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香囊的故事

2000-06-14 05:12合肥:马起来
收藏 2000年12期
关键词:造反派双龙香囊

合肥:马起来

一件文物,一段历史,一个苦涩而又感人的故事。

1958年深秋的一天,安徽宣城县南乡一个生产大队在县城西郊窑场挖土时,有个社员无意中挖出一块稀罕东西,形状像桃子,擦去泥土,金光闪亮,觉得好玩,就随手装进兜里带回家。村民们见了,有的说可能是死人的东西,不能要 ;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块金子,拿到街上银行能换不少钱;还有人说,它可能是什么古董,应该交给公家。在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下,这位社员把它交给了生产队长,队长又很快地交给了乡长。乡长拿在手中掂量几下,觉得沉甸甸的,心想 :金子也好,古董也罢,这么精美的东西,恐怕不是寻常之物,应该送交国家文物部门。一天,乡长进城办事,把这块黄灿灿的东西带到身上,好不容易找到管文物的地方。因为负责人不在,他就把它交给了一个看门的年轻女同志,口头说明一下东西的来历就离开了。

后来这件东西经专家鉴定,是宋代纯金制作的薰香器,因正反两面镂刻着首尾相对的双龙纹,故名“双龙金香囊”(见封面图)。香囊高7.8厘米,宽6.5厘米,重30克,是用两片金片锤压而成,以子母口相扣 ;香囊两面镂刻双龙,其势昂首、张口、屈身,双尾向上翻卷,矫健而充满灵气 ;边缘镌刻着草叶纹和连珠纹,线条流畅,图案精美,富丽堂皇。香囊的上端有一小圆孔,可以穿系佩挂,整个造型玲珑奇巧,工艺高超,既是一件实用品,又是一件古代精美的工艺品,属国家一级文物。1993年,被选送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博物馆共同举办的《9 3中国文物精华展》。在上海为期半年多的展出中,被誉为“难得一见的海内珍宝。”

香囊在隋唐之前是用香料和丝织物缝缀而成的一种香包。到了唐代有了用金、银制成的香囊。宋代、金银器制作无论在造型上、纹饰上,比唐代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人特别追求金银制品的造型美,这件桃形双龙金香囊的出土,为研究宋代江南金银制作业的技艺与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来,金香囊的事说到这儿似乎该结束了,然而,10年后却发生了一场悲剧。1968年,“文革”事起,红卫兵造反,“斗私批修”,那位献宝的乡长被打成“走资派”。造反派当中有人还记得10年前那块亮铮铮的“黄金”,怀疑被那位乡长私吞了。在批斗他时,有人勒令他把那块金子交出来,乡长说 :“我早就送交到县里去了。”“交给谁了?把收条拿出来看看!”造反派吼叫着。乡长回答 :“当时并没有想到要收条,也没有想到问那个看门女同志的姓名。”“胡扯!”造反派随即一顿拳打脚踢,乡长被打翻在地,有口难辩,接着又被关进“牛棚”看管起来,罪名是“侵吞公物”,吃了不少苦头。

又是一个10年过去了。1978年深秋,安徽省博物馆隆重地举办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大型文物展览,选展出江淮各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上百件,金香囊自然也在展出中。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次展览结束的前一天,展厅里来了一位“普通”观众。他50岁开外,穿一套灰细布干部服,脚下是白袜黑布毛边底布鞋,鞋上沾有黄泥土,看样子像是乡村干部。只见他好像发现了什么,低着头,瞪大眼睛,对玻璃柜里金香囊,左看右瞅,鼻尖紧紧地抵贴在玻璃板上,久久地在端详一件金光闪亮的展品,并不时地把视线移向展品说明牌 :“桃形双龙金香囊,宋(公元960~1279年),1958年宣城县西郊窑场出土”。这位观众高兴得一拍大腿,激动得几乎是喊出来 :“不错,就是它!就是它!”原来,这里展出的这件金香囊文物就是这位观众——南乡乡长20年前送交国家的,没想到无意中20年后在合肥见到了。乡长眼中闪动着激动的泪花……

黄金有价,国宝无价。20世纪50年代将这件国宝交公的社员、队长、乡长、女看门人的无私精神更是无价。他们纯朴的思想,就像金香囊一样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责编潇然

猜你喜欢
造反派双龙香囊
金华远方·双龙宾馆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双龙集团有限公司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TREASURE TRAIL
“华龙”“玲龙”——中核集团“双龙出海”
“造反派”特朗普能走多远
1980:“造反派”头头考研记
1980:“造反派”头头考研记
侯宝林搞笑批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