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文摘》:什么是西方文明?

1998-07-15 05:30
读书 1998年8期
关键词:近东史诗古希腊

孟 悦

什么是西方文明?至今大概仍有许多人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内在逻辑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欧洲工业革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或“东方”文明。最近伦敦出版了魏斯特(M.L.West)的新著,TheEastFaceofHelicon,《赫利孔的东方面孔》(1997),《泰晤士文摘》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对古典文献的研究栏目中,登出了艾米利·库尔特(AmélieKuhrt)的评论,可以说展示了对西方文明起源问题现有研究的新成果,深化了对什么是西方文明问题的反思。

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古叙利亚—巴勒斯坦、安那托里亚、西伊朗等地域,就已经建立了有相当发达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的国家。这一近东文明圈的西半部与邻接地区建立了紧密的交流融汇关系,不仅有商业、政治、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文学艺术上的互渗。由此构成了爱琴海(Aegean)文明城。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这里的农业中心区出现了有文字系统的国家政体。“古希腊罗马文明发源地”克里特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中心。魏斯特就是从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探讨近东文学文字对古希腊罗马史诗和文学的影响的。在后来的一千二百年中,美索不达米亚与近东文明的交流互渗一直存在,即使战争和王朝兴衰也未能阻断这种互相渗透。比如在八世纪早期,希腊世界采用了腓尼基语的字母体系,而克里特岛以东即近东一带的国家自四世纪到七世纪一直是希腊劳动力和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域。因此书评人库尔特指出,研究希腊罗马史必须研究构成希腊邻近的文明。

然而,为什么这样一种自然的历史研究课题会在八十年代才在欧美学界引起关注?库尔特指出,尽管东方乃至非洲的文化对古希腊有如此大的影响,欧美古代史和经典文献研究界却很少承认这一点。相反,近东文明研究与古希腊文明往往是截然分开的。库尔特指出,这种古希腊(西方)与近东的文明分野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十八世纪以来欧美特有的现象。根据库尔特对学科史的梳理,这种分野的形成与十八世纪开始形成的印欧语系研究有密切关系。印欧研究作为学科建立的目标乃是将古希腊的一切纳入一个假定的同一性的语言文化母体,即印欧语系。印欧语系研究假定相近的语言反映文化和社会关系。印欧语系与近东的所谓闪米特语系之间的不同被对立起来,扩大到社会文化的一切方面:精神、宗教、军事、经济、政治、文学、道德乃至体型。美索不达米亚和希腊社会被生硬分为两半,要么是印欧系,要么是闪米特型,互相绝对独立。一八二○至一八五○年近东出土的一大批文献就是在这种分野中处理的。学者们从这些文献中寻找“闪米特”语系的特征。实在没法划归同一语系的语言,就被划归“闪米特化”语种。近东古典文献研究的目的变得非常荒诞,不过是强化希腊世界与近东文明的分立。为什么这种分野出现于十八世纪后?著者和书评人对此都没有提及。两人也没有分析十八世纪以来近东世界与欧洲国家之间真实历史、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变化及其对文明起源研究、语言与共同体及民族文化研究的影响。不过这些虽然是值得联系起来讨论欧美学科变化的问题。库尔特接着指出,尽管早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就有人对这种分野提出质疑,但研究状况的转变直到八十年代才现端倪。一九八二年瓦尔特·伯克尔特(WalterBurk-ert)发表了《东方化的革命》(TheOrientalizingRevolution)一文,有力地指出东方文化对古希腊文学及宗教崇拜的影响。一九八七到一九九一年,马丁·伯纳尔(MartinBernal)在著名的《黑色的雅典》(BlackAthena)一书中指出,东方文化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程度唯有今日“殖民”一词才能充分表达。虽然伯纳尔所说的东方文化仅限于埃及和迦南,但使反思西方文化的东方根源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魏思特的新著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反思的学术内涵。它本是对希腊史诗传统源流的研究,但结果揭示出的历史内涵却远远超出史诗范围,涉及到从荷马到阿基里斯的希腊古典文学中所有东方成分的分析。作者首先讨论了自公元前两千年到古希腊时代所有现存的近东文学门类,包括史诗、赞美诗、祷词、宫廷诗、谏文、寓言、童话、民谣、谚语、哲理诗等。他勾勒了近东与古希腊之间文化和社会互相渗透的背景,刻划了早期西亚文学的概况,比较了近东与希腊思想观念、文学技巧,以及惯用语之间的相应之处。其次,作者还分析了具体的作品,包括赫西奥德诗、荷马史诗、英雄史诗、神话以及阿基里斯史诗。在这一过程中,东方文学成分被一一辨认出来,展示出希腊罗马文化如何深深受到近东文明的影响。这一切是通过实证式的比较来实现的,比较的内容小至装饰语、对偶、讲唱交替的方式,大至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与近东《吉尔戈米》史诗的并行故事线索、希腊和近东的洪水神话、《旧约》和《波斯人》中死者的角色,以及许多细部比较。最后,作者试图重新确定这些体裁,设计及母题由东至西流传的时间和范围。

魏斯特在研究上述历史问题后,得出了如下结论。首先,长期的希腊—近东往来是以劳动力的双向流动、通婚,以及双向的短期旅居为基础的。比较而言,贸易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是双方文化交融的首要条件。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当在塞浦路斯一带,高峰期当为公元前八至六世纪。至于文学和艺术何以能跨越语系的界限,成为印欧语系和“闪米特”语系的共同特征,作者也给出了历史的解答。他发现近东的许多文艺形式是以公开表演的形式流传的,并非如通常假定的那样,是识文断字阶级的消遣。公开表演的文艺活动的方式,而不是语言,在文化融合中起着决定作用。

书评人最后指出,有读者可能会对魏斯特的比较研究感到不满足。比如,对细节和文艺技巧的比较是否可以取代对古希腊文明独特性的研究?不过尽管如此,魏斯特仍然进一步拓展了把古希腊的“西方”文明作为古近东文明一部分来研究的新视野。在此或许可以补充一句,古典文化研究领域中在打破东/西文化分野后呈现的新视野是一种更大文化反思的一部分。事实上,更多的研究在证明,“西方”文明这一概念本身乃是现代的产物。在还原“西方”文明本来面貌外,也许还值得一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历史因素促生了西方/东方文明的观念性分野。

猜你喜欢
近东史诗古希腊
古希腊之旅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农业起源的考古学探索
从《中国史诗》里读懂中国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梵克雅宝再现艺术史诗
史诗
张近东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鼓励跨境电商O2O模式
榨橄榄器
张近东:棋逢N个强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