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航天之星

1997-09-11 03:36刘新平
中国青年 1997年11期
关键词:袁家军研制巴西

刘新平

坐在父亲肩上看卫星出现的场景印在他的脑海里;这便注定了他将与中国航天、与中国的卫星相伴终生……

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8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将发射人造卫星列入发展规划,由中国科学院承担此项被命名为“581”的攻坚任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担任581组组长。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火箭的运送下,准确无误地进入预定轨道,卫星昼夜不停地向全球播放《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

那一天,亿万中国人几乎在同一个时刻站在夜色里,仰望太空——

吉林通化,一个7岁的小男孩坐在父亲肩上,他仰起头,努力瞪大了双眼。“爸爸,我们的卫星怎么还不来呢?”“快了,快了。”父亲安慰着性急的儿子。

卫星出现在遥远的天际;隐隐地,传过来《东方红》的乐曲声。

坐在父亲肩上,随着周围的人群,小男孩使劲地拍着双手。对于他而言,这个不寻常的夜晚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竟最终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26年后,这个名叫袁家军的小男孩,已经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年轻的副院长和卫星结构系统的高级工程师,领导着我国最新型航天器的研制工作,为国内外所瞩目。

第一次见到袁家军,是在北京的艺术家与中国航天人的一场联谊会上。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后来,有人提议,航天人也得出一个节目。这时,袁家军走上台,很潇洒、很风度地用英语唱了支《狮子王》里的主题

曲。一曲终了,举座皆惊。王铁成说:“嗓子一流,感觉也不错。”蓝天野说:“当个歌星绝对没问题。”主持人赶紧向大家介绍:“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袁家军先生,也是研制卫星的高级工程师。目前,袁先生正在领导着我国最新型航天器的研制工作。袁先生已经很不年轻了:今年整34岁。”

主持人最后幽了一默。

台下掌声四起,群情为之振奋。

其实,袁家军的“歌唱”生涯从1980年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读书时就已开始了。在校内的许多次演出中,他抱着吉他、边弹边唱的形象,风靡一时。198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与RADIO BEIJING联合举办了一场英语联欢晚会,他在晚会上有过极精彩的表演,连许多专业演员都大声叫好。他那次唱的英文歌曲名叫《Blow in the wind》。

除了唱歌,袁家军的另一项专长是田径。1985年,黑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开赛。当时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生的袁家军,代表哈工大出战田径场,取得了110米栏的亚军和400米栏的第三名。离开哈工大多年以后,他还一直是哈工大110米栏的纪录保持者。这也一直是袁家军引以为荣的一大快事。

然而,这一切毕竟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因为坐在父亲肩上看卫星出现的场景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这一生都已离不开航天、离不开卫星的设计与制造了!

“上帝安排的。”

袁家军笑着说,很开心。

一个上午的报告无懈可击;他沉稳而自信的风度,他卓越的专业才能,让巴西的专家们感佩不已。以后,巴西空间院的院长只要来北京,必定要见他一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是中国卫星设计与研制的核心部门。有两句话可以说明总体部举足轻重的地位:卫星的灵魂在“总体”;没有“总体人”,就没有中国的卫星升空。

1987年,袁家军研究生毕业,到总体部结构实验室,从事卫星立项前的研究工作。

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一本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概论》被他翻得都已经起了边。星期天、节假日,他的时间大多用来跑科技情报所,查阅国外有关卫星和空间技术的最新资料。他那时住在农业大学的一间两人宿舍里,每天晚上他都得将台灯压得低低的,生怕影响了同宿舍的人。实验室里,一个机理,一道公式,他都要反复验证,苦苦求解。在别人眼里,那实在是一种单调又枯燥的生活,他却乐在其中,常常忘了今夕何年。

他甚至已经不再唱歌了。一把随他多年的吉他,挂在宿舍墙上,落满灰尘。刚到北京的时候,他曾经参加过电视台直播的一场英语晚会,在他的记忆里,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现在,他的心里只有卫星,只有航天,只有一张张设计图纸和一道道复杂的计算公式。

逾两年,受院里委派,袁家军赴德国宇航院力学研究所研修。说是研修,但德国人对他的信息封锁却是显而易见的。他平时想找一些航天方面的资料来看都极为困难。德国人只愿意提供机会让他做简单的实验。虽然如此,他还是尽一切可能,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绝不愿虚耗出国研修的时光。

研究所里的德国同行,慢慢才发觉这个英俊的中国青年身上,有着一种令他们惊讶的能量。哪怕是再简单的实验,他也能做得不同凡响。实验报告既严密又充满了奇思妙想。德国的同行们常常摇着头,难以相信那些堪称天才的构想、大胆的求证,竟是出自他的大脑。

总的来说,德国人属于一个崇尚智慧与天才的民族,当他们发现袁家军在许多地方都令他们望尘莫及时,他们立刻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他们为袁家军提供的物质条件是一般研修人员所无福消受的。当然,这一切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让袁家军永远留在德国,为他们的宇航院效力。

一年的研修很快结束了。袁家军拒绝了他轻易就可以拥有的优越的物质生活,回到北京。“留在德国,只是为别人打工,我心里是不会痛快的。”袁家军如此解释他的毅然回国。

回国后的袁家军赶上了一个好机会。当时,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刚刚上马。卫星总系统由双方联手,而结构系统则由巴西完成。但巴西在技术与经验上还不够成熟,无法完成结构系统的设计与研制。于是,巴西便将这个系统又反承包给中方。总体部结构实验室当仁不让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结构室有十多个人参与,已被任命为室主任助理的袁家军负责整个研制的协调、组织与管理。

工作的难度极大。按照合同规定,中方的研制,最后必须按国际通行的标准,拿到巴西的工厂去加工,原材料、零部件和生产工艺都必须符合国外的规范与标准。这样,袁家军他们的研究等于是凭空又多加了一道程序:他们必须首先收集齐国外的相关技术资料,翻译过来,详加领会,以使自己的研制能够完全符合巴西工厂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要求。那时,结构实验室还只有两台计算机,白天,袁家军将机器让给别的同事,自己则在晚上6点以后上机操作。

卫星的总体结构分为两个舱段,即服务舱和有效载荷舱,袁家军一个人就负责一个舱段——有效载荷舱的设计与研制。对于他来说,强度和难度都是超负荷的。他知道自己唯有全力投入,才有可能不辱使命。

实验室的灯光总是亮至凌晨。回到自己的小屋,袁家军常常等不及脱去鞋袜,就和衣倒在床上,呼呼睡去——这种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若非有强健的体魄支撑,他或许早就累得趴下了。

除了有效载荷舱段的研制,袁家军还得时时关注并协调其他同事的研究进展,这同样也是件劳心耗神的工作。

1991年夏天,卫星的结构大系统顺利完成。11月,袁家军与组里的几个同事带着图纸、软盘,飞赴巴西。在巴西空间研究院的大厅里,袁家军就地球资源卫星的结构系统研制,给巴西的航天专家和学者作了一个上午的报告。巴西的航天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并不高,但巴西与欧美等国多年来一直进行着技术合作,故巴西的专家一个个见多识广,很善于挑刺。但这一次,他们没有了用武之地。从袁家军的报告里,他们挑不出任何缺漏或问题。相反,站在讲台上的这个来自中国的28岁的小专家,这个沉稳、自信、才能卓越的英俊的青年人,完完全全地征服了巴西的专家们。他们中许多人都已经是白发苍苍了,在航天领域里穷经皓首的年头,甚至比袁家军的年龄还要大。

如今,巴西空间院的院长和其他一些专家,只要来北京,就要想着法子见一见“袁”,见一见这个让他们感佩不已的中国年轻的“航天之星”。

走在大街上,他不会被人认出,更不会成为追星族崇拜的偶像。然而,他确确实实是一颗璀璨的星,一颗相伴浩瀚宇宙、啸傲无垠长天的航天之星……

1992年,而立之年的袁家军被破格提拔为卫星结构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和结构实验室的副主任,开始主持实践四号卫星的研制工作。

实践四号是一颗小卫星,它是为了发展我国的小卫星,并适应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实验任务而上马研制的。虽是小卫星,但五脏俱全。星上的仪器设备近百台套,仅总装卫星的直属紧固件就达3700多个。按照设计要求,这颗卫星要运行在一条远地点36000公里、近地点200公里的大椭圆轨道上,因此卫星将长时间处于阴影区和无光照区,这无疑给测控、热控等各个分系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自然,作为负责人,袁家军肩上的担子就异乎寻常地重起来。因为,几乎所有的航天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一次型号卫星的研制中,最费时间也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协调。卫星研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组织、协调好各分系统之间的关系,便成了卫星研制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本世纪60年代,美国全力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近30万人参与。计划组织者将这30万人协调与管理得井然有序,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因而保证了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飞船的首次登月成功——这个道理袁家军懂。所以,除了偶尔跑到计算机前实际操作几把,他一门心思地扑在了协调与组织管理上。各个试验组出现的技术难题,一一汇总到他那里,由他组织各系统的专家、学者研讨攻关。平时,他得时刻关注、了解各组的研究进展,提出自己明确的指导性意见。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缺漏。“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呕心沥血的艰难,比我单纯搞设计和研制时要难上百倍。但这对我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锻炼提高的机会。我的个性是从不服输,干就要干得最好!”袁家军坦陈……

以后,实践四号顺利升空,正常运行了6个月(设计寿命),并以其探测空间环境各种数据、搭载多个实验项目的辉煌业绩,揭开了原“风云一号”卫星在运行中出现故障的谜底,为我国开展新一代应用卫星的研制和新型航天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1994年,袁家军任总体部副主任;1995年5月出任空间院院长助理。一年后,升任副院长,并作为常务副总指挥,主抓我国最新型空间飞行器的研究和设计……

袁家军曾经有过对歌唱的兴趣和运动的天赋;但这辈子他已注定了不可能成为一名歌星或体育明星,一夜之间就大红大紫,风光无限。走在大街上,他不会被人认出,更不会成为追星族崇拜的偶像。然而,他又确确实实是一颗璀璨的星,一颗相伴浩瀚宇宙、啸傲无垠长天的宇航之星。将来的某一天,这颗星的亮度,会让全世界都为之目眩。

那一天,将是他的节日!

猜你喜欢
袁家军研制巴西
袁家军率中共代表团访问亚洲三国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五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务委员会委员名单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郑栅洁、常务副省长冯飞接受人口普查现场登记
巴西战舞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