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饱受煎熬又为啥?

1994-08-24 06:03邱四维
中国青年 1994年9期
关键词:升学率考试学校

邱四维

看见学生赴汤滔火,

看见家长视死如归,

再看看领导殷殷的期待,

我不把自己全部投入应考,行吗?

一党总支书记说:“上面要求升学率,我们怎么办?”

北京市安贞里中学是一所建校5年的初级中学,学校的党总书记蒋瑞琴对我说:

我感觉,应试制度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相悖的。咱们教书是为了育人,讲究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能力、水平、特长不同,千军万马都用一个标准,这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吧。上面要求升学率,我们可不千方百计一个劲儿地灌。学校从早上7:30到晚上5:30全都在教书教书,上课上课,背书背书,老师特别反感。可还得这样干,因为衡量学校的标准,是及格率多少,达标率多少,优秀率多少,一点不看你这个学校究竟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那我们也只有用各种方法,去追这些个“率”。

咱们是9年义务教育,上完9年,成绩基本能达到及格线就行了。如果要考重点高中,或者职业中专,那你就到报考的学校去考。比如说考外语学校,数学就没必要非得多少分以上,这对学生来说,教育就有针对性,也便于人才的培养。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要搞素质教育,可实际上我们做的还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当教师的真是不好干。分好了一好百好,分不好就是百好也没一好。老师当然不会只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可关键时候只有分数管用。我们有一学生,爱集体,爱劳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很多长处,可就因为差1分他就不是合格的毕业生,他就升不了学。

每年考完试,成绩座次就排下来了。市里排区里的,区里排学校的,学校就得往教师身上压,要求老师上百分率,老师只好跟学生较劲,可实在上不了的学生又怎么办?

一地理教师说:我这教

书的也快找不着北了。

现在学生厌学,有很多原因,但我觉得最根本的在于这考试制度。我们总是讲经济要上去,必须提高文化素质,可是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只讲统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这统一性只是分数上的统一。现在考试大纲是旧的,教材又是新的,教书的特别为难,你不顺从上面的不行呀。地理课要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儿。可我们敢这样做吗?地理是副科,现在只有初中和高一学,高考文科理科都不考,但地理课的教学并不能因此就可以随随便便呀。对老师来说希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老师付出了许多,学生就是不爱学。学生不喜欢满堂灌,我们老师就喜欢?我们要讲那么多课,压缩着讲还不能漏掉可能要考的东西。但考试考到现在,摆在面上的重点都考完了,那就开始考犄角旮旯,你不是知道世界上最高峰和最低洼地吗?那我考你第二高峰和第二洼地,你还得准确地说出它的高度。这么考,学生能不专拣那些生僻的地方看?这种完全靠死记硬背搜寻偏僻得来的好分数对学生究竟有什么好处?老师除了讲重中之重,还要强调重外之重,到头来自己都犯迷糊。每年我们都为这重点犯难。抱着这样的心态去教课,我们教得出什么来?再生动的东西还不都成了死八股?我不相信卷子上东南西北考100分,生活里找不着北的学生地理课就算及格,过关了。你说我们这是真正在学习知识呢,还是为了考试而教学呢?

一毕业班优秀教师叹:“受的煎熬真不知有多少!”

要说现在最跟上形势,最擅长从细微处见闪光点的是教师。我们当教师的可以从一小句话里找出一大堆考题来。当了10年的重点中学教师,锻炼得最结实的就是削尖脑袋在课本的字里行间钻来钻去。我最羡慕30年代那些名教授行云流水式的课堂教学。那不仅仅是在授业、解惑,而真正是在传道,传做人之道。教师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有人格魅力。10年前走出大学校园进入这所全国有名的重点中学时,我曾暗下决心:做一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现在看来工程师是当得差不多,但那不是灵魂的,至多只是个外科大夫的水平。从当教师的第二年,校长就把毕业班的重担放在了我的身上。那是多大的信任啊!当时在全校引起的震动还真是不小。要知道毕业班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毕业班的牌子砸了学校的牌子也就砸了。可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所渴望的行云流水是没有了,我所向往的教师形象恐怕也是达不到了。没有办法,毕竟你面对的是高考,是千军万马杀向一隅的生死搏斗。对你的学生来说,你是他们的保护神,是教给他们厮杀本领的教官。我是从农村考出来的学生,我最懂得高考意味着什么,我当然会全力以赴帮助我的学生面对战场。那一年里,可以说是呕心沥血,钻研考题,摸索出题者思路,补充大量教材里没有的可能会考的材料。从我应考的经验到学校里老教师的经验甚至我上大一时同学回忆高考时所讲的经验我全都整理并经验一回,然后条条款款地教给我的学生们。成绩自然是不错的,当然也是学生争气,我教的这科当年高考名列全市第三。荣誉来了,奖金来了,可那没完没了的应战,永远跟随的高考再也摆脱不掉了。每年学生考完,就是对我的考试,在高考成绩下来前一段时间里,我,甚至我妻子都可以说是过得战战兢兢的,直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下来后,心里这才放下,暑假这才能过得踏实,一家人一年中才有了喘气的可能。可也就二三十天,新学期又到了,又一轮考验来到了。工作10年,参加高考五六次,受的煎熬真不知有多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我是个要强的人,干什么都要做得最好,10年来的成绩使我不敢有半点松懈。原来我还有些个人爱好,写点诗、散文,集邮什么的,现在全放弃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啊!看见学生赴汤蹈火,看见家长视死如归,再看看领导殷殷的期待,我不把自己全部投入到考试,行吗?

一教务主任说:“一味指

责考试是不公平的。”

要说“应试教育”有弊病,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越来越不能全面地培养人才,现在看来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尤其《较量》那篇文章出来后,社会上关于高分低能,学生成了考试机器的舆论也越来越多,而且几乎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考试。平心而论,高考指挥棒的确让现在的学生学得越来越苦,做老师教得也越来越难,但一味地指责考试是不公平的。选拔人才总要有个标准,国家公务员还要考试,更何况是尚在成长的学生!没有考试,用什么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说句难听的话,现在整个社会都失去了标准,如果连考试这唯一还算公平的竞争都要一再被指责的话,我们还要不要标准?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考试制度不也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吗?每年的奥林匹克竞赛,我们不都拿了金牌吗?

考试对学生来说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尤其高考是个大检阅,对老师对学校同样是大检阅。高考成绩一下来,学校座次一排定,学校的经济水平就可以看出来了。升学率高的学校,家长就愿意把孩子送来,交钱多些也没关系;你升学率不怎么样,谁愿意白给你钱?学校建设,教师福利,哪样不需要钱?可国家每年拨的教育经费就那么多,虽说有校办企业,但现在国营企业都过得艰难,就不用说区区校办工厂了。升学率高的学校,学生家长有能耐的也多,只要孩子能念书,给校办工厂谋点便利还不是教师几句话的事?校办企业办得火的肯定是升学率高的。再比如,教师节我们总得给老师发点鸡蛋、大米、香油什么的,升学率高的学校很多人抢着送,你升学率不高,谁给你送钱送粮?

一位老校长说:“教育

要面向全体学生。”

位于城市边缘的清华附中在中学校里却有着极为中心的地位。走进校园,赫然而陈的是最近一次市高一数学竞赛学校获奖情况:一等奖8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即将离任的老校长杨津光侃侃而谈:

要说学校追求升学率,以考试分数论成败,这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为什么每年报清华附中的学生那么多?因为我们的升学率是98.7%,去年光考上清华大学的就77个,这些数据在中招会上一公布,大家就看出你这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如何。要是我们考上清华大学的才20几个,升学率不是98.7%而是80%,谁愿意考你的学校?两年前因种种原因,我们的升学率降到90%,不仅我们的教师恨不得有个地缝钻下去,就是周围的人都说这下清华附中可砸了。社会舆论就是这样,只要有高考,就避免不了用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但谁要说我们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我不承认,我们教师也不承认。为什么?因为我们给同学做了大量思想工作,我们努力从素质上培养学生,学生素质、能力高了,考试也就不难。但关键在于怎样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一个打坯子的过程,制造一个好的坯子比让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还重要。我们不能从一个人能否考上大学来评判他是不是人才。学校有个“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我们给这个班的指标就是“合格加特长”,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优秀,但学生体育是特长,那就该充分发挥作用,用体育的特长弥补学习方面的不足。事实上这样也出了不少人才。有个学生毕业时功课是比别的同学差一点,但他代表中国中学生参加泛太平洋地区中学生运动会拿了金牌,为国争了光,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多年来我们坚持的一个教育方针就是“你给学生面包,不如给学生猎枪”,从多方面培养他的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是给学生猎枪,有了猎枪,那高考这面包也不难取得了。当然,我们学校有许多有利的办学条件,甚至有人说因为我们的生源好,但我认为,学校教育者管理者的教育指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大环境、高考指挥棒现在没法改变,但学校作为人才的具体培养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就应该注意到因材施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多数人发挥出潜能,激发多数人的创造性来,而不只是面向少数尖子生。因为撑起我们这个社会的,更多的是普通人。

猜你喜欢
升学率考试学校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学校推介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