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文字的谐和自然

2000-06-14 05:48罗新璋
书屋 2000年10期
关键词: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汉字

罗新璋

阿拉伯数字经权威机构,明令介入我国文字系统,自此,异邦友人杂在方块汉字里便头角狰狞,看来醒目,更有点刺目,令不少有识之士为之侧目!这是因阅读汉字传统书写方式养成的审美习惯。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读的课本就是华洋杂处,目濡耳染,他们写的天晓得是什么中文。我国文字,从竖排改横排,繁体易简体,汉字数字变阿拉伯数字,几经折腾,大跃进后生的后生,要到古书里,要到港澳台,才能看到纯正的中国书写文字。他们到图书馆,想找中华版的《后汉书》会找不到,因不识“后汉书”三字,记得这好像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讲的一个并不可笑的笑话。文改会诸公在革易汉字系统方面,实绩巨大,不可不记功一笔,各颁文改骑士勋章一枚!

二千年前,《左传》写“三十三年,春”,《国语》“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战国策》“十五岁矣”,《论语》“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数字与文字,水乳交融,自然和谐。——近读“新概念作文大赛”选刊(载《新华文摘》九九年第九期),中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令人刮目相看,可惜锦绣文章里杂以“用了25分钟”,“10分钟后”,“我5月25日生”,“我19岁”,“96演唱会”,“那个上司40多岁”,等等,阿拉伯数字在文章字数中占不到千分之一,但一样的佛头着粪,而“著名作家叶兆言”的评点,起句便是“真不相信文章出自未满15周岁的少女之手”。通篇汉字,加上寥寥几个“阿拉伯”,何苦来呢?为文字现代化?为跟国际接轨?汉字置身世界文字之林,体系自具,独树一帜,何须挟洋自重,吸纳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何须交几个“阿拉伯”朋友,不中不洋!!

上面一段文字里,上下两大段引文,数字前写汉字而后“阿拉伯”,谁对谁错,孰是孰非?至少可指出三点:

一、方块汉字与汉字数字,相形相间,浑然一体,具有鲁迅先生说的“形美以感目”。而方块汉字里,夹以“用正体二分字身,即占半个汉字位置”的“阿拉伯”,则正半不匀,半生不熟。

二、中学生出于fantasy,用两个“阿拉伯”,稚嫩趋新,不无鲜灵之处,自会由语文教师矫正之。而今,价值标准倒了个个儿,误写成了正道,语文教师正待接受再教育,只能徒呼负负。

三、汉字发展的正常进程,近十年来发生突变,恶化,传统割裂,斯“文”扫地,而“阿拉伯”接续上传承。繁易简,还是汉字系统内的事;汉变阿,则是异质文字入主中原。十个阿拉伯数字的能量,实在不可低估,试举一则见诸九九年九月八日《文汇报》上的报导:

据新华社索非亚9月7日电保加利亚最长寿者——今年已度过120岁生日的哈萨诺娃,6日在其89岁的女儿家中逝世。据保通社报道,哈萨诺娃生于1879年4月14日,有子女5人,其中3人已先她而去。她有16个孙子、27个曾孙、4个玄孙和1个玄孙女。

全文九十七字(不计标点),其中“阿拉伯”竟占到二十一字,超过五分之一强。当然,这是一个特例。但几乎篇篇文章中,都会出现该异邦友人的身影。

阿拉伯数字,正挟持语委之势,不管是“未满15周岁的少女”,还是“著名作家”,甚至是新国学大师,风行草偃,统统刮倒。我很相信权力至上。有权,可以号令天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有权,再荒谬的事,也推行得下去,远如文化大革命,近如阿拉伯数字。一二个人搞出来的试行规定,本身并不严密,不是于今为烈了么?说不严密,举个小例,如一年十二个月的写法,我国古已有之,如今要改华〔十月〕为夷〔10月〕,而耶和华1七日创世,乃舶来品,却要纳洋〔Friday〕于汉〔星期五〕,结果短短一行字,“10月1日星期五”,竟中西合璧,蔚为大观矣!这方面,鄙人倒愿意更激进更彻底一点,索性统统一律,全盘阿拉伯化,至少减少点别扭。

《战国策》“十五岁矣”,与“新概念”“我19岁”——表达年纪相同,书写方法各异,即使是纯形式上,也总归参差牴牾,迟早会碰到谁统一谁的问题。想不到一二个人搞出来的东西,简直可改变中国文字的整体面貌,不仅从今天到永远,也包括从远古到现今。记得简体施行之初,文言古诗选本,仍用繁体,而今呢?连二十四史,传世藏书,不是也以一律简体相标榜,俨然一大特色欤!近阅《晚清国粹派》(郑师渠著,北师大九七年版)一书,发现旧文化保守主义者邓实、刘师培辈,在本世纪初,还是竖排繁体时代,已开风气之先,直书“欧洲古学复兴于15世纪”(邓实《古学复兴论》一九○五年十月文,郑著页一三三)“则20世纪为中国古学复兴时代,盖无难矣”(刘师培《拟设国粹学堂启》一九○七年一月文,郑著页一三七)!二十世纪末的大陆人,已享受到读《唐诗300首》、“24桥明月夜”的愉快,二十一世纪的小读者捧读“人生10年曰幼,学;20曰弱,冠”,“30而立,40而不惑”,盖无难矣!!

不才不敏,只学了点洋文,发现我国文字在泛阿拉伯数字化方面,比起西文实不多让,有抢国际领先这块金牌的必要吗?在下只希望,作为中国人,包括语委诸公,能爱护自家文字(亦爱我中华的一具体方面),保持语言在日常使用中的谐和自然,维护能迁善自新的汉字系统,谨勿攀附什么洋话语霸权,不惜对千百年来的演化横砍一刀,对不起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文化。罪过罪过。

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记

注:1.耶和华(Jehovah)虽贵为上帝(LordGod),到中国来,也知道要“和华”。反观我们文改诸公,直反其道而行之,岂非华和邪耶?一笑。

猜你喜欢
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汉字
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找影子
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