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来“神膏”济苍生

1991-12-30 06:51徐作生
祝您健康 1991年4期
关键词:药膏褥疮老中医

徐作生

1991年1月29日上午,一辆皇冠牌轿车“嘎吱”一声停在上海闸北中医医院门口,从车内走出一位日本华裔教授,他是专程前来拜访该院擅长治疗褥疮的赵富生医生的。

闸北中医医院在上海滩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医院,然而由于赵医生对褥疮这一疑难病症研究颇深,治疗效果显著,致使许多病人由家属陪着,风尘仆仆,从远地赶来求治。一时间这家医院也名声大振。病人中流传一句顺口溜:“褥疮不可怕,‘神膏能治它。”这里所说的“神膏”,就是赵富生医生在老中医徐源泰、许龙翔配合下,研制成功的“加味黛蛤散药膏”。

褥疮一直被视为临床顽症。美国著名电影《昏迷》中就有这样一个镜头:为了使植物人不致因褥疮而危及生命,他们将患者用钢丝悬空吊起。这就告诉我们: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褥疮的治疗也是个难题。

那么,赵富生是如何攻克这一难题的呢?我决定对他作一次采访。

苦心钻研得良方

在一间不大的诊室里,我见到了赵富生,握手时,我惊奇地发现他是这般年轻,就说:“赵医生,我想像你是个老者,却原来……”“我36岁了。”他腼腆地回答。然而,当我们的话题一转入褥疮治疗时。他便从述如流了。

褥疮,我国古代称“席疮”,又称“阴疮”。多见于昏迷或瘫痪等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外科启玄》上说,“席疮乃久病着床之人挨擦摩破而成。”说明褥疮的病因乃是久病气血亏败,加之长期卧床不起,导致受压部位组织坏死。褥疮破损后,细菌易于感染,创面溃烂极快,甚者引起脓毒败血症,死亡率极高。赵富生医生原本是主治西医外科的,他又是如何转而对褥疮这一顽症进行攻克和研究的呢?这还得从他母亲的病说起。

1988年5月的一天,赵富生的老母亲因患中风倒地,一连几天昏迷不醒。后经治疗,人虽有好转,但由于臀部受压,发生红肿。外科医生的职业敏感告诉他,这是褥疮的前兆!为了医治母病,他遍阅了古代医案,从中寻找治愈褥疮的良方。

一天,他捧读清代《医宗金鉴》,发现文中所说的中药青蛤散对鼻疮溃烂疗效显著,从而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古方新用,推陈出新,对青蛤散成份进行了加减。后来又在老中医徐源泰、许龙翔两位老师的无私帮助下,终于熬制成功了“加味黛蛤散药膏”。用这种药膏敷治褥疮,能达到祛腐拔毒、生肌敛口的神奇功效。他给母亲上药,不到一句,原先破溃的疮面便很快收敛愈合。从此,赵富生便以这种药膏给,褥疮患者治疗,经过临床验证;竟收到意料不到的好效果。“神膏”由此传扬开来。

重享天伦之乐

吴老伯福气很好,晚年退休,享尽天伦,2个儿子和1个女儿待他十分孝敬。1989年7月,儿女们准备为他祝寿,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日中午,他在晾衣服时不慎重重地摔了一跤,导致第10胸椎骨折并发生截瘫,同时伴有多发性肋骨骨折,造成气胸、血胸,以至休克。经医院抢救,病人虽脱离危险,然而由于护理不仔细,入院第8天后,腰骶部即形成褥疮,继而越烂越深,疮面也逐渐扩大,以至形成一个直径约18厘米、深度约1厘米的“穹窿”,白色骶骨清晰可见,内有稀薄脓性分泌物。主治大夫摇摇头说:“这样大的褥疮,阿拉没法治了。”吴老伯既痛苦不堪,又觉得这样活着拖累子女,于是每天流泪不断,几次想到死,还坚决出了院。赵富生知道情况后,连夜赶到昊老伯家中,一面安慰老人,一面拟方用药。凭着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他知道,吴老伯年迈体弱、气血亏败,机体免疫力差,故褥疮面渍烂迅速,以致形成了如碗口般大的创面,因此,治疗上必须采取内外同治的方案,否则褥疮难以愈合。在老中医徐源泰的指导下,他以中药阳和汤为内服药,补肾健脾,调益气血;外治则敷以“加味黛蛤散药膏”。2个星期后,奇迹出现了:病人褥疮流脓减少,溃烂的肌肉由灰白色明显转为红润。又过了2个星期,疮口深部及其用围开始有新生肉芽长出,3个月后褥疮逐渐缩小长平,上皮组织亦从四周向中间生长覆盖,最后形成了一个直径为0.5厘米的平痂。

吴老伯终于摆脱了病痛,他激动万分地说:“明年我要补办寿宴,到时,一定要把你们医生请来喝寿酒!”

猜你喜欢
药膏褥疮老中医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药膏要按不要涂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不要动不动往宝宝脸上涂药膏
老中医坐诊
蒙药嘎木朱尔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褥疮的效果观察
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
中药合剂外用治疗Ⅲ期与Ⅳ期褥疮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