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盯住“第一生产力”

1992-08-24 06:03
中国青年 1992年3期
关键词:生产力书包科学技术

翻开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面对那刷新世界面貌、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种种神奇的力量,朋友,你可曾注意到这两个字——科技?

如果把科学技术作为连接两个世纪的桥梁,那么跨世纪人所面对的,正是如何建造和跨越这座桥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断,而且是活生生的现实。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只有依赖于劳动者才能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当今劳动者的素质已经从体力型向文化型转变,并逐步从文化型向智力型转变。我们每一个青年劳动者,假如还认识不到科技与自身素质的关系的话,未来世纪将会把你拒之门外。

科技的重要,这里无需再阐述。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把它列入“生产力”的范畴;当今,小平同志又把它提为“第一生产力”,这“第一”二字足以说明它的分量。

这样举足轻重的东西,当代青年当然要紧紧盯住。

首先要盯住它的发展。当今科技的发展速度,远不是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的教科书所能追上的。

就拿激光来说,1958年,激光产生的原理尚是一篇论文;但两年之后,美国人便获得了第一束人造激光:几年功夫激光大显身手,从做精细的眼科手术到摧毁洲际导弹,从传送图像到获得全息摄影。眼下又闯入了家用电器,使许多人又喜又气,刚刚买了“双卡”扔“单卡”,买了“音响”扔“双卡”,“激光唱盘”和“影碟”又让人眼热了。有多少人买了后悔,后悔了又买。当今的发展速度就是让你望尘莫及!

有人做过这样的分析,20世纪初,人类知识总量每隔30年翻一番;到了60年代,每隔10年翻一番;进入80年代之后,每隔3年就将翻一番。这样的发展速度,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地盯住,那今天的“高材生”,几年之后就可能成为“半科盲”。“科技意识”首先就是“注视意识”,注视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第二、要盯住再学习。学习不是“一次性”劳动,不是拿到文凭就算完了,不是找到“饭碗”就算完了,也不是进了一两次“培训班”就算完了。科学技术在以翻番的速度向上走,如果我们还是原来的那点“数理化”,还是原来的那点“师傅领进门”,那就很难适应变化和发展。“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谁掌握了新技术,谁就是强者;谁不思进取,谁就可能丢掉饭碗。

学习不存在什么先入为主。不能简单地用“学文”或“学理”把自己框住,也不能简单地用“工口”或“农口”把自己限死。新技术、新工艺无孔不入,只要能为我所用,就该毫不犹豫地奉行“拿来主义”。

学习新东西,总有一定的难度;获取新知识,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年“老三届”们,凭着一辆旧车、一个书包、几片面包,夺回了失去的东西;当今的年轻人,车可以换新的,面包可以买好的,但书包是万万不能丢的。“科技意识”从某个意义上说就是“书包意识”、“追赶意识”。

第三、要盯住“转化”。科学技术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前,是一种巨大的以潜在形态存在的生产力;只有同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所谓“转化”就是应用。

有的人对新科技、新知识也粗知一二,录像机也好,“大哥大”也好,“玩”得自如,但还只停留在“享用”阶段。会享用总比一窍不通要好,但“享用”和“运用”还不是一回事。运用更多意味着开发,意味着出新成果,产生新效益。有的人对新技术,新知识也感兴趣,新词儿、新术语不少,但更多地是用于“侃”和装潢。求新、求发展,需要一定的“氛围”,但仅有“氛围”毕竟替代不了实干。

盯住新技术,学习新技术,最终还在于应用和推广新技术,做出“样品”还不够,拿出去当“展品”也不够,只有成了“产品”,才能和“生产力”直接挂上钩。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意识”还包括“转化意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的既定方针,能源、资源、资本是宝贵的,但人的智力、创造力则是更可贵的。最大的资源是智力、最大的财富是智慧,跨世纪人的科技意识正是建立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猜你喜欢
生产力书包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我的书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减负书包
我的书包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