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必有为

2004-01-11 01:25陈初越
南风窗 2004年7期
关键词:海权郑和大海

陈初越

眼下,国内不少组织、协会正忙着提前为明年一场盛典做准备——2005年,是明朝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

确实,怎样隆重纪念郑和都不为过——正是在公元15世纪,人类活动舞台从大陆转向海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郑和从1405年起7次出海,规模之大,航程之远,皆横空出世,睥睨一时。

但可惜的是,郑和一系列壮游,放在大历史里看,仍属虎头蛇尾——可以说,中国虽拉开了世界航海史序幕,却只跑了一段小龙套,而把精彩大戏拱手让给别人来唱。

郑和最末一次出洋之后,明朝政府即颁布禁海令,连天樯桅,静静腐烂于港湾之中。再半个多世纪,达·伽马开通东西方海上贸易通道、哥伦布发现美洲,葡萄牙占领马六甲海峡……世界史近数百年发展,诚如19世纪末叶美国军事家马汉所言:谁控制了大海,谁就控制了世界。

郑和下西洋之后400多年,西方列强跨海联袂而来。中华帝国为其自闭与傲慢付出了重大代价。而最沉痛的教训则受赐于东邻日本——1895年,一场悲壮的海战后,老人帝国这才发现,它不但已被逐离世界中心,更成了亚洲的弱者。

挑战来自大海,启示也来自大海。翻阅近现代史,会发现它几乎写在动荡的海上——16世纪,荷兰海上霸权的崛起,使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最大的商品交换市场,正是在海军航海时间表的基础上,商品交易价闷表开始发行并供所有人阅读,现代契约制度和法律裁判制度随之成形,银行金融制度也发展起来。可以说,海军发达与全球市场同步,资本主义与海洋贸易浑然一体。

在这数百年里,错过了大海的民族和国家,自然也就错过了成为文明史主角的机缘。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诗中“伤心问东亚海权”,原因也正坐此。

所以,我们今天纪念郑和,并非重拾“天朝声威”,更是要反思中国人数百年来疏离海洋、放弃海权从而含羞蒙垢的历史——当帝国以世界中心自居,当统治者以皇恩浩荡自命,必然丧失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感、进取心,甚至丧失对自己原有力量与权利的把握,并在无所作为中走向末落。

其实,时至今日,我们仍须反省过于安静守成的“内陆性格”。是的,郑和航海600年之后,提及“海权”,我们是否仍有太多无知?

譬如,拿“中国的领土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去考孩子乃至成人,大多数的答案竟仍是“960万平方公里”。这也难怪,国人还很少“海洋国土”的认识。其实早在1996年5月,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据此中国拥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故中国领土面积成为:“960万加300万平方公里。”

是的,如果连领土都认识不清,遑论“海权”?我们要再问,对于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我们勘探了几分?对之负有怎样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发展的多少战略要素与之棚关?对更辽阔的公海,我们国民又有哪些权益?这些问题,也许不少国人仍一头雾水——虽然中国在2003年即能生产出全球1/10的船只,但不必讳言,在一般观念上,在国民性格里,我们还太缺少猎猎海风的粗犷咸味!

2004年,中国可谓“周边多事”之秋,尤其东、南岛链上一系列与主权相关的事件、问题……无不与中国的海洋权利相关,无不与世界海洋竞争格局相关。大海,依旧着动荡着我们的视野,考验着我们的能力。

在今春“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史学家杨国桢教授有个切中肯綮的建言,他指出当前中国亟需维护海洋权利和利益,形势已十分严峻、迫切。

——从全球角度看,分割海洋、重定版图,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热点。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全球海洋面积30%以上划入国家管辖海域,引发了海洋地缘格局巨大变化。特别是进入2l世纪,各国纷纷抢夺海中小岛,或设主权标志,或输入人口,或斥巨资调查数据,为扩张火陆架做准备。有的国家甚至还计划在国际水域建军事基地。对此,中国怎能坐“地”观望?

——从东亚来看,“海洋圈地运动”正进逼我国海域。据杨国桢教授的调查发现,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划归我国的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有一半约1 50万平方公里被周边8国重叠主张、单方面宦布划归己有,成为“争议区”,这相当于我国陆地边界争议面积的9倍!如果我们因应不力,恐怕后人不免要“望洋兴叹”了!

——另外,据保守估计,中国到2010年,石油需求量至少为3亿吨,其中80%将经由马六甲海峡运送。而这条水道目前对中国来说,脆弱之极。那些“中国威胁论”者主张遏制中国崛起,其重点正在于阻止中国南下出海通道。如何对待,关乎未来的国家安全。作为“崛起中的制造大国”,我们只应“戒慎恐惧”,实在难以“洋洋自得”。

对中国人来说,大海正待经略,海权更须珍重。我们相信,郑和的理想,在600年后,将被后代们重新诠释——“乐山”的人民,亦要学会“乐水”;不但要善于等待“峰回路转”,更要能够识别“波诡云谲”,而“化天下”的理想,看来还得首先从“观沧海”开始!

猜你喜欢
海权郑和大海
问大海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冬日的大海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令人兴奋的大海
马汉及其『海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