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理解了婆婆

2000-06-06 13:45贾秀芹
大众健康 2000年12期
关键词:娘俩秋裤产假

贾秀芹

我17岁离开家来山海关上学,之后就在山海关工作、结婚,丈夫也是外地人。所以我们的孩子只能自己带。我因此而尝尽了自己又带孩子又工作的艰辛。

休完产假(那时的产假很短)以后,我就把一个多月的女儿锁在家里,然后去上班。每天锁门的那一刻,我都心如刀绞,在上班的路上,我常常会哭得一塌糊涂。有时孩子饿了或是尿了床,因旁边没人就不停地哭,等我回家喂奶时,看着孩子哭得通红的小脸,就边喂边落泪。那时每天上班都不能聚精会神地工作,总在惦记着家里的孩子。现在女儿已经20多岁了,想起那段日子,我还觉得后怕,如果孩子翻过身堵住嘴,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后来女儿七八个月会爬了,如果再把她一个人锁在家里会很危险,怎么办呢熤荒艽幼约何⒈〉墓ぷ手谐槌銮来请保姆。那时我真的特羡慕有老人给带孩子的同事,每当看到人家的孩子在姥姥或奶奶的怀里撒娇时,我总忍不住会多看几眼。我也曾试着把外地的婆婆接来看孩子,但她刚来几天就水土不服,吃不好睡不好,只得又回了自己的家。当时我有些想不开,为什么婆婆可以给别人的儿女带孩子,到我这儿就不行呢煹在后来的生活中,我渐渐理解了婆婆。

婆婆先后给儿女们带大了四五个孩子,到她最小的儿子结婚时,她已经70多岁了,一生的操劳弄得她体弱多病,但她还是坚持帮老儿子看孩子。那时公公已经去世,她和老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除了看孩子,还要给儿子、儿媳做饭,每天都忙忙碌碌。八十年代时,家里的生活不富裕,每年秋天婆婆都要到离家不远的庄稼地里捡人家秋收后剩下的玉米和红薯。大约是1984年的秋天,我回家探望婆婆,走到家门口,正好赶上婆婆后背背着一岁多的小侄女,手里拎着捡回的半袋玉米,满头大汗地迈着三寸金莲从地里赶回来,再进家看看床上正在睡觉的弟媳,怎么会是这样呢煹笔蔽叶季醯糜械愎意不去,但我看婆婆表情平静,她并没把这放在心上。

婆婆一直带着她最小的孙女。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全由婆婆一手承包,甚至孩子的鞋带断了,扣子掉了都由婆婆缝缝补补。婆婆自己也乐此不疲。但后来的一件事却令她伤心不已。

那是1985年的一天,婆婆从邻居家串门回来,不见了刚才还在家的小儿媳娘俩,就到厨房准备做饭,去阳台取葱时,却见那娘俩正蹲在阳台的角落里偷着吃刚买来的熏鸡,当时婆婆没说什么,但她心里堵得慌。婆婆虽没文化,但她却是个宽容大度的人,从不和儿子儿媳计较什么,可这次却令她心寒齿冷。直到一年后我回家探亲时婆婆和我说起这件事,还不停地在皱纹交错的脸上抹着眼泪。好在她的小孙女长大后非常知道惦记奶奶。看到奶奶的秋裤破了,她把父母给的早点钱一角一分地攒起来,买了一条新秋裤送给了奶奶。穿上孙女给买的秋裤,我想婆婆的心里一定是甜滋滋的。

屈指算来,婆婆一生共带大了十三个孩子煱括她自己的七个儿子,如今他们都已长大成人,大多数已成家立业,各自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一生劳累的婆婆却积劳成疾于1997年去世。婆婆从旧社会走过来,历经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她用一生的心血滋养着儿孙们。婆婆的一生真的不容易。

虽然婆婆没有给我带过孩子,但婆婆无怨无悔地带大了那么多孩子,辛苦了一生,这足以让我感动,并且最终理解了婆婆。

[结束语]关于“要不要为子女带孩子”的讨论到今天就告一段落了。在此,我们要感谢甘肃的郭红、江苏的陈光彦、郑州的索宏林、山东的陈建敏以及身在德国的魏女士的热情参与,并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个专题讨论的支持

通过大家畅所欲言,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要不要为子女带孩子并非原则问题。

作为老年人,带与不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住房条件、社会活动情况等来考虑,作为子女,应该明白:不管父母给不给带孩子,你们对孩子的感情和责任都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

下期讨论题目:老年人再婚难在哪里熁队各位朋友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文章要求1600字左右。来稿请直接寄给本栏目主持人王俊聪。

猜你喜欢
娘俩秋裤产假
做饭的总是对的
法国陪产假延长至25天
冬天伤了谁,秋裤成诗已是无所谓
女职工流产能享受产假吗?
累成狗
每日一学
秋天来了,秋裤还会远吗?
电视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