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为何备受注目

2001-06-13 21:19文/蔡
全国新书目 2001年1期
关键词:吴先生哲学

文/蔡 友

《历史研究》 (插图修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成为第十一届全国书市上的一个亮点,绝非仅仅因为装帧精美。

张闻天曾深刻指出,“只有能分明地指出与我们现在未来的生活有关系的历史才是活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只是记载些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某事,或是罗列些帝王的年谱,王公大臣的身世的历史是死的历史,这种历史不但不能使我们发生一点兴趣,而且就是发生了兴趣也是无用的。”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不仅打破编年体例,而且突破了国别的陈规,以其宏阔的视觉(按人类若干文明为历史单位)和精辟的灼见,而成为世界公认的杰构。

为了使这一巨著便于广大读者翻阅,索麦维尔曾成功地编写了“节录本”,“把议论部分基本上保留,只是文学上略加简化,把说明部分略加压缩,而且把细节部分做较多的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9年和1964年出齐索麦维尔节录本的中译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历史研究》(插图修订本)。乃是由汤因比亲自主持修订的节录本。但本书的修订、删节,却依循不同的思路。经索麦维尔压缩的版本虽然成功地再现了初版1~10卷的整体结构,却删掉许多支撑论点的历史例证及大量生动细节,在新版中得以纠正;作为原补充卷的第12卷(即《反思》卷),现在也被头一次纳入本书的主要内容当中;增加了1961年后新发现的历史事件及对以往史实的新的理解。

本书很重要的一个改变,是第一次使用插图,赋予这部书以新的内容。大量稀见的图片不仅仅增加了文本的效果,重要的是能传达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

《科学与宗教引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是上海引进的又一本第一流学术著作。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但大多读者因缺乏科学或宗教方面的知识准备,以及缺乏哲学方面的必要训练,在翻阅此类著作时,仍有不知所云之感。

本书作者阿利斯特·E·麦克格拉斯始在牛津大学学习化学,主要是研究量子理论,后来又获得分子生物物理学方面的博士学位。此后在牛津和剑桥研究神学,主要是科学与神学在历史上的交互作用,尤其是16世纪到19世纪这一段。这本专门为假定在科学与宗教方面知识为零的读者写的书,极为清楚明晰,是同类读物中最易读易懂的入门书。

《吴冠中画韵美文》

(广东人民出版社)

近几年,出版界炒作“散文”现象滥得人心烦。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货色,一出再出。有的一个人的“散文”竟由数家出版社变着名出版十来样。难怪在降价书市上扯着嗓子喊:“某某两元啦!某某一块就卖!”闹得作者也没了尊严。

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吴冠中画韵美文》是个例外。首先,人家吴先生的文章确实写得好,值得出版。再就是这家出版社确实严肃认真。编者真是行家里手,有眼光,肯花心血。据说为了遍阅吴先生文章,图书馆借不到,又不惜花重金自购吴先生画册、文集。硬是冒着酷暑,从100多万字作品中,选了又选。还向有关人士请教。所以你翻一下这书目录,可以说篇篇精品。这样一个选本才真能代表吴先生。怪不得吴老一破惯例,千里迢迢亲临南京书市签名售书。

《吴冠中谈美》

(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众多吴冠中文章评论中,熊秉明的评论最为切中肯綮:

“冠中不只是个多产的画家,他还善于写散文,那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文字。画家特有的色彩感、造型感,使他的文章别具奇异的明澈与棱角。读者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世界,会感到处处有深远,有色彩,有诗篇与画意,会爱上画家的生涯,爱上他的有水、有桥、有船、有水鸭的乐园。

“他又是绘画理论家,教过多年绘画,对于理论反复思考过。他懂得西方绘画精神,又深入中国绘画的意境。对于近来绘画界争论的问题,像抽象画、油画民族化、裸体画,中国画的前途……他都写过文章,每能把握关键,以简明的语言,巧妙的比喻,恰当的实例,如快刀斩乱麻,把问题说清楚。”

确实说出了吴先生文章惹人真心喜爱的原因。

我只想补充一句:吴先生晚年的文章更臻化境。人们每在报刊上发现一篇,便争相传阅,剪贴、复印珍藏。

广东人民出版社有眼光,将吴先生近些年来散见各种报刊文章,精编为一册,装帧设计典雅蕴藉,实乃读书界一大盛事,可贺可敬。

《千秋一寸心——唐宋诗词鉴赏讲座》

(华艺出版社)

同俞陛云、顾随、浦江清、胡小石、马茂元、俞平伯、叶嘉莹……诸多名家一样,周汝昌对中国古典诗歌也是精于鉴赏。

此书编排次序,一改习惯的做法,不按作者时代先后、名位大小等“文学史模式”而“定格”的死板做法,而是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的安排,作者的良苦用心是,想从一般(初步研习古代诗词)读者的水平、兴趣以及诗词本身内容文采的浅深难易而多方面考虑的,目的是由“易入”的引导,走向较“难懂”的境界,既“引人入胜”,也“渐入佳境”。

周先生以他那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每首诗词全是“诗心”的体会与阐发,着重于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与时下文句表层“词典意义”的“串讲”大异。

对汉字的四声、平仄、格律、节奏、抑扬顿挫、音乐美以及汉字本身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采美、字句组联的特殊美,不惜多加强调。都直接关系到古典诗词的深入领会与欣赏。

与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一样,此书,也是置于案头朝夕翻阅之首选。

《饶宗颐学述》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有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我说,那是他不知道饶宗颐这株参天蔽日的大榕树。

饶老在历史学、比较文化史学、宗教史学、古文字学等多种学科,均有重大建树。同时对音乐、书法、绘画、古典诗词等造诣极高。被公认为“当今香港学术界之祭酒和国际汉学交流的重要人物”。

饶老此书,口述为本,旁及论说;历时为经,学述为纬。老人家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定会给一代代学人以无尽的激励与启迪。

据说全国每年出书量逾10万。但像此书这样充满大智慧“含金量”的到底有多少呢?

《庄子浅注》(修订本)

(中华书局)

在众多《庄子》注本中,曹础基的这个注本是最通俗的。正像他自己表白的,“是为了给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读者提供一种较为通俗、浅白的解说,适应广大读者读《庄》的需求”。

每篇篇首设有“说明”,概括该篇中心,指出其中的主要问题;每段之后有段意说明,必要处还加以点评。除了对生字难词注明音义外,有些句子还根据上下文意略加串解。

本书1962年初版,一直是比较受欢迎的注本。作者此次修订,吸收了初版以来《庄子》研究的新成果,融进自己对庄子的新认识。

《思者的求索》

(贵州人民出版社)

好多大学生抱怨“哲学最没意思”。我特别有同感。中学时教哲学的老师硬让我们找钢笔尖和钢笔帽的“矛盾”,让我们由衷地“恨”起哲学来。而现在,我对抱怨的大学生朋友们说,去翻翻古希腊的残篇断句吧,“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去读读我们的《庄子》吧,“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去讽诵古典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去聆听现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狄拉克、玻尔、惠勒……“时间也是相对的”“物质还在创生”……注意一下《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苍蝇在澳大利亚变成了蜜峰”……被倒的哲学胃口还是可以恢复的。

贵州人民出版社的这本《思者的求索》颇有新意,它正视现实,是对哲学认真及反思的肺腑之言。作者徐圻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以来,哲学一直扮演着最高知识的缔造者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最后诠释者的角色;哲学的各种结论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哲学作为一种思想活动本身的价值;提问、怀疑和批判早已让位于聆听、信奉和传颂。总之,哲学失去了“爱智”的本质,而恢复了“智者”的面目。当人们在课堂上接受各种哲学“公式”的灌输时,当人们在考卷上对各种哲学命题进行“单项选择”时,哲学与科学在形式上已经看不出什么区别了。哲学的公式除了使人们感到枯燥乏味外,还有什么“用处”吗?过多地向人们承诺提供有关知识和人生问题的答案,这正是造成今日哲学贫困的最重要原因。

《宗教与艺术》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应该说,这是一本很有见解,很有深度的书。它把宗教与艺术间微妙的关系说透了。

只要肯于思索,还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其它方面的启发。

比如书中很大篇幅讲教堂的建筑,批评美国新建的教堂“结构特点不积极”,因而“情调效果”极差。例如有的教堂内部装饰冷冰冰;而且过多的繁杂细节淹没了整体效果的主线使人焦虑烦躁。这样的整体效果是非常失败的。作者深刻指出,宗教建筑的情调首先必须是和谐的、温暖的。人们投身宗教、投身教堂,是为了逃避在世俗世界中的挫折、失败、不公正,并在此寻求治愈、净化、宽恕,从悲苦烦恼中解脱,享受永恒之善的场所。教堂应该用自己的建筑告诉人们:这是个能理解你、抚平你创伤的地方。这就要求建筑师首先有“情调意识”,充分理解宗教精神,懂得用明暗、色彩、质地、比例、图案、面积等营造出宗教所需的建筑情调。

看看我们的建筑吧,北京西客站,进站出站找得人晕头转向,怎么谈得上方便旅客的“情调”呢?广州华南植物园棕林石桥畔建起小商店,真是大煞风景。再看看一些人家的装修,就那么盲目地花钱堆,结果营造出狭小、堵塞的情调……我真希望大家抽空翻翻这本书。

猜你喜欢
吴先生哲学
小吴先生列传
微笑受害者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