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孩子背后的“新”妈妈

2001-08-07 15:42李浩明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1年14期
关键词:李妍妈妈孩子

李浩明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出现了一群完全不同的孩子,他们未经历贫穷与风雨但却稔熟于麦当劳广告和“泰坦尼克”音乐;他们手里掌握着65亿压岁钱,而且每月开支达35亿;他们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却有着不同的成长轨迹、不同的梦想和选择……

正是这群孩子,将决定这个国家在新的世纪里的发展和命运。

面对这群孩子,我们的妈妈们也许会承担着相同而又不同的培育重任。新的人文环境、新的知识结构、新的价值取向,催生着全新的孩子,同时也反作用于他们的母亲。于是,全国妇联和联合利华公司奥妙品牌提出了“新妈妈”的概念。通过正在全国七省市举办的“奥妙新妈妈”评选活动,发掘一批在新背景下的“新妈妈”。这些新妈妈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奥妙的观点是:她应该是激励尝试的,同时又是通融开明的,她是宽严有度的,同时又是多智多才的。“奥妙新妈妈”所诠释的,是一个个“发现成长奥妙”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精髓,乃是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尝试,没有成长”。

事实上,在这个活动倡导全新的家庭教育观念之前,已经有一批妈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并且有了收获。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几个成功孩子的妈妈的家教故事。或许,她们会给所有的母亲带来启发。

孙雯妈妈:

“通融开明,让女儿自己选择”

孙雯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对于她的母亲,一位激励女儿大胆进入曾是男人“领地”、女人“禁区”——足球的妈妈,人们知道的可能并不多了。

汪秋英是上海的一个小学教师,今年58岁,拥有30多年教龄的她现在已退休在家。然而她最杰出的“作品”现在已经走出国门,扬名世界了。那就是汪秋英最得意的小女儿、世界足球小姐孙雯。

说起孙雯小时候,汪秋英的脸上便会浮现出幸福的笑容:“孙雯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从来坐不住,天生爱运动。”孙雯的幼年是在福州度过的,没有上过托儿所,也没有进过幼儿园,到了入学年龄,就在妈妈任教的小学读书。尽管孙雯的好动对学习多少有点影响,但孙妈妈从来也不去束缚她,而是时常给予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孙雯在运动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尽显才华。

每天放学,孙妈妈总是从体育保管室借皮球、长短绳、毽子等各式各样的器材,鼓励孙雯什么都尝试一下。到后来,打排球、打乒乓,孙雯什么运动都会两下,而且有模有样。孙妈妈说:“我教了那么多孩子,知道孩子不能过于溺爱,但也不能抹杀她的天性和才华。孙雯是一个有头脑、有创造性的孩子,如果那时不让她玩,或者把她框定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她今天肯定不会那么出色了。”

但是,孙妈妈还知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绝不能丢了文化学习,否则再有才华的人,都可能会无法施展。于是,妈妈从小就培养她巧妙学习的方法。“读书要读得轻松,但却非常有效。这就要靠上课的40分钟。”刚入学,好动的孙雯一上课就惦记着往外跑,上了一半课,孙雯会突然向老师要求出去“方便”,然后就一去不回,到别处玩耍去了。妈妈心中甚为着急,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回家,她洗菜、做饭的时候,就是孙雯复述老师上课内容的时候。为了向妈妈交帐,孙雯只得乖乖地听讲。由于记忆力强,思路敏捷,孙雯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课堂上的知识消化掉,通常她回家没有功课,可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

孙妈妈自认是一个严厉,但却不独断的母亲。对于孩子们的选择,汪秋英总是抱着充分尊重的心理,但同时却要她们牢记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处世原则。小学考初中时,孙雯同时收到了市重点大同中学和市少体校的两张录取通知书,尽管父母都希望女儿读书,但还是让女儿自己选择。孙妈妈给孙雯提了两点要求:一、足球是非常辛苦的行业,而且成才率低,如果选择了,必须不后悔,并坚持到底;二、读书成绩必须在少体校保持前三名,保证训练和学习两不误。

此后,孙雯全家就走上了一条以孙雯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孙雯读少体校时,每周六回家,全家人知道她训练辛苦,轮流到车站去接孙雯回家,妈妈还总是做一大堆菜,“虽然她吃不多,可每次看到我做的菜她总是很开心,看到她开心我们也就欣慰了。现在想想当时似乎很苦,可那个时候,我们不知怎么一点也不觉得苦。”

十几年过去了,孙妈妈已经成了一个彻底的女足球迷,只要有转播,每场必看。而孙雯也终于以漂亮的答卷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全家人的爱。

今年2月10日,孙雯悄悄地回到了上海,这次回来,她要让妈妈看看她渐已康复的腿。孙雯跟母亲说悄悄话:“我说我的腿没事,你们就是不相信,现在看到了,总该相信了吧!”

汪秋英的两个女儿中,大女儿爱静,文弱些;小女儿爱动,好胜好强,汪秋英随她们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发展的道路。在学校,作为数学老师的她,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抽象的数字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形象。汪秋英说:“我喜欢男孩子的性格,虽然调皮一些,但冲劲大。”难怪孙雯曾在报上撰文道:“我的母亲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性格中的果断、爽直和坚强毅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

“哈佛”女孩的妈妈:

“激励尝试,造就‘天才不是梦”

刘亦婷是名扬巴蜀的“哈佛女孩”。在四川许多人眼中,她是那种典型的“好”孩子。她得过奥赛的二等奖,是个文理皆通的优秀学生,1997年获得了当年中美中学生交流计划中成都的唯一一个名额赴美考察,1999年同时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录取,并获全额奖学金,目前是哈佛大学的优等生。她还出演过电视剧《桃花曲》和《苍天在上》。这个漂亮的哈佛女孩成了众多为人父母者心中的教育孩子的榜样。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为这个神话付出了多少努力。

还在怀孕期间,刘卫华就开始仔细研读《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意识到一般所谓的“天才”其实是可以通过教育“创造”的,她暗暗发誓,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她就一定要把她培养成不平凡的人。

几乎从0岁开始,刘卫华就对小亦婷开始了各种激励式的教育:“小亦婷刚刚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训练她的注意力。我的道具是一个一捏就会叫的红色塑料吹气公鸡。我先用公鸡的叫声在婷儿的前后左右吸引她的注意力,然后把公鸡放在她伸出手差一点就够得着的地方,吸引她去抓。当她老是抓不到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就用手推着她的脚鼓励她:‘使劲儿!使劲儿……婷儿使劲儿蹬几下脚,公鸡就到手了。我就用欢呼和亲吻来庆祝她的胜利,让她体验‘奋斗——成功的喜悦。就这样,既培养了她的毅力,又练习了爬行。婷儿4、5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爬了。”

虽然刘卫华一直把培养小亦婷成为“天才”作为目标,但她却奉行这样一条原则:充分肯定孩子作出的努力,比表扬她取得的成绩要重要得多。“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能到达的终点也有很大差距,但只要孩子能满怀信心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属于她的那一份成功和满足。”

成绩优异的刘亦婷之所以能够在各种挑战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是得益于一项特殊的家庭“政策”:考试可以得零分,只总结不受罚,但平时必须认真肯干,哪怕一个标点符号都不应该马虎。这条政策巧妙地抓住了孩子学习的关键问题:只要平时努力肯干,考试哪里有得不到好成绩的。又因为允许考试得零分,孩子没有了后顾之忧,每次都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拼搏,而不必惧怕失败挨罚的后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实力,既赢得起,也输得起。不至于像某些尖子生,仅仅因为不能在最高学府里继续拔尖,就走上逃课、退学甚至自杀的毁灭之路。刘卫华说,这项政策针对的不是考试,它是用来强化不怕挫折的进取精神。

在转学之前,刘亦婷从来没有参加过特殊的奥赛训练。转学后,刘卫华开始鼓励刘亦婷向老师提出参加奥校学习的请求。被破格录取后没过多久,刘亦婷便遇上了当年的“华罗庚小学数学金杯赛”。刚刚开始学习不久的小亦婷再次受到了妈妈的鼓励,勇敢地报名参加了比赛,并最终获得了四年级一等奖。

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哈佛女孩,她的家庭却并不是完美的。在她刚满两岁的时候,妈妈刘卫华和爸爸离婚了。然而刘卫华坚信,自己有能力保障女儿的幸福。一个人带孩子生活条件虽然要下降,但只要教育计划照常进行,小亦婷仍然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素质优秀、有能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人。刘亦婷的成功,证明了妈妈刘卫华的一切努力和牺牲都是值得的。

清华保送生的妈妈:

“宽严有度,家庭的力量是强大的”

17岁的北京少女李妍去年3月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并参加了保送生必须通过的“综合能力测试”。出了考场,李妍产生了一个想法:综合能力测试是新事物,自己的考试经历对许多人都很有用,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呢?于是,她从6月份开始了写作,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本15万字的书《3+综合开始——和学弟学妹谈谈新高考》。一个17岁的少女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项创造性的举措,作为她的母亲,一定有些独到的、新奇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吧?于是笔者登门采访了李妍的母亲、在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工作的王燕美。

李妍的家十分简单,是那种最普通不过的工薪家庭。她的妈妈王燕美高高瘦瘦,戴了一副眼镜,样子十分有亲和力,非常健谈,特别是谈到她的女儿李妍时。“对女儿的教育方式,要说是事先设计好了,一个轨道,一个蓝图,十几年来中规中矩走下来,倒也没有。”王燕美开宗明义地告诉记者,孩子要从小抓起,但也说不上是什么一定之规,有什么特殊的道道,但这么多年一点点积累下来,尽在潜移默化之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孩子灌输知识,灌输学习方法,教授她做人的道理,这大概就是王燕美的教育方法了吧。她记得孩子小时候家里有一张老式带横梁四柱的床,李妍总是站在床上穿衣服,等她长到八九岁的时候,妈妈就告诉她,她不能再站在床上穿衣服了。一是为了安全,再就是建立一个概念: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力的大小。她对孩子讲:“你想想平时你躺在床上的时候,背接触床,接触面积大,床就不觉着怎么,但你现在两脚踩着床,压力就集中在两个脚底板的面积上,这床就颤颤巍巍的了”。她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与科学有关的,应当在不经意之中告诉孩子,所以李妍上了初中之后,接受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就显得轻松许多。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怎样做人。王燕美和李妍的爸爸一直教育李妍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说话,能力长成了,收获都是自己的。他们始终不给她任何优越感,而是时不时地给她泼点冷水:“有什么,李妍,不过如此。”进入大学后的这学期,李妍线形代数考了经管学院第一,同学们嚷着让李妍请客,妈妈就在此刻提醒孩子要调整好心态,所以这孩子养成了平和的个性,特别高兴的时候不会得意忘形,特别悲伤的时候也不会一蹶不振。上高二以后班里开了哲学课,王燕美就提醒李妍一定要把哲学学好,她告诉李妍,哲学就是方法论,把哲学学好了,看待事物、解决问题会比别人轻松得多。

平等地和孩子探讨问题,这是王燕美教育李妍的又一心得。看得出王燕美是个通融开明的妈妈。她说:“交流或者说聊天是我们家庭的一大特点。开始,我们并不知道聊天到底有多大作用,只是觉得孩子很孤单。她从小爱讲话,有一种交流的需求,大人每天陪她聊聊天总还是能做到的。我们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讲各自的观点、看法,不拘形式。久而久之,几乎每日必聊。我们从启发式到指导式,从引导式到现在的讨论式,慢慢地,聊天这一简单的沟通方式竟成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也就是在这不经意的谈笑中成长起来,对人、对事,她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价值观、人生观随之萌生,而且在不断地修正着。”别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可能会和家长产生隔阂,但李妍妈妈没有这种感觉。王燕美家是个大家庭,家里头规矩特多,特烦琐,年轻人接受起来有些困难,王燕美就对她说:“那你就批判地接受呗!”一家三口平时就是朋友,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出来。

在那本书的后记中,李妍真诚地表示:写这样一本15万字的东西她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写3000多字,她能够放弃休息坚持写完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父母表示感谢,她希望让这本书成为父母教育她的成果之一。这也许是对培养她成长的母亲最好的回报吧。

猜你喜欢
李妍妈妈孩子
论一颗蛀牙的长成
M id-infrared supercontinuum generation and itsapp lication on all-opticalquantization with different inputpulses*
What’s the Future of Paper Books(节选)
不会看钟的妈妈
The Broken of the American Dream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