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商:熟悉的与陌生的

2001-09-28 19:43
世界知识 2001年18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华商华人

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9月17日~19日在中国南京召开,这是历届世界华商大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世界华商大会首次在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内地举行。本期特推出这篇文章,以示祝贺。

——编者

海外华人与华商

关于海外华人的称谓,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海外华人是指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华族人口,所以有“海外华人逾3000万”这句口头禅。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的人说海外华人,往往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所有具有中华民族血统的海外同胞(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约有5700万,这是广义的说法。港澳台地区之外的海外华人90%以上己经加入其所在国国籍,他们因此成为有别于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的“华人”,所以对海外华人一般又联称“华侨华人”。在国外出生的华侨华人的子女为华裔,但往往又用“华裔”统称所有的华族人群。

中国移民国外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大规模迁移发生在19世纪中叶以后。近20年来,中国人移居国外的主要移出地为中国大陆和港、台等地区,也有东南亚国家的华裔向外再移民。港台移民的动因是以寻求更好的发展为主:香港移民多为专业和投资移民,台湾移民主要为留学和投资移民。大陆新移民则多为留学未归、家庭团聚,还有专业移民、投资移民、劳工移民等。

世界华商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那一部分华族群体,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华族人经营特征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泛泛地说,世界华商也泛指包括华族经济界和非经济界的各种机构、团体和人士。世界华商在历史、文化等诸方面的共同性,使得他们具有特殊的方便条件,进行他们在世界范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我们说到“海外”华商,一般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华商,或仅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华商企业及其经营者和企业家。

海外华人经济活动的发迹点是小规模的商贩活动。人们通常把早期海外华人的经济活动称为依靠“三把刀”,即理发刀、裁剪刀和菜刀。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东南亚一些华人家族企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商贸集团、农业产业集团、工业制造业集团、房地产业集团,以及金融、保险、证券及财务服务集团。随着东南亚国家普遍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各国华商企业的经营也进一步多元化,不少华人企业集团开始发展部分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投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到了90年代,华人企业的跨国经营迅速发展。

50年代华商就开始在国外开办高技术公司,王安电脑公司曾在美国高科技行业风光一时,资产高过50亿美元。80年代以后,一些具有高知识背景的华人或实力雄厚的东南亚国家华商的第二代,开始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泰国等地开办高科技产业,香港和台湾的某些华裔企业也在向高科技领域扩展。

海外华商网络的族群特征及国际化

当代世界华商的经贸网络,主要是以东南亚地区的华商网络为基础而发展、扩大起来的;而东南亚地区华商网络的形成,更集中地体现华商网络的基本特点,它是依托于华族移民的族群关系,随着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包容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之中,而扩散到全球。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华商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华商经贸网络的企业形态多种多样:母公司之下设立分公司、转投资企业等;在企业外部发展联营,建立合资企业、联营公司、联系公司、联号公司、控股公司、跨国公司等。华商传统的合伙制向股份制发展。特别是70年代以后,华人财团的崛起,在传统伙伴制的基础上互相渗股,组成具有实力的集团,进行多角跨国经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海外华商经贸网络国际化的发展,也带有浓烈的宗亲关系的色彩。50年代~6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人族群出现向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向新加坡等邻国及世界五大洲扩散的再移民高潮。从许多家族企业的内部构成看,往往是父在甲国,子在乙国;兄在丙国,弟又在丁国,依其国籍属性像是个小小的联合国。分居各国的家族成员往往既是统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又分别属于世界各地的跨国经营。70年代以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资本大举向中国投资。这个向世界范围扩展的过程,对当地华商来说,既能有效地避开所在国国内政策对它发展的限制,或地区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外部网络的办法来分散风险;又能适时、有效地占领世界市场。世界性的华商网络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和多元选择,比单纯依靠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淘汰转移要优越得多,它能直接参与新兴产业上游产品的销售并很快引进技术,进行高效投资生产。华人企业通过网络寻求的是市场优先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华人企业在规模、资金、技术甚至服务都无法与美日企业抗衡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企业高效运转的原因。华商经贸网络在全世界的拓展,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华商经贸网络建立及其在全世界的扩展,主要不是通过某种制度结构来实现的,而是以族群联系和人际关系为基础,进而通过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的。华商网络具有网状开放性和共通性的特点。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把华商企业之间的关系比作当今电脑的互联网网络,认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特征上二者都十分相似。互联网电脑网络中没有统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网成员都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独立和自由,网络的价值来自于信息市场的扩大;在华人圈,企业网络也可以无限扩大,没有权力中心。奈斯比特说:“那是很隐形的、复杂微妙的网络。华人家族企业其实就是宗族和同乡之网,许许多多小网交织成一大面铺盖全球的网络。”

华商网络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发展起来的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作为华商网络形态之一的华商社团,日益呈现国际化、经济化的发展趋势。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报纸,历来被称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海外华人分布范围的扩大以及华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世界性的华人社团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社团目前已多达70多个,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后建立的。

海外华商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所在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巧妙结合

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华商成功的因素很多。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东南亚地区及世界范围华商的发展激起巨大的活力,除了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发展变化之外,还得益于其特有的华商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外华商文化的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世代流传。海外华商的亲缘、地缘、业缘网络,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要素。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对许多华商的经营活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华商经济活动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一面。华商企业的家族管理形式有待于进一步改善。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迫使人们深刻反思受华商文化影响的华人经济活动的缺限。例如,依人情和过分依赖人际关系的信贷扩张,势必是很不稳当的,必须改革。

海外华商文化不可能只包括华人从中国大陆带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而应该也必然要包括华人在居住地所吸收、所兼容并包的其他文化。华侨华人久居异国他乡,政治、经济、文化、习俗,都已融入当地社会。华族文化以外的他族文化包融于衣食住行、教育、工作、社交以至习俗、语言和娱乐活动等方面,这些外族文化对华商经济活动都产生重要影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都会被久居那里的华侨华人所学习,所汲取,并构成世界华商文化的组成部分。

如今,世界华商文化的相当大的部分,已经包含当代西方的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了。在华族人口占80%的新加坡,那里的市场经济秩序、商业活动程序,基本上是按西方国家的方式进行。东南亚很多华人企业,是典型的华人家族企业,企业集团主要公司的领导人多由家族成员出任,或拥有相当大的股份。与此同时,他们重视现代化管理方法,采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办法,聘请了一批学有专长、精明能干的人员主管企业。这种中国亲缘文化与西方现代化企业管理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确保了华人家族企业的长久繁荣,而且有利于这些企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第二代、第三代人接受过良好的现代化教育,许多人在西方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的训练,精通西方国家的语言,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拥有当代科学技术,这些人正在继承他们父辈的事业。加之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青年学子不断地涌向美欧求学深造,正在形成庞大的海外华人族群的科技精英层。这个科技精英层正在与传统的和新兴的华商资本结合,不但可使华人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居于优势竞争地位,也会使华商文化在继承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结合当代世界文化精华,如壮木逢春,茂盛盎然。

海外华商对祖国大陆建设的特殊贡献

1985年日元升值,工资和成本日益高昂,使得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制造业难以为继,纷纷设法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地方。中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无疑对它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中国内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仍存在较大差异,许多事情一时不易达成官方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港台等地中小资本便利用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民间的网络设法将资金、设备和技术引进内地。东南亚华商也不甘落后,纷纷以香港为据点,利用华人商贸网络打入了中国内地市场。一位海外华人企业家引用一句歇后语形容这一时期中国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情况:鸭子过河——暗中使劲。

1994年,中国大陆接受外资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列居世界第二。在外商投资额中港澳台资金占非常大的比重,其中当然也包括东南亚地区的华商通过港台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据计算,1979年~1996年间,港澳台投资占协议金额的68.4%,占实际投资额的68.8%。至2000年12月底,中国大陆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0.32万户,其中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13.64万户,占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67.1%。

给祖国大陆亲人汇款和对祖国、家乡公益事业的赞助,是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海外华商帮助祖国大陆建设的传统形式。广东是第一大侨乡,改革开放20年间,海外乡亲捐款赠物总值150亿人民币,兴办公益事业2.6万多宗,建桥修路,投入教育、卫生事业。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侨乡,大量的侨汇还转化为生产性资金,转化为企业的启动资金,许多技术设备无偿转让。侨乡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侨乡的面貌焕然一新,欣欣向荣。

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有如此众多的海外华人的合作和支持。这是中国经济呈现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海外人士比较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和吸收外资情况,感到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有力的海外华人的积极参与,而俄罗斯则缺乏这样一批“海外俄人”。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港澳台同胞和国外华侨华人提供了最可直接借鉴的经验。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莱斯特·瑟罗也说,海外华人对中国大陆改革的最大贡献不仅是外资,而且是教会了他们的民族同胞运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对邓小平说:“新加坡的华人是来自广东和福建的文盲和无恒产的农民的后裔。学者、官员和有文化的人都留在了中国。因此,新加坡已经做到的任何事情,中国不可能做不到,而且应做得更好。”

华商携手新世纪

中华民族的亲和性和优良传统,造成天下华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民族文化认同大于政治观念差异。这使海外华人在族群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以保持华人商贸网络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不论潮州帮、福建帮、浙江帮、上海帮,不管亲大陆派、亲台派,不限老华人移民、新华人移民,不拘科技移民、商务移民,大家都是华人,都能在商贸活动中保持密切的联系,彼此沟通商情,合作经营,共谋发展。虽然政治干戈伤情,市场竞争激烈,但由于族亲联结、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商业利益,华商们总是频频相聚,亲亲携手。

加强华商联系,促进全球发展,这也是历届世界华商大会的直接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李光耀说,召开世界华商大会,“通过这类会议,人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有益的联系”。又说:“如果新加坡企业家不参与这个时代的最大变化,不参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队伍,那将是一项错误的决定。如果我们不利用华族网络扩大和掌握这个机会,那将是很愚蠢的。”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宗旨是,“华商携手新世纪,和平发展共繁荣”。世界华商联系的加强,有利于华人经济事业,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华商华人
夏日曼谷,一场跨越时空的华商之约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何为“华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古润金的华商中国梦
《华商启示录》后创业时代 看华商如何弄潮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匈牙利华商误入“鞋”途的故事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