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话沧桑

2000-06-13 22:56周爱明
中国西藏 2000年5期
关键词:昌都拉萨西藏

周爱明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喀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唐代为吐蕃王朝的一部分,元朝统一西藏后,在甘孜地区和昌都地区一带设立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则在这一带设置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末,蒙古和硕特首领固始汗灭白利土司后,“喀木”地区归入其治下。固始汗去世后,清朝在这里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领导。清朝还在昌都设立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民国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改称“朵麦”,设有朵麦基巧。1950年10月昌都解放,12月成立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由政务院直接领导。1959年4月20日,解委会撤消,昌都并入西藏。

昌都地区地处横断山区“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境内地势高亢,河流切割剧烈,山坡陡峭,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48%,地形条件复杂;高原气候严寒,地质构造作用强烈,岩体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山区各类地质灾害规模大、分布广,属公路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极大地影响了昌都地区交通运输的发展。

1950年以前,昌都地区没有一寸公路,各种物资全靠人背畜驮和栈道溜索运输,昌都解放后,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经营,目前已建成公路、航空和民用交通运输体系,其中90%左右的进出藏旅客和99%以上的进出物资都由公路运输承担。

骡马驿道 人背畜驮

旧时整个昌都地区的道路,多是自古以来人畜长期通行而自然形成的,路况极差。尤其是山区的羊肠小道和极为简陋的栈道、云梯,十分险峻,行走极其艰辛。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交通运输一直处于人背畜驮、骡马驿道的原始状态。

在西藏区内,前藏、后藏、昌都、阿里之间和各宗(县)间都有人畜道路。山区过河跨涧有溜索、溜筒桥,少数江河上还架设有石木结构分层向前延伸的悬臂桥和铁索吊桥。15世纪的噶举派僧人汤东杰布,编演藏戏,行乞游艺,募铁造桥,传说他曾建造58座铁索桥和60座木桥,据说昌都索曲铁索桥就是他修造的。过去昌都地区溜索桥、溜筒桥和伸臂桥最多,云南德钦溜筒桥就是通往昌都的要道。

驿道与驿站

古代昌都地区交通以驿道为主,隋唐时进一步发展,其中从长安经兴元、利州(今广元)、剑州(今剑阁)、成都、彭州的驿道可直达这里;唐蕃通婚后,从四川经昌都通吐蕃的驿路有“西山路”、“灵关路”与“和川路”3条。解放前作为察雅宗地方官员和行政区域称谓的“打桑”,就是由驿站或驿使演变而来,当时该宗设立12个驿站,驿站官员从当地头人中选调,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驿夫一站一站交替传递邮件或其它物资。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根据《汉藏史集》记载,从汉藏交界处起直到萨迦以下,共设置27个大驿站,仅朵甘思宣慰司(下辖今青海玉树、甘孜州北部、昌都地区北部、那曲地区北部等)下就设立9个大站。驿站是接待和迎送以金字使者为主的过往旅客的机构,也是萨迦的帝师、本钦以及蒙古和西藏的使者们来往的道路。各大站负责的区域中又设若干小站,各小站间的距离,大约为骑马者一天的行程。各站户以乌拉差形式确保驿站供应和应差。大站几千户,小站数百户。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下令藏区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和国师率川藏各族合力恢复驿站,并开辟雅州(今雅安)乌思藏驿站,使中原通往乌思藏的驿道保持在南北两条。无论是南道,还是北道,昌都是必经之地 。当时昌都重要驿站有朵甘、灵藏、笼答、上下邛部等。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对驿站规模、人户多寡、住宿情况、地理环境进行造册登记,还增辟了西宁-玉树-昌都到拉萨的入藏驿道。《清史稿》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驱逐准噶尔军入侵,清政府派兵进藏,修建和改善了康定至拉萨的的驿道。1910年,驻藏大臣联豫派藏汉官员查看拉萨至昌都道路情况,并报告清政府请将这段路修成“宽一丈五,能通牛车两辆为度”,但清廷无力实施。

驻藏官员入藏

驿道从一开始,作为使者、谕旨、上奏等的专用通道,基本上是一种官道,历元明清三朝,莫不如是。

1930年,一支小小的队伍行进在川藏官道上。领头的女子、国民政府文官处书记官刘曼卿,时年24岁。此行她受国民政府特派,入藏调查,宣讲中央对藏政策。

她于1929年7月15日,由南京启程,8月27日抵打箭炉,此后纯靠乌拉(差役)经折多、东俄洛、雅江、西俄洛、火竹卡、理化(理塘)、巴安(巴塘)、竹巴笼进入西藏境、经莽里、古树、江卡、黎树、石板沟、阿足塘、洛加宗、察雅、昂地、王卡、巴贡、包敦、到达昌都,43天行程1295公里,由昌都经恩达、洛隆宗、嘉黎(拉里)、太昭(江达)到拉萨,1240公里共走36日。总计2535公里,费时79天,可见行路之难。

茶叶之路

据史书上记载,唐朝时西藏人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到了宋代,茶马互市成为藏汉间的一件大事,明清两代茶叶更是内地运往西藏的主要产品之一。茶马古道有川滇两叉,一是四川雅安产的砖茶(茯茶),以康定为集散中心,马帮从此上路,经甘孜、昌都到拉萨,转运西藏各地;另一是云南版纳、思茅产的砣茶(碗状),以大理为集散中心,商队由此上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的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江达到拉萨,再转运江孜、日喀则、阿里等地。

清末民初后,茶商大增,商人除藏商外,还有汉族、纳西族等。川藏、滇藏路途中的几座县城(宗)都设有大小不等的商号,要道、村寨也有转运站,在藏区往返运货时,时而还得雇请牦牛驮运。运往西藏的货物主要是砖茶,运回川滇的大都是西藏的土特产品,如羊皮、藏垫、药材、氆氇以及从印度进口转运来的药品、布匹、百货等等。当时川藏、滇藏路上几十家茶商,几千匹骡马,你来我往,马铃叮当,热闹非凡,马帮相遇,互相招呼问好,很是亲热。

交通通道网

到1950年昌都解放前,作为藏东商贸中心的昌都,交通辐射到青海、四川、云南、拉萨等地,主要的交通通道上,印满了商人们重重叠叠的足迹,通过他们忙碌的身影,内地的茶叶、盐、布匹源源不断运进,而西藏的马、氆氇等得以供应中原各民族。

1. 昌都西行,经恩达、洛隆、硕板多、边坝、嘉黎等地,至拉萨;

2. 昌都西行,经恩达、类乌齐、丁青、索县,横穿三十九族地区至那曲;由丁青、尺牍折向西南经比如、嘉黎可至拉萨;

3. 昌都西行,经恩达、洛隆、硕板多折南,进入波密地区,经林芝、米林至拉萨;

4. 向北经恩达、类乌齐、青海囊谦至玉树;

5. 昌都南行,经吉塘、邦达、左贡、芒康、盐井,至云南德钦;至左贡折南可达察隅地区,由芒康折东可达四川巴塘;

6. 昌都南行,经牟拉山至察雅,经察雅可至芒康竹巴笼,再经巴塘至康定;

7. 昌都东行,经妥坝、德格至康定。

康藏公路开通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伊始,毛泽东主席就命令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4月13日,康藏公路在原西康省雅安市金鸡关破土动工,开始了川康公路雅安至马尼干戈段的修筑。9月下旬,公路粗通到马尼干戈。1951年3月,康藏公路修筑指挥部成立,组织600多人对沿线进行勘测、设计。“十七条协议”签订后,毛主席于5月25日发布《训令》,对筑路事宜作出部署:甘孜-昌都-太昭- 拉萨公路由18军负责修筑。根据训令,进藏部队把筑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至1952年12月20日,甘孜-昌都段修通。 1953年1月5日,毛主席批准康藏公路昌都至拉萨段走南线,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青藏公路同时通车到拉萨。

1955年11月,西康省撤消,康藏公路改称川藏公路。

1957年,康藏公路管理局撤消后留下的部分工程队和道班工人,修建邦达至左贡段。

1959年平息叛乱期间,人民解放军和当地群众修筑了左贡至芒康段。

1963年,国家立项修建川藏南线(即国道318线),东起东俄洛,经理塘、巴塘、竹巴笼、芒康至邦达,1964年8月完成。

滇藏、黑昌公路

滇藏公路南起云南下关,北至西藏芒康县,全长715公里,1950年8月开工,不到一年通车到丽江,为进军西藏起过重要作用。停工5年,1956年8月继续施工,1961年1月修至盐井,停建;1967年第三次开工,1973年10月修至芒康,全线贯通。

康藏公路通车后,自然灾害严重,不能维持正常交通,1956年西藏工委决定修筑黑河至昌都公路,1959年开始修筑,以军用急造公路标准于1960年10月20日初通,全长745公里,以后进行续建和养护。1988-1991年国家投资扩建丁青至索县段,保证了常年通车。

此后,昌都地区又陆续修筑了昌都至察雅、至洛隆、至边坝等公路和一批乡级公路。1994年改建昌都至妥坝公路,1996年改建昌都至邦达公路。

公路桥梁也得到改造,全地区已有永久性、半永久性桥梁319座。至此昌都地区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标志着千百年栈道、溜索和人背畜驮的历史结束。

“三横两纵”公路网

昌都解放50年来,国家对西藏公路交通大量投资,仅1995-1999年5年间,公路养护即投入经费共计5222.15万元,使昌都地区的交通状况有了根本改变。目前,全地区共有3条国道(川藏北线G317、川藏南线G318、滇藏公路G214)、一条省级公路(邦达-那曲比如S303)、两条县道、若干条乡道和一条专用公路,基本形成国道317、318线横跨东西、214线纵贯南北,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

公路通车里程(含季节性通车里程)5406公里,其中国家干线1658公里,省级干线507公里,县道121公里,乡道通车里程3006公里,专用公路114公里;等级公路1528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28.26%,等外公路3878公里,其余为沙石路。

地区所辖11县都已通公路,下辖142个乡镇中有113个已通公路,占79.6%,1639个行政村中通公路的只有295个,为总数的18%。

昌都运输公司

1954年5月29日,国营昌都运输公司成立,从此开始了西藏自治区的国营运输业。

当时拥有美式4吨货车40辆,总吨位160吨,主要承运从内地进入昌都的大茶、盐巴、粮油、百货、石油等物资,年货运总量2000-2500吨左右,主要是川藏北线干线运输。

50年代中和60年代初期,组建了汽车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和客车五队。属地区运输公司管理。1989年,昌都运输公司与地区交通局合并,对原5个车队进行改组,分别成立了5个运输公司(附属5个保修厂),隶属地区交通局管辖。目前,运输公司共有在册职工1163人,除货运外,承揽全地区的客运,开辟有昌都至各县、昌都往返成都的长途硬座、硬卧客车线(每周各两班)、昌都往返拉萨等路线。

经50年发展,昌都地区交通运输取得可喜成绩。1998年,昌都地区公路货运量26.62万吨,货物周转量56082.51万吨公里,分别占全社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的99.92%和99.97%,全地区公路客运量13.5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7536.74万人公里,分别占全社会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88.9%和85.3%。可见公路在区域运输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出租汽车

全地区共有104辆出租车,除工贸公司10辆为国营外,其余94辆均为个体经营。驾驶员藏汉族各半,车主则藏族略多,约占60%以上。由于运营成本低、投入少(只有车辆购置费和顶灯使用费),有的藏族家中工作人员比较多,贷款能力比较强(可以房屋为抵押),可以一次性买两台甚至三台车,而另外雇请司机营运。

为鼓励经营者长期经营,交通管理局只对出租车经营者收取顶灯使用费,并规定经营者购置顶灯使用期限越长,费用越低。第一年约在2.5万,此后逐年递减。 根据城市发展趋势,扩大运力,交通局准备再组建一个出租车公司,加上原来的2个,发展到3个。昌都客运公司和汽车三公司都准备成立出租车公司,各购置15辆普通桑塔纳以上的车型,而目前正在运营的奥拓、夏利等车型将被淘汰。

川藏公路整治

从1990年起,国家用10年时间,投资10亿元,分三阶段对川藏公路进行整治和改造:前3年以重点整治病害为主,保证全线通车;用4年将全线提高到3级路标准;后3年除少数路段外,均加铺黑色路面。 1996年5月25日,“黄金通道”——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总投资4亿元,已于2000年建成通车。二郎山隧道的竣工,对推动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藏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路养护

全地区设有3个专业养护机构,管养里程2357公里,仅占全地区公路总里程的43.6%。地区交通局下辖4个养护段,管养1221公里;昌都公路分局管养597公里;武警养护团管养国道318金沙江边竹巴笼到八宿县牛踏沟539公里。其余大部分公路都由地方政府组织群众投劳,进行必要的季节性维护。

养护战线现有职工80%以上都是藏族,基本上是初中文化程度。修路、养护工具由过去单一的钢钎、二锤、铁锹等发展到汽车、推土机、压路机、混凝土搅拌机、手扶拖拉机作业,特别是武警养护团管养的国道318线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养护,大大提高了筑养公路的能力,工程技术队伍日益壮大。

航空运输

1969年,中央军委批准修建昌都邦达机场,1971年5月10日,邦达机场工程开工,1978年8月竣工。

邦达机场海拔4300米,跑道长度5500米,是国内海拔最高、跑道最长的机场。机场竣工后,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没有启用。直到1990年,才重新修复,开辟昌都空中航线。1992年,国务院拨款2.7亿元,修复机场跑道和设施。1993年正式开始施工,1994年10月竣工,可起降大型波音飞机,实现通航,成为昌都通往内地的重要空中桥梁。

邦达机场正式通航后,相继开通昌都至成都(每周三班)、昌都至拉萨(每周一班)的航班,每周至少有6个班次往返。据统计,1998年,航空客运量为1.6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301.3万人公里。

发展规划

昌都地区受自然条件等限制,江河水流湍急,不适宜发展水运;而邦达机场由于海拔高,飞机受减载限制严重,亏损较大,未来增加航班难度大、运量有限,因此发展昌都地区的交通,重点还在公路。

根据“强化骨架公路,加快经济干线建设,增大路网密度,完善运输网络”的指导思想,昌都地区确定了2000-2020年公路发展战略目标为:建成以昌都镇为中心,以三条国道为重点的主骨架,以区内三条连省公路为主干线的“三纵三横”干线公路系统;通过重点改造,提高等级和新建断头路,形成具有整体性和连通性的干线公路网;提高干线的通行能力,力争区内国、省道干线成为四季通车的全天候公路;

加快地区县乡公路的发展,重点建设和改造县与县之间的联网线、经济线、旅游线,争取“十五”期内实现乡乡通公路,“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行政村通汽车。

2020年,昌都地区公路网规划总里程达11554公里,其中国、省道及重要经济干线、重要县道公路总里程4523公里;路面二级达261公里,三级3055公里,四级2964公里,西藏自治区县乡道路标准公路5274公里。

猜你喜欢
昌都拉萨西藏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拉萨土豪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
昌都三江流域的新风景
一个新型的昌都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