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之心的萌发

2001-09-17 20:18石淑华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1年15期
关键词:小丫小红小宝

石淑华

小红、小宝和小丫3个还没有上学的小朋友在外面一起玩耍,一会儿小丫开始骑小宝刚刚骑来的自行车。小宝看见后将自行车夺了过来,小丫大声哭了起来。这时小红对小宝说:“你现在不是没骑吗?借给小丫骑吧!”小红边说边扶起摔倒的小丫,为小丫拍去身上的土,然后对小丫说:“要骑别人的车,应该和别人打个招呼才对。”虽然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3个孩子当中小丫看上去软弱了点,小宝是一个不会体谅和关心别人的孩子,而小红是一个富有利他精神、有主见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利他精神呢?从小的方面来说利他就是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和影响去关心人、爱护人,即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出发,提倡和呼唤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利他行为是相互理解、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学前儿童也有同情心

利他之心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出生后通过各种各样的经历和训练培养起来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行为举止时时受到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利他之心也不例外。孩子和大人一样也希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关心、积极的评价和尊重。学龄前儿童对周围人痛苦的体验已有最初的同情性,这就是“利他”的雏形,如小朋友摔倒了,哭了,他们会扶他起来安慰一番。孩子还可以通过内心的体验与人交往,如可以表现出高兴、害臊、抱怨和难过等,但是童年期孩子的利他情感体验不深,心境变化也比较快,容易出现激情状态,如两个小朋友无论玩得多么好,可能为了一点点小矛盾就会向老师告状,甚至相持不下,但是他们不记仇,一会儿又和好如初。另外,当孩子之间产生冲突时,家长和老师应启发引导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想一想,小朋友的错误是否是无心之过?如小朋友撞到你,是不是因为他跑得太快,没有看到你?通过分析,让孩子慢慢养成能觉察别人的心情,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与角度,感受别人的欢乐、痛苦、烦恼和失望的良好品质。

让孩子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爱人之心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四二一”大家庭成员的百般呵护,孩子得到的关爱实在太多,而引导他们去付出关心和爱的机会和措施又太少,所以不少孩子并不懂得“利他”。

其实,从幼儿时期起就应该在平时点滴的小事情中培养孩子的爱他人之心。我大女儿两岁时,有一次给她拿饼干吃,在给她时我掰了一小半,给她一大半,她不肯拿,她一定要全给,不给她就坐地上哭,我没有理她将饼干拿回来全部吃了。等她不哭了我就把她抱过来告诉她,有东西不能自己独吃独占,应该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这样的情况经历两三次,以后,凡是她吃东西都要先让爸爸妈妈吃,我们也意思意思吃上一两口。上学后她常常拿家里的东西帮助小伙伴,为此她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她研究生毕业当了大学老师,也当母亲了,她常说:“我的父母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做人的道理和准则,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要这样教育我的儿子。”年轻父母应该在孩子刚刚懂事时,以“行”和“理”兼顾的形式引导孩子养成“大家分享才快乐”的习惯。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关心别人并为孩子创造机会,如让孩子在家中做如扫地、抹桌子、捡小菜、端茶水、整理自己的床铺等力所能及的事;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在家中有人病了,教孩子说一些体贴的话;家庭成员之间多使用爱的语言,如“您辛苦了”,“别急,我来帮您”之类,给孩子创造爱的氛围。当孩子用语言或行动去体验爱别人之心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表扬,使孩子在“赏识教育”中成长。

父母是利他行为的榜样

培养孩子的利他精神需要父母的熏陶和榜样的示范。年轻父母要以自己关怀长辈和他人的行为去感染子女,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可以将孩子的爱心引导到更高的境界,如给孩子讲贫穷地区儿童的故事,尝试用零花钱给灾区人民捐款等等。(摄影/庄毅)

猜你喜欢
小丫小红小宝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捉迷藏
好大一棵苹果树
年龄的猜想
最后一名
豌豆漫画
鱼腿
小红低唱我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