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由之

1994-12-30 06:51李克因
祝您健康 1994年8期
关键词:高中毕业老夫大学毕业

李克因

只是近些年我才发现,学生出身的公务人员,参加.工作时的年龄有个大体的层次可分。

比如说“三八”式的,一般而言,如今在75~80岁之间;“四九”式的也过了退休年龄,而以65~70岁居多数。对此。我有亲身体会。

我1949年从公,刚刚大学毕业。24岁。这个年龄偏大了些。按常规,6岁上小学,12岁入中学,大学毕业时应为22岁。抗日战争期间四处流亡,读书有过两次中断,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也不独我为然。我班同学与我同庚甚至稍大一些的颇有几位。当然也有二十一、二岁毕业的,说明他们没有耽搁,甚至跳过级。

以上算是个“引子”。我想说的是,有一天我突然发觉,在同辈同事中,有一批竟比我年轻得多,大体小上四、五岁。当时行政单位通常是只讲资历不讲学历的,自然想不起去问个究竟。过了很久才弄明白,这批同事大多是高中毕业。这个年龄上的差距,自然也就不解自通。

在那“小”一拨子里偏有一位更加小。我28岁那年,他才22岁。这也不奇怪,他18岁高中毕业.已当了四年干部,在当时也算“老”的了。

偏我不识相,自恃年高,戏称他一声“小何”,这个小小玩笑大大触恼了他,对我板了一个星期的面孔。从此,我长了个心眼,断不可在年龄上和朋友开玩笑,为此闹得不欢。大为不美。

他是个很聪明、很精干的人,且刻苦自励,工作很出色。不久“调干”考大学,他报了当时尚为“冷门”的外贸专业,学成后国内国外跑,担任了“司局”级领导职务。光阴荏苒,转眼间他也年届六十,准备交班离休。前年相聚,我提起旧事,他一笑说:“当年是少年气盛呵。”

对我来说,年龄上之有层次,毕竟也是个敏感的问题。居于那个层次的同事始终要比我小四、五岁,如今尽管都有了一把年纪,每看见他们我都会油然产生羡慕之情。毕竟“年龄是个宝”。

好在对此我还有“糊涂”的一面。我常常不知老之已至,难免有些童子之心。做些幼稚之事;头脑清醒时,也是偏不服老,不甘于老,并以此引为得意。我甚至觉得在这一点上比苏东坡高明。他在词作《密州出猎》中,开篇就道:“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时他才三十几岁,自称“老夫”,既带有自我调侃意味,也有身居太守高位的自诩,同时兼顾了引文的需要。说这首词抒发了他在忿懑中的报国情绪,当然也是对的。他大半辈子宦途坎坷,吃过大苦,如果不是保持着一股朝气,也活不到七十岁。

几年前我曾撰文吁请朋友不以“李老”或“李老师”称我,不然我将把“老”字抛回,施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并提出解决之方,即不妨喊我“小李”,如此我将感到不胜荣幸之至。因为这样实在是祝我来日方长,不致速朽。

这个并非玩笑的建议未在朋友间完全取得共识。有人认为我胡闹,有人甚至直斥我在“犯傻”、“发狂”。我感到很冤枉,辩解既难生效,就想在客观上取证,谋求支持,而终于也得到了。

去年一天晚上,我在荧光屏上看到一位记者采访吴阶平先生的全过程。吴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本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采访自然是从专业开始,渐及日常生活起居,海阔天空,话题很广。吴先生有问必答,妙语连珠。当记者问及别人如何称呼他,他又如何对待时,他做了圆满的回答,大意是,“当我初进人大常委班子时,我发现自己年龄最小;再次选入时,又发现自己最老。所以不论人家喊我老吴、小吴、吴大夫、吴主任、吴院长,我都乐于答应。”

如果我没有记错。他是生于1917年,比我大了许多,更不用提社会地位了。能发此论,说明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情趣盎然。

当然,说这仅是童心的表现,是极不够的。年长了,童心来自哪里?恐怕离不开对生活认真而热情的投入,看得深,参得透,进而能自由地采取一种率真的态度,这样,年龄便不致于成为拘禁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包袱,而使心与年俱老。

猜你喜欢
高中毕业老夫大学毕业
大学毕业第一课不能是“假就业”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高中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会二首
工农兵大学毕业的不好分配
大学毕业后娶了副县长的女儿
高中毕业那年我为美国SAT高考写了一本辅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