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民族建筑迷人的魅力

2001-11-22 09:21吴良镛
中国民族 2001年8期
关键词:营造民族建筑

吴良镛

·我国古代各族人民在建筑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能工巧匠,他们的营造实践经验与建筑成就为中国和全人类增添了物质和精神财富,保存至今的民族特色建筑仍对我们现代建筑创作富有启迪,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也有研究价值。现存民族建筑实物和营造著作等文献史料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营造活动和营造思想。充满智慧的民族建筑艺术形式,朴素而深广的建筑哲理,臻于完备的营造制度,种类多样的建筑装饰,独特的木作、瓦作、土作等营造技艺,分布广泛的各种建筑类型,以及古建筑遗址、遗迹等,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和古老文化的遗产,至今仍放射着光彩。

·1986年以来,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王绍周教授和其他志同道合者一起,联合全国有关单位和个人开展了民族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建设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下,各地对所在区域的民族传统建筑进行了收集、测绘及整理研究,历经数载,编写成《中国民族建筑》一书。

中国古代建筑蔚为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交融,使之更加呈现多元之势。加之各民族分处异地,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全貌颇为困难。因此,民族建筑是颇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我自己来讲,对民族建筑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在大学时,对民族建筑基本上没有认识,毕业以后,我在云南西部及贵州生活了一年多,并跑了很多地方,感觉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尤其是傣族、瑶族文化的存在,不过,只是一些感性认识。后来到国外读书,参观美国人类学博物馆,考察印第安等民族的文化,当时的兴趣还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和美的创造上。直到回国后,1951年北京举行规模浩大的中国少数民族展览,展览的组织者——民族学家、清华大学吴泽霖教授亲自对我热情讲解,可以说这是我在中国民族文化上聆听的第一堂大课,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有机会跑更多的一些地区,如青海、新疆等,对民族的认识也逐步加深了,至今仍在学习之中。

50年代初,基于爱国主义的热忱,梁思成先生在“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影响下,提出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在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独立,众多的民族体现了古代建筑文化的多样化,回族的清真寺、蒙古族的蒙古包、苗族的吊脚楼、藏族的藤索桥、侗族的风雨楼……,无不显现出迷人的民族魅力。

7O年代以后,我不时地思考民族建筑这个问题。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基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了符合自身特性和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念去生产生活,使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并因其不断改造和利用生存环境,又使文化烙上鲜明的区域印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吕氏春秋·为欲》说:“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说明不同地理环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地区与民族间存在着差异。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既是各民族文化精华的荟萃过程,又是各文化区域相互影响、冲突和融合的过程,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的区域性至为明确,即以自然地理分,如江南水乡,西北黄土高原,南疆干热地带,闽南、华南湿热地带,以及川、云、贵山区等都有不同的民居文化和地理、气候技术因素,这些地区建筑蕴有生活的内容,有泥土的芳香,是建筑创作的源泉, 有待于我们建筑工作者去采集、吸取、浇灌。中国还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川藏的藏族建筑、内蒙古的蒙古族建筑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都各有其特征,与其所在的区域难舍难分。可以说,“在建筑上所表现的‘民族性,根源于‘地区性”,而我们对这些“民族建筑”的研究,也应当与民族地区结合起来,与地区的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

“民族建筑”与“民族地区”结合研究的必要性还在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民族与建筑也在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以及人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它们必定要影响到民族建筑的发展,而上述因素与地区的开发更是直接相关。若能能动地把握上述有关的各个因素,就有可能在变化着的历史现象中驾驭民族建筑的发展,即善于识别它的基本的创作规律、聚落文化的特色,以及建筑与自然相结合的一种原始的、朴实的美等,保持其中优良的传统,并在新的时期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营造民族建筑
美丽可持续
MINORITY REPORT
传承 民族 文化
洗水soft fabric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民族万花筒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