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啊,共和国第一列

1992-08-24 06:03陆康勤
中国青年 1992年8期
关键词:张莹列车长次列车

陆康勤

在共和国的无数列车车队中,有全路的“红旗列车”“文明列车”,但由铁道部在全路用“共青团号”命名的列车车队,唯此一队,这就是265/6次车队。

最普通,也是最难做到的

“为人民服务不掺假”。265/6次车队组建30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正在于此。

饮水,是旅客旅行中最普通的需要。但严重的乘员超载,落后的供水手段,使这最普通的需求成为最棘手的难题,以至神圣的《铁路法》也写上了它。

《铁路法》不能成为一纸空文。265/6次车队为自己规定了“五水工作法”:开车之前上满水,开车之后敬杯水,运行途中勤供水,吃饭之后紧跟水,终到之前不断水。为此,每个列车员全程平均要向旅客供水280公斤,一年一个列车员(即便是纤弱女子)都要为旅客运送约27吨水。难以令人置信的事在265/6次列车上出现了。一位东北旅客从北京乘265次列车时,特意准备了一塑料桶茶水,却不料到终点站徐州,自备的水竟然一口没喝。临下车,他特意找到列车长,拍着水桶说:“出来几天了,坐了几趟车,第一次没喝自己带的水。”

“列车是旅客的家。”几乎每一列列车的广播都经意或不经意地重复这句话。但265/6次车队语出千金,为了这句话,每趟车都坚持提前9小时出务搞卫生,到终点站后再作2小时清扫,这是无报酬的奉献。每到一站,他们努力做到“五送”:对有困难的旅客送到候车室、送出站,必要时送到中转换乘列车上、送进医院、送到家。

为人民服务不掺假,就得实打实、硬碰硬。去年,《人民铁道报》的一位记者暗访265次,深夜2点多,他穿衣起来到各车查看,令他吃惊的是,各车厢列车员都正在风挡处擦墙板、搞卫生,他折服了。一次,山东省委一位领导同志不打招呼上了265次,他左瞧瞧、右看看,突然在一排座席前停住了,弯腰往座椅下瞅,这时列车员快步走到他跟前问:“老同志,有什么事情?”“噢,我的笔掉了。”“我来给您捡。”话未说完,列车员伏身要去找笔。这时,这位省委领导双手把列车员扶了起来,哈哈大笑,朗声道:“我哪里是在找什么笔,我是在找这种精神。”

他们用中国人的最高礼节表示敬意

265/6次车队播撒浓浓的爱,收获的是深深的敬意。

去年7月16日,266次列车上的旅客韩德福突然休克,大小便失禁,一股刺鼻的气味令周围旅客躲闪不及。这时列车长高志强和列车员吕德华等人赶来,他们把韩德福背到宿营车,为他换洗衣衫,为他寻医看病。到北京南站后,又迅速把病人送到天坛医院,并留下列车员吕德华为他护理。在医院里,韩德福时醒时迷,昏睡了3天。第4天凌晨,从昏迷中醒来的韩德福一眼看见趴在床沿上睡着的吕德华,这中年汉子搂着吕德华的双肩,嘤嘤地哭了。一个月后,康复的韩德福带着全家专程赶到徐州,为救命恩人点响了一串一千响的鞭炮,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一次,一位孕妇在婆婆的陪同下,从德州乘265次回滕县老家生孩子。车开动后,孕妇突然腹疼难忍,经广播寻医诊断,是横位早产,必须在前方济南站送医院接生,可是这对婆媳没带足够的钱。列车长胡大洋当即组织乘务组为她们凑钱,当胡大洋把凑到的240元钱交给孕妇婆婆时,她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半响说不出话来。突然,她“扑通”一声跪在了乘务员面前……

还有一次,一位患肺结核病的农村老人上了车。午饭时,老人想吃点面条,列车员张莹就到餐车为他做了一碗鸡蛋面。老人行动不便,张莹就让他半躺在长座席上,自己半蹲在席前一勺一勺地喂他。不料,老人吃到一半时一口痰涌了上来,憋不住“哇”地一声连痰带饭喷了张莹一脖子、一肩膀。时值盛夏,一服刺鼻的气味直冲张莹脑门,老人见状急得“啊、啊”直叫。张莹没说什么,回到乘务室洗净擦干,换了衣服又回到老人身边,端碗喂饭。她喂一口,老人吃一口;吃一口,老人哭一声;泪和着面条一起流入了老人嘴里、心里。吃完饭,老人一个劲地向张莹作揖,“我遇到菩萨了,我遇到菩萨了……”

当然,张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菩萨。她回到家,妈妈端给她的鸡蛋面,她连看都不敢看,还连着吐了两天。

不掺假,就要精益求精

有一位诗人说:世界很大,有时心与心的距离比星与星还相隔得远。可时下,那部演红了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插曲唱道:“……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不知道,你相信谁的。不过,上了265/6次列车,你会感动,为乘务员精益求精的服务。

去年冬天,一对新婚夫妇冒雪从徐州乘266次到北京旅行结婚。可为了一点小事,小两口闹气了。上车时新娘眼含泪花,新郎余气未消。这时,列车员杨颖察言观色来到他们面前,高声对旅客说:“各位旅客,今天的飞雪为我们送来了两位尊贵的新婚客人。瑞雪兆吉祥,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喜庆和吉祥,我们也衷心祝这对踏雪而来的新人万事如意、岁岁平安。”闻听此言,一对新人由惊而喜,忙不迭地向周围的旅客敬烟、递糖。一次欢快的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拥挤的车厢中旅客间也时有纠纷发生。一次,两小伙子因为抢座位争执起来,大有挥拳相向之势。这时列车员孔文燕往两人中间一站说:“请两位跟我过来一下。”到了车厢风挡处,小孔把手一伸:“请把车票给我看看。”一走一查,两位小伙子争执时的紧张情绪已松弛了一半。小孔看过车票又说:“我们车上有句话‘视车票为请柬,把旅客当亲人。二位持票上车,就是我的客人,没安排好客人,是我工作没做好,还请原谅。”两位小伙子一听不好意思了,忙说:“哪里,哪里,是我们自己不冷静。”

为了更好地为旅客服务,每个列车员都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软卧车厢列车员李振琳根据工作需要,自学了英、日、德、法四国的日常用语,在去年10月全路的表演会上,她当众用四国外语表演了包房探视会话,赢得了满堂喝彩。餐车服务员殷娣在一次接待哑巴旅客中醒悟到,必须学哑语。连着三月,她退勤后又去学哑语,人累得又黑又瘦,但哑语学会了。

齐飞全靠领头雁265/6次车队,全队196张青春的面孔,124枚闪亮的团徽。而带领这支队伍的是一支过得硬的班子。

列车是个流动的小社会,门窗洞开,八面来风,难免有污浊流入。这几年,以车谋私,也时有耳闻。但在265/6次车上,你会听到这样的故事:苏义军,在当列车长的3年中,拒绝了多少次旅客送的钱物,他自己也数不清了。一次,当苏义军根据情况为一位旅客办了卧铺后,旅客乘苏义军不注意,把50元钱塞进了小苏的口袋。退勤回家,小苏发现了这50元钱,立即把这钱交给了车队,还自己花钱在《工人日报》《徐州日报》刊登了招领启事。

四组车长付玉琴,干什么都要走在别人的前头。今年初,她的孩子患肺炎住院,她没能在儿子身边守护一个完整的白天。那天出务前,发着高烧、挂着吊针的孩子搂着妈妈的脖子,眼泪吧嗒地说:“妈妈,你别走,我好害怕呀。”望着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付玉琴实在不愿意离开,但一狠心还是走了。走出病房门,泪却禁不住流了出来。那趟车回来,付玉琴给孩子买了一个好大好大的玩具。

还有一组列车长李振宏、二组列车长朱敬之、三组列车长胡大洋,都是响当当的带头人,都是铁道部和路局的优秀青年列车长。

为人民服务,在一些人眼里仿佛已是一个很古老的神话,在265/6次车队却是一个永远有着崭新追求的道不尽的故事。曾有很多人问265/6次的列车员:“你们为什么这样做?”265/6次车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很简单,又似乎很深奥:“该做的。”是啊,该做的,却未必是每个车队、每个人每时都能做到的。如果你看到265/6次车队乘务员蹲在地板上擦拭上百条座椅腿,伏卧在座席下擦净暖气片,用小铲甚至手指清扫便池,登高擦拭行李架、车顶棚……你就一定会理解这些姑娘、小伙们的追求,你就会懂得终于挂在265/6次车身上的“红旗列车”“文明列车”“共青团号”这些牌匾、证书的价值。

猜你喜欢
张莹列车长次列车
高速磁浮列车长定子直线同步电机参数计算
张莹:传承匠心 追求极致
张莹美术作品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开往春天的扶贫慢火车
Washback Effect of CET —4 Test on Englis Listening Learn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Binary Logistic Model for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Woolen Products Consumption—Based on Questionnaires of 513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16 Provinces
笑不出声的笑剧
一元一次方程式考点精析
失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