,是在为祖国减轻一分压力。

科学家的故事往往缺乏戏剧性,如果我们细细地回顾他们的一生,会发现在其生命的历程中占主体位置的往往是近乎一次次重复的枯燥,而那些振奋人心的发明与创造则似乎仅仅是短暂的一刻,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这一刻,而常常忽视那奠定了这一刻的无数个枯燥乏味的日子。

智能所机房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李红平和同事们在计算机前亿万次地反复敲击着键盘,当长时间聚精会神的工作结束而疲惫地离开计算机时,回头看一眼计算机,心中便有一种近乎恐惧的感觉,因此每一次重新投入便如同一次新的挑战。这是对人的意志的磨炼,而许许多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在这种寂寞与枯燥中为祖国和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荣誉和财富。

几个月的苦战,成果终于出来了。但这不是最后的成功,它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李红平和同事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19个省市和国家气象局中进行推广应用,与此同时,对系统又进行了4次修改,使其进一步完善。实践的检验和专家的鉴定,证明这是一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气象预测专家系统,且因其投资小,见效快,受到世界同行的注意,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家气象局领导高兴地说:“《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研制成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短期灾害预报的路子。”

3000元与10亿元,是两个难以比较的数字,因此它是一个奇迹。当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不惜给国家造成成千上万元的损失时,李红平与他的同事用仅有的3000元为国家换来巨大的财富,而没有1分1厘落入自己的腰包。轻一身之富贵,重国家之强盛,自身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优良传统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并未失去。

在研制《气象预报专家系统》的紧张时刻,李红平同时担负了与国防大学合作研制《合同战役对抗演习训练模拟系统——红山Ⅱ号》的主要研制任务,当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及军内外专家视察、参观了这一当时全军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系统后,一致认为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气象预报专家系统》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后,《红山Ⅱ号》也获得了北京理工大学科学进步一等奖。

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李红平还出色地担负了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优异的成绩为李红平赢得了荣誉,他被评为优秀党员、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高等院校先进工作者,1989年,由助教破格晋升高级职称,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副研究员。

李红平出手不凡,但李红平并不是天才。

在研制《气象预报专家系统》时,按协议规定,气象知识部分由国家气象局负责,智能所负责技术,对知识部分可以不必深究。但为了与气象局的同志更好地交流,高水平地完成任务,李红平带领其他同志以严肃认真的精神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了20年来积累的资料,当李红平在讲台上为推广这一系统进行讲学时,那丰富的气象知识令气象工作者们不禁叹服。

无侥幸之心,没有恃才傲物的虚狂,唯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不避辛苦的苦干,成功之路因此而平凡,人类也因此而创造出精神的高尚。

但这一切需要动力,这动力除了常存报效祖国之心,除了为了科学事业不惜献身的热情,还能是什么?

在科学研究中,成果的大小首先决定于立意的高低。在一个课题开展之前,首先要清楚通过什么途径达到什么目的,同样一个课题,立意的不同,往往使不同的人研究成果的水平无法同日而语。

人生也是如此。

当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浮躁情绪,当人们在为自我价值辩论不休,当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呼吁别人的理解,坐在沙发上用语言感叹往日美好的时光而表示着自己的高尚时,李红平却以默默无闻的勤奋和努力为祖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一步步无怨无悔地完成了他的人生立意。

并非没有磨难。1977年底,李红平的父亲不幸去世,为了照顾家庭,正在上高一的李红平含泪退学,当了工人。此时李红平仅16岁,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每天看着同学身背书包走向他所热爱的学校时,他心中难过,只有默默地咬着嘴唇……但他即使在失学后也没有失去进取之心,终于在1978年竞争激烈的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比他的同学提前一年进入了高等学府。在自己心中,他放大了所有得到的爱和关怀,这使李红平在经历了磨难之后,培养出吃苦耐劳、谦虚无私的品格。这一品格在他开始以自己的学识为祖国服务时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强化。

在进行《气象预报专家系统》和《红山Ⅱ号》的研制时,李红平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国防大学、国家气象局和智能所之间,他和同事们整理了170万个数据,编写了20万条命令,建立了三个军事专家系统和两个大型数据库。每一次投入工作,李红平都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一次母亲很晚了还未见李红平回家吃晚饭,便到机房去找他,一进门,见儿子正全神贯注地伏在计算机前,而桌子上还一动未动地放着她中午给他送来当午饭吃的点心。在研制《红山Ⅱ号》进行机器联调时,他竟三天三夜没有离开机房。而与这种艰苦劳动相对应的,是一种几乎无偿的奉献,他所能得到的,只不过是每天几角钱的“科研补助费”。在一次宴请可以一掷千金,唱一支歌可以有上千元的收入,“回扣”“好处费”“奖金”等已成日常用语的今天,李红平却淡泊名利,从未失去一生为祖国服务的信念。

李红平无超人的天赋,只有兢兢业业的努力。李红平也无闪光的豪言壮语,却踏踏实实地走着他早已认定的人生之路。

生命之树常绿。这是哲人的语言,是诗人的意境。李红平刚刚走完29个岁月,生命之树却停止了欢快的摇曳。长歌当哭,却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

1990年11月21日,李红平出现了突然的昏迷,病魔对他开始了猛烈的袭击。李红平却处之泰然,他仍坚持给研究生上课,参加学生发明创造评奖,为“八五”课题做紧张的准备。

看着一天天瘦弱下去的儿子,13年前经受了失去丈夫的沉重打击的母亲,心中有一种无法接受的预感。

在母亲的催促和陪同下,李红平到医院去进行了检查,当医生问他脑电图是做30元还是100元标准的检查时,李红平说:“我没什么大问题,做30元的就行了。”母亲看着一贯简朴的儿子,心里发酸:“红平,你就别想别的了,妈妈带你来了,就听妈妈的吧!”

每一次去医院,对于母亲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长时间的等候,难看的脸色,为了寻找病历,她在挂号处、病历室、门诊室楼上楼下地奔波了近一个上午。为了儿子,她忍着焦急与愤怒,一次次恳求尽快给李红平诊治。李红平要做CT检查,但医生说预约后要等一个月时间。一个月,在别人只是一个短短的时间概念,但对李红平来说,这就是他未来全部生命的一半啊。任凭母亲恳求,可规定却不能改变。

李红平,为国家创造了1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可当他走出狭小的机房时,生活中却没有属于他的一点点“特权”。李红平,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

李红平却不会抱怨,他关心的只有工作。12月6日,李红平来到机房时,同事见他脸色非常难看,便劝他回去休息,李红平笑笑说:“我没事,今天是研究生考试,我得参加。”可此时他双目已出现严重重影,眼前的一切一阵阵变得模糊不清。

1991年1月11日,CT结果终于出来了:原发于肺部的癌细胞已转移到颅内,并已出现水肿,生命危在旦夕!校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研究治疗措施,安排抢救。可此时,李红平距生命的终点只有13天了……

1月24日下午5时,李红平静静地躺在床上,他最后看了看守护在身边的慈祥的母亲,轻轻地说:“我累了,想睡一会儿。”说完便闭上了眼睛……

母亲痛不欲生……

噩耗传到了学校,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机房,他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泪水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机房里静静的,每个人好像都相信房门会再一次被推开,李红平微笑着说:“我来了……”几天前,李红平还与同事们谈笑自如地议论海湾战争,在家中接待过找他答疑的研究生,昨天晚上,他还与内蒙气象台的同志讨论工作,红平还活着啊。

可他真的走了,走得匆匆,也走得踏踏实实。对以往的生活他没有遗憾,在29年的人生中,他倾其所有报答了生养他的祖国。他奋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他29年人生的容量,这使他短暂的生命无比辉煌。但这生命的辉煌并不使人目眩,你无须仰视,因为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平凡得无须多少语言叙述,他是在实实在在、绝无虚浮的工作中创造了这一辉煌,让人感奋,在今天更让人深思。

1月24日,同是这一天,一份嵌着共和国庄严国徽的“为祖国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的证书,成为祖国为她刚刚失去的一个优秀儿女写下的墓志铭。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气象局机房
龙江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助力北京2022冬奥会
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参观黑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敢问天公脾气几何?——宝山气象局参观记
浅析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角色定位
N通信公司机房节能技改实践
新型有线电视机房UPS系统的配置
大功率发射机房冷却送风改造
当前气象预报服务的特点与改进策略探索
云南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