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为啥捂住口袋

1999-06-05 06:53庞建华
东西南北 1999年7期
关键词:过河花钱老百姓

庞建华

据悉目前,老百姓在银行存款已达5万亿元。有人说,钱多了还不好?社会进步了,经济生活改善了。但有钱不花,经济就像患了高血脂,流通渠道不畅,也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个人角度说,“过河钱”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心理负担越重。

“过河钱”不能不存。中国人深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最懂“未雨绸缪”之道。

从动乱年代的“深挖洞,广积粮”到现在家家户户攒钱忙。甭管钱挣得多少,“过河钱”不能不存点。小俩口们筹划孩子上学、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买房甚至买车。老俩口们惦记儿娶女嫁、医疗、衣食住行有个保障。

老百姓攒钱分几种类型:未雨绸缪型、不敢花钱的焦虑型、存钱之乐型。其中以未雨绸缪型为最适度,后两种则有待于调适。不论哪种类型占多数,中国老百姓存钱的热情仍有增无减,虽说银行利率6次下调,百姓还是口挪肚攒地把钱送银行,换个折子压箱底,那觉就睡得安稳、踏实。说来也挺有意思,现在是有钱的不如没钱的存钱积极;挣得多的年轻人没有挣得少的老人折子多。说到底,还是个忧患意识;说到底,就是传统的积攒“过河钱”。

一个没钱治“病”的故事

那年体质弱的三女儿突然得了病毒性肺炎。眼看着孩子烧得抽风,杨大妈六神无主,东凑西借好歹交上了住院费,因为买不起牛黄安宫丸,烧得女儿至今留下公鸭嗓。打那以后,杨大妈一分钱掰两半儿花,到现在按儿女的话说攒钱竟成了毛病。

现如今杨大妈妈的7个儿女个个能干出息,节日里生日中,常是这个给个铂金项链,那个给金耳环、金戒指,平时也是100元、200元地往娘亲手里塞,可就是从来没见过杨大妈随便花过一分钱,那些首饰也没见过她戴。全藏起来以防万一自己生病、老伴生病,儿孙们生病。一天,女儿替她拆洗炕被,一抖落,唏里哗拉,掉出若干个小纸包。打开一看,一个包里一件首饰。几个孩子看过后说,那存折该不是藏在旧棉袄、破袜子里卖破烂了吧!在场在儿女们都笑了起来,杨大妈望着笑起来没完的儿女,辛酸地说:“我不是穷怕了嘛!”

一个百姓悲剧

有一位善良的母亲为存“过河钱”,让儿子丢掉了性命。这件事可让左邻右舍无限同情,唏嘘不已。

自从丈夫去世后,她就受尽了没钱的苦,孤儿寡母的,街道上给他们很多照顾,娘俩在街头上摆摊烤羊肉串,看着一天天长起来的儿子和数目一天大似一天的存折,母亲觉得吃苦吃得值,这是给儿子娶媳妇的钱。

娘俩舍不得花钱,一分一分地攒钱往银行里送,什么都买最便宜的。

一天晚上收摊时,为了省钱,儿子到杂货店买了三两最便宜的散装白酒,就着肉串吃了起来……。回家不久头昏眼花肚子疼,送到医院,没抢救过来。悲痛欲绝的母亲拿出给儿子攒的结婚钱,为儿子办了丧事。

几天后,羊肉摊附近一家工地的更夫突然不明不白地死了。最后尸体解剖发现是喝了有毒的假酒,这酒是哪里来的?最后就查到了那位母子家,老更夫喝了那儿子剩下的假酒。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现状看,“过河钱”有时真就是“救急钱”,兜里没俩子儿,一旦有事,岂不抓瞎?

老年人对存“过河钱”心态平和,说是平时省省,到要紧时不惊慌。一部分年轻人则口出怨言:就挣的那死工资,顾完3口人的嘴再顾孩子的书包,有时还得象征性顾顾爹妈,几下一扯,那几个钱还不够花,存啥“过河钱”。

别把攒钱、花钱的比例颠倒了。

据说,日本百姓也不敢消费,为打破这一僵局,日本政府曾建议发行总额达4万亿日元的消费券,有条件地送给百姓限期消费,目的是把日本民众救出不敢消费的陷阱。

10年前,日本经济强盛,而美国却在苦苦挣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大原因是节约:节约成风的日本人有充足的钱用于投资,而敢花钱的美国人却几乎是双手空空。

今天,普通日本家庭把收入的13%存入银行,而普通美国家庭储蓄只占他们收入的4%。但是,日本现在陷入困境,而美国却在繁荣。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储蓄的合理使用,即钱要放出来,且要有效益。从利用率很低的桥梁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大楼,都说明日本人储蓄的浪费。相对应,美国人的借贷投资更为灵活和成功。许多美国人对所谓“过河钱”一窍不通。

目前我国提出消费贷款的概念,这对老百姓来说应该是全新的。政府将出台的消费信贷有: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等,各商业银行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

人活一世,各自体会也是决然不同。存钱是乐子,花钱亦是乐子,花钱是享受,花钱还要有勇气。如果中国老百姓知道将来他的家庭及工作生活都能有保障,一定会敞开自己的存钱口袋,少攒“过河钱”了。

(美地摘自《妇女之友》)

猜你喜欢
过河花钱老百姓
发愁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拆桥过河
老百姓的话
花前月下
过河
过河
防火迟到
老百姓的“骂”管用吗?
小蚂蚁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