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A-135战略反导系统

2000-06-07 19:30建业兆然
航空知识 2000年1期
关键词:发射场大气层反导

建业 兆然

从А-35到А-135

俄罗斯的А-135西方代号为ABM-3,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战略反弹道导弹系统。其前身是前苏联最早研制的反导系统A-35。该系统的研制于1959年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作为一个国家重要核威慑力量的战略核弹道导弹已有突破性进展。在这一年,美国有3 种战略弹道导弹相继服役,其中“雷神”和“丘辟特”为中程导弹,射程2400~3200公里,“宇宙神”则是美国的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其射程达到了10000公里以上。这些导弹命中精度虽不高,只有2公里左右 ,但都带有百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在当时冷战条件下,这对前苏联构成了不小的威胁。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前苏联也拥有了SS-6洲际弹道导弹,其射程和弹头威力与“宇宙神”相当。与此同时,前苏联也加快了防御战略弹道导弹的研制步伐,其重点是保卫莫斯科免遭战略弹道导弹的袭击。1962年,确定了部署在莫斯科周围,能同时对几个来袭弹头进行拦截的А-35反导系统方案,西方称之为“橡皮套鞋”,代号ABM-1。由于研制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直到1977年才装备莫斯科防区。它成为前苏联第一代莫斯科防区反弹道导弹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供运转的反导系统。

А-35反导系统包括一部“窝棚”远程搜索雷达、一个计算机中心、多部作战雷达和多个发射阵地。这些武器装备以相隔百公里的距离分布在莫斯科周围。该系统是高层反导系统,主要用于远程高层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担负大气层外拦截任务,最大拦截距离和高度分别为350~640公里和320公里。导弹长约15米,弹径约2米,发射重量有33吨(参见题图)。导弹由运输发射筒倾斜发射。该系统有较大的拦截空域,采用很大TNT当量的核弹头,其杀伤威力很大。目标和导弹的精密跟踪起初采用3部精密距离跟踪雷达来测量目标与拦截导弹的距离,最终采用1部既能精密测距又能测角的作战雷达。为了弥补雷达测量精度的不足,导弹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1~2百万吨TNT当量。由于А-35拦截系统只采用大气层外的拦截,而不能实施大气层内外的两次拦截,加之该系统未采用相控阵雷达,难以识别带有诱饵和假弹头等复杂的目标群以及选择真目标,也就是说难以对付多目标的来袭。因此,该系统作战能力有限,只能对付6~8枚带单弹头战略弹道导弹的小规模袭击,

在А-35系统研制初期,由于国外洲际弹道导弹力量很小,它还能勉强应付。但到了70年代,洲际弹道导弹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并出现了带子母弹头、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A-35的反导能力就显得不够了。在当时,前苏联估计西方至少有60枚100万吨TNT当量的核导弹瞄准莫斯科,相当于A-35系统作战能力的10倍。加之1972年美苏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 使双方战略反导武器系统的技术性能和部署数量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此情况下,前苏联军方将А-35的退役时间提前10年,前苏联部长会议也于1975年6月正式决定研制新一代A-135反弹道导弹系统。

А-135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预警系统是拦截来袭导弹的第一道障碍,导弹预警系统应在洲际弹道导弹实际发射之后尽快发出预警信息, 以赢得宝贵的决策和战斗准备时间。作为第二代莫斯科防区反弹道导弹拦截系统,А-135对目标的预警既包括靠边境的远程相控阵预警雷达系统,也包括预警卫星。北方的比乔拉、摩尔曼斯克,南方的明盖恰乌尔、巴尔哈什,东方的伊尔库斯克、克拉斯诺雅尔斯克等地都设置了远程预警雷达。它们覆盖了原苏联整个边境。

最早研制的“达亚尔”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雷达,是一种大型相控阵雷达,研制于1968年。其探测距离3000~6000公里,可为国家指挥机构提供10~12分钟的预警时间。由于美国洲际弹道导弹飞到俄罗斯目标的时间约为40分钟, 潜射弹道导弹飞行时间还要少。因此,“ 达亚尔”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不能完全满足预警的需要。随着70年代初期新技术日渐增多,出现了新的预警设施,如早期预警卫星和超视距雷达。1971年,科学研究院着手研制“杜加”超视距雷达,第一座超视距雷达站在1975年投入使用。1972年完成了组合式导弹攻击预警系统方案研究。该系统将综合来自弹道导弹早期预警雷达、超视距雷达和早期预警卫星的数据,为反弹道导弹网和国家指挥机构提供信息。1973年,开始研制被西方称之为“眼睛”的早期预警卫星网,1978年开始部署最初的低轨道预警卫星,同步轨道预警卫星也于80年代后期投入使用。

А-135系统的作战管理雷达采用新一代大型相控阵雷达,它具有对目标的搜索、精密跟踪和把拦截弹引向目标的功能。该雷达4个天线阵面合成一个四面体截锥形,每个阵面将近152.4米长、36.6米高。据称,修建这座雷达共用了32000吨钢、50000吨混凝土和12000公里长的电缆。该雷达工作在厘米波段,覆盖范围为360度;其距离精度约为200米,方位角精度为002~004度;对于直径5厘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达600~1000公里,整个系统由一台“艾尔布鲁斯”-2计算机控制。

与第一代А-35相比,А-135系统的预警系统、多功能作战雷达更加完善,导弹拦截也由单层拦截改为两个梯队的双层拦截,第一层为外大气层的高层拦截,第二层为大气层内的低层拦截。每层拦截都配备了相应的拦截弹,一种是代号53Т6的大气层内拦截弹,另一种是代号51Т6的大气层外拦截弹,两种导弹分别类似于美国“卫兵”反导系统的“斯普林特”和“斯帕坦”拦截弹。其拦截过程参见下图。

51Т6西方代号SH-11,是一种大型三级导弹,长19.8米,直径2.57米,发射重量33吨,带一个1百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导弹装在标准的运输-发射筒内,像洲际弹道导弹一样从地下井中发射。导弹的一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用于导弹的快速加速;二级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级采用带有一个单推力室液体火箭主发动机和4 台可控微调火箭发动机。采取这种固/液配置既可使拦截弹在末段拦截时有很高的能量,又能很好地控制发动机推力,从而提高了拦截弹的机动能力。为了节省燃料,三级主火箭发动机可以在空中二次点火。在51Т6拦截弹的作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核爆炸,这种核爆炸既可能是来袭的再入核弹头爆炸,也可能是其他А-135系统拦截弹的核战斗部爆炸,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还特地对该拦截弹进行了防辐射加固。51Т6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有效射程超过350公里。引信为无线电指令引信。

53Т6大气层内拦截弹是以С-300В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使用的9М82拦截弹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西方称其为SH-8“瞪羚”。它是一种二级导弹,呈锥形气动布局,长10米,直径1米,发射重量12吨,射程80公里,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助推器,通过气动力控制进行机动。53Т6在大气层内的最大飞行速度达10马赫以上,可承受的横向过载和纵向过载是常规“萨姆”地空导弹的数倍,可达30g以上。 53Т6导弹也放置在运输-发射筒中,从地下井发射。导弹一经飞离发射井,立即通过气动控制转弯,在最短距离迎击再入的来袭目标。53Т6拦截弹的表面采用了高强度低重量的铝钛合金和特殊的防热层,以避免导弹被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时产生的高温所烧毁。该拦截弹的有效射程达80公里,其射程和最大作战高度分别是原设计指标的2.5倍和3倍。53Т6带有1万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

导弹试验发射从70年代后期开始,1982年6月18 日曾发射两枚样弹进行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再入弹头的试验。据估计,到1988年共生产了这种导弹500~3000枚。

А-135系统随着外来威胁的变化也在进行着调整。为对抗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增加反弹道导弹的能力,为尺寸较小的大气层内拦截弹53Τ6研制了地面发射装置,这样就可以在必要时迅速扩大其拦截弹的数量; 并开发了拦截弹的公路机动型和铁路机动型,提高了拦截弹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增强了拦截弹道导弹的能力。80年代初,美国在前西德部署了“潘兴”2型弹道导弹,前苏联认为这一举动威胁着本国的安全,于是对A-135系统进行了修改。其中一项改进是使大气层内拦截弹可对付射程较短、速度较慢但有机动能力的再入飞行器,以满足作战的需要。

建成的第二代莫斯科反导弹防区已完全处于战备状态,系统能自动发现目标,分辨其中的真假弹头,拦截和摧毁弹道导弹弹头。А-135系统与第一代莫斯科防区反导拦截系统相比有了很大改进,其主要特点是:完善了预警系统,增加了预警时间;大气层内外的高低双层拦截,提高了对目标的拦截概率;导弹改为地下井发射,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作战雷达选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使其具有多个制导通道和多目标跟踪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该系统还只能拦截少量的弹道导弹;系统未采用寻的制导,因此只有使用核战斗部提高杀伤力,用来弥补导弹制导精度较低的缺陷。但是,核战斗部的采用无疑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数十枚核战斗部如果同时在莫斯科周围爆炸,其热核效应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后果。

作战管理与部署

А-135系统由5К80Р指挥所进行联合指挥。该指挥所直接与苏联国土防空军总部联系,并接收来自包括低地球轨道和同步轨道导弹预警卫星及“杜加”超视距雷达和“达亚尔”弹道导弹早期预警雷达在内的多层预警系统网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提供预警并通过作战管理雷达站,对确定的来袭目标进行拦截。数据传输通信系统能将莫斯科防区分散的各个点联成一个整体。

51Т6和53Т6两种拦截弹从特别加固的发射井下发射。它们的尺寸不同,发射井的深度和内部结构也略有不同。两种拦截弹分别部署在8个发射场,4个发射场部署53Т6拦截弹,每个发射场有16口发射井;4个发射场部署51Т6拦截弹,每个发射场有8口发射井。

1980年,驻扎在图拉科沃和博尔琴基的两支反弹道导弹部队被撤消。这样,莫斯科防区的反弹道导弹发射装置从100个减到32个,部署在科林和努多尔的发射场。位于图拉科沃和博尔琴基的发射场开始建造加固的发射井。80年代初,前苏联又开始建造另外5个发射场。这些发射场修建了安放53Т6 大气层内拦截弹的新型发射井以及相关的新型作战雷达系统。作战管理雷达于1987年完工并于1988年投入使用。

前苏联的解体对А-135系统影响很大。已经完工的9部“达亚尔”弹道导弹早期预警雷达有4部在俄罗斯,其他5部坐落在新独立的共和国内,有的共和国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其境内的雷达,但像拉脱维亚这样的共和国则坚持说这些雷达对环境有害要拆掉它们。国防预算的大幅度削减也是该系统面临的困难。尽管如此,А-135仍在发挥盾牌的作用,来保卫俄罗斯的安全。■

猜你喜欢
发射场大气层反导
忙碌的航天发射场
文昌发射场暮色
未来反导陆海空〔上〕
未来反导陆海空〔中〕
未来反导陆海空(下)
反导大作战
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Четыре космодрома Китая
大气层里面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