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

2004-12-05 09:17
读书文摘 2004年11期
关键词:邵飘萍报馆梁思成

邱 阳

西总布胡同

四块玉与银街的传说际会

溯源·流年

西总布胡同在明朝称为总铺胡同,因总铺衙门设在此处而得名。清朝时,称总部胡同,清末以南小街为界分为东、西总布胡同。

风景·现场

西总布胡同位于东城区的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内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

由东单路口向北走不多远,便可以来到西总布胡同的路口。路口南侧是以前非常有名的北京课本书店,这里曾经承担着北京各中小学校的教材发行工作,后来课本书店搬到了东便门,这儿便改为了教育音像书店。路口北侧现在是一家成都小吃店,顾客很多,生意应该是很不错的。

西总布胡同很宽阔,24路公共汽车就从这里穿过,在真正的胡同里通行公共汽车的,据我所知好像仅此一处。胡同里面,新式的建筑很常见,古老的院落已经不是很多了。不过透过时断时续的老宅门,仍然可以想像出曾经的气派和规模。

胡同27号曾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祠堂,这在当时是唯一一座经皇帝批准建造的汉人官吏的公祠,祠堂里的建筑不复存在,只留下一面红墙。

在天坛公园东门不远处,有一个名为“四块玉”的地方,这片地方早在几十年前还是城市周边的荒地,后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四块玉逐渐成居民住宅区。所谓住宅也多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一些低矮平房,和胡同的四合院有明显的区别。在这里,已经找不到街巷间韵味十足的京城气息,所有的一切都是简陋和单调的。

四块玉这地方据说以前真的有过四块“玉”,指的是大理石的一种———汉白玉。关于石头的来历,众说纷纭。住在那里的老人说是从古庙上拆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明朝建天坛时留下的。对于玉的由来,居民大多知道关于建天坛的传说,至于它的去处,民间也有说法,说是在庚子之变中,清政府屈服德国而建筑的“克林德碑”所用的石料就是这四块汉白玉。

今天,走进中山公园的正门,正前方的汉白玉牌坊仍然矗立在那里,琉璃瓦还在,只不过上面的文字已经不再是“公理战胜”,而改为“保卫和平”。这四个字改于1953年北京召开的亚太和平会议时,坊额是由郭沫若题写的。

往事·述说

在西总布胡同西口,也就是今天新华书店的位置,100多年前曾经在此建筑了一座名为“克林德碑”的汉白玉牌坊,现在,牌坊早已不在,但当年的屈辱却永远被记载于西总布胡同的地名志上。

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西总布胡同西口,不服清军盘查并开枪挑衅,被清军巡逻兵领队恩海击毙,随后,此事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后来,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屈服于侵略者,向德国道歉,杀害了恩海,并且耗巨款修建了一座汉白玉牌楼,额题“克林德碑”,并且由光绪皇帝题写了碑文,被国民视为屈辱的象征。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协约国的中国成为战胜国,北京沉浸在战争胜利后的欢呼中,兴奋的人们不允许象征屈辱的“克林德”碑仍然竖立在中国的土地上,故而拆毁了克林德碑,磨掉碑名和光绪的碑文,重新镌刻“公理战胜”四个大字,移建到当时的中央公园,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南门,作为战胜纪念碑。

历史的巧合有时候就是对当事者的戏弄,作为被游戏的个体,李鸿章无疑是要被记录下的人物。李鸿章签订的《辛丑条约》与西总布胡同那座“克林德碑”有着一定的联系,一年后李鸿章死去,供人凭吊的公祠却又立在了这条他亲手带来屈辱的胡同里。

李鸿章,1823年出生,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朝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是洋务派领导者。在他主持的外交中,一贯采取妥协退让屈从的投降政策,比如中法战争之后,中国是战胜国,却签订了近于战败的《中法新约》。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以及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与侵略者签订的《辛丑条约》。

米市胡同

写在古巷中的维新情结

溯源·流年

米市胡同形成于明朝,当时这里有米粮集市,形成街道,故而得名;清朝以后,延续米市胡同称谓至今。

风景·现场

米市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北起骡马市大街,南至南横东街。

米市胡同以前紧邻着菜市口胡同,夹在这两条胡同之间的是菜市口文化用品商场。现在菜市口胡同已经不在,只有胡同路东的房屋还保存着,但已物是人非。米市胡同现在还完整存在着,只不过更多了些喧嚣。胡同口的餐馆比以前多了,卖烟酒的小贩悠闲地坐在那里,而卖糖葫芦的则忙着招呼自己的生意。匆忙或是闲散的行人逐一从身边走过。脚步的继续就是心情的表达,这就是生活。

米市胡同很宽敞,虽然路边时不时出现一些新搭建的小屋,但基本的格局还很清晰。这里的大宅院很多,门楼大多也很气派。据说,清朝以来,这里先后住过很多位官员和文人,但留下名字的并不多。胡同43号,是以前的南海会馆,也就是著名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故居,64号过去是安徽径县会馆,那里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刊物《每周评论》的编辑和发行部。

南海会馆就在胡同北口不远,一处很明显的下陷庭院,可能由于院子与路面高度相差悬殊吧,所以便有人把院外的影壁当作了矮矮的一堵墙。影壁恰好将门前分成了供出入的两条小路,广亮式的大门,虽然破败不堪,但气派依旧。

南海会馆的大院里有十多个小院子,其中有个名为“七树堂”的地方就是康有为住过的,这“七树堂”的得名据说是由于院子里有七棵槐树。现在,院子里已满是搭建的小房子,完全成了普通的大杂院,树也都不见了。北面有个中式的二层小楼,那里就是著名的便宜坊烤鸭店旧址。

往事·述说

清末光绪年间,一批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走上了维新图强的道路,其中重要的领导者是康有为。虽然戊戌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作为近代中国人自强图存的先行,它永远记录在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站在米市胡同康有为故居门前,头脑中仍然会努力找寻历史的痕迹,虽然往事已经远去,但物态依然。米市胡同现在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了,即便是那些大宅门。南海会馆里,充满了生活气息,一切都是那样寻常。

在菜市口这片地方上,总会想到曾经的激昂与壮烈,总会想到为中华图强献身的“戊戌六君子”。历史会延续,我们怀念,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感动。

康有为,1858年出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自幼饱读诗书,博闻强识,不仅精熟国学经典,而且还学习了大量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1888年,他进京应试未能得中,后上书清帝提出了效仿西方,变法改革的建议,但最终没能有结果。回乡后,他在广州办学,随着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进步青年的加入,学堂规模越来越大,后来,便成立了著名的“万木草堂”,万木草堂培养了很多青年学子,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实现了“培育万木,为国栋梁”的办学宗旨。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好是科举会试,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学子们集体上书清帝,史称“公车上书”。

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发起组建强学会,主办后来改名为《中外纪闻》的《万国公报》,这些活动,大多是在南海会馆中进行的。及至后来,便是意义深远的戊戌维新运动。

北总布胡同

岁月凝视下的年轻性格

溯源·流年

北总布胡同在过去称为城隍庙胡同,由于胡同南端与东总布胡同相接,所以在民国的时候,被称作北总布胡同,此名沿用至今。

风景·现场

北总布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北起大雅宝胡同,南至东总布胡同。

过去,只有东西总布胡同,北总布胡同还只是东总布胡同里的一条小巷,后来大概是为了方便,这巷子才改成了这个名字。东西总布胡同历史悠久,两旁大都是阔院林立,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的住宅,而北总布胡同里寻常的民居占了多数,大宅院很是少见。胡同南端西侧还保留着一片老房子,而东侧则基本上已是新式的大楼和住宅,胡同中部路东是人民美术出版总社的大院,路西是一家饭店,其位置就是五四时期赵家楼的所在。赵家楼饭店前后各有一条小巷,名为前赵家楼胡同和后赵家楼胡同。房子大多还是百多年前的,从满目风霜的砖墙就可以分辨出来。胡同北端有一座大宅院,建筑得非常气派,据说曾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用建协和医院的剩余材料为父母建筑的宅院。后来这座建筑几易其主,现在大概是某个单位的宿舍。胡同中部正对着赵家楼饭店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旁边就是一座与其格格不入的居民住宅楼。

从朝内南小街一路走过来,感觉到了太多的无奈,温馨的小店铺没有了,人来人往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空旷笔直的大道,以及奔跑在上面的汽车。早在南小街拓宽工程刚刚启动的时候,我就希望这里不要成为第二条菜市口大街,然而那担心现在却成了现实。菜市口大街建成将近5年了,宽阔的大道可能是设计和规划者所谓的“一步到位”吧,然而那代价却是宣南整片老宅院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的消逝。现在的南小街也成了这个样子,遂安伯胡同没有了,变成了所谓的金宝街,马路两旁的老房子成片成片地拆掉了,盛芳胡同缺失了大半,新鲜胡同、竹竿胡同不见了,工地的围栏围住了很多个历史。北总布胡同离它们不远,不知道今天在里面玩耍的孩童以后还有没有回味的可能。

往事·述说

在北总布胡同中部,有两处著名的历史痕迹,西边是赵家楼,而东边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可能也是岁月捉弄吧,赵家楼变成了新式的饭店大楼,只留下一堵院墙;梁思成的院子大部分已经为一座居民楼所取代,残余部分现在是普通的民居。

前赵家楼胡同1号是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北京学生为抗议签订《巴黎和约》,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集会以后,学生们来到了赵家楼胡同,并在这里火烧了曹宅,痛打躲藏在里面的章宗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赵家楼”事件,并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序幕。

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的部分残存建筑,以前这里是北总布胡同3号,一座很具规模的四合院。1930年到1937年,他们一直居住在这里,并参加了朱启钤先生创建的中国营造学社,学社就在朱启钤的宅子里,在北总布胡同稍北一点的赵堂子胡同里。在那几年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调查和发现了一批历史悠久的古建,现在已经中外皆知的赵州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就是他们的成绩。

北总布胡同离新拓宽的朝阳门南小街很近,周围出现了很多新式的建筑,现代的气息离古老的院落越来越近。梁思成先生应该是无数次走过南小街的,只是不知道如果他看到现在壮观的街景会是何样的表情。

拆与保永远都是一对矛盾,居住在老城区里的人们自然也需要一种舒适的生活质量,然而。面对那么多的历史遗迹,那么多的人文内涵,究竟何去何从,也是值得关注的事情。在保护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年轻过,所以我们失去了老城门和城墙,失去了四合院门礅上的雕刻,今天,当那些老宅古巷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多一些思考呢?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广东新会人,梁启超长子。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赴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期间他和林徽因参加了朱启钤的中国营造学社,在营造学社期间,他们夫妇二人完成了大量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建筑照片。抗战时期,梁思成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解放以后,他力主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曾经设想在北京老城区旁边建设新城,从而保护内城的古建,同时保存明清两朝的城墙和城门,将北京城墙建设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然而,他的大多设想最终没有实现。

魏染胡同

京报人从这里出发

溯源·流年

魏染胡同的得名有两种说法:其一,曾经有一魏姓人办的染房;其二,明朝宦官魏忠贤曾在此居住。魏被诛后称魏阉胡同,后改称魏染胡同。

风景·现场

魏染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北起南柳巷,南至骡马市大街。

魏染胡同南口被拆掉了许多,那是前几年两广大街拓宽的缘故。胡同里面没有什么大院落,基本上都是一些如意门。

走进魏染胡同,就一路寻找京报馆的影子。其实,这个地方我是有印象的,上中学的时候,经常和同伴骑车经过这里,只不过当时大多是路过了。对于京报馆的建筑,我也依稀有着记忆,那是座中西合璧的小楼。正想着,不觉察间,已经看到了我期待的京报馆旧址,灰色调的,还是记忆中的样子。现在,这里是魏染胡同30号,报馆旧址里已住上了普通人家,小楼依旧,只不过搭载了很多个狭小的房屋。

胡同里的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个京报馆,也大多知道邵飘萍这个杰出的报人,甚至哪间房屋是办公室,哪间是编辑的宿舍他们也都能说出一二,着实高出了不少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们许多。

当我专注于拍摄照片的时候,没有发现一位大妈站在了身后,当我拍好照片回过头来,看到了大妈脸上慈祥的微笑。我和大妈聊了起来,可能她一直生活在这里吧,岁月的痕迹让她把京报的历史记得很清楚。当我问她,这片地方以后会不会拆掉的时候,她没有回答,只是指着对面的一座院子对我说,那里现在是保护院落了。

往事·述说

魏染胡同30号是京报馆旧址,也是报人邵飘萍故居。邵飘萍题写的“京报馆”三个大字镶嵌在小楼正门上方,仍然清晰的字迹注目着过去和即将发生的生活。

说到过去的《京报》,后来才知道,魏染胡同的旧址其实是复刊时的所在地,因为当时《京报》是在南横街里一条名为珠朝街的胡同里创刊的。至于报馆的旧址究竟是里面的哪一个院子,我还真说不清楚,但那古老的房子现在还存在着。无论是魏染胡同还是珠朝街,也只是京城里无数地名中的两个,当北京新近规划的国际传媒大道广告牌矗立在宣外大街,当名头繁多的商业报刊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邵飘萍题写的“京报馆”三个字仍然存在于胡同的深处,可能这三个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含义,它更是代表了一种纪念。

驻足在旧时的京报馆门前,遥想当年以“铁肩辣手”著称的报人邵飘萍和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的誓言,努力回味着往日的那份激烈与不同寻常。

这京报馆旧址和已经消失的林白水故居同是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现在林白水故居已被夷为了平地。

希望京报馆能够保存下来吧,毕竟那代表了一代中国新闻人的探索之路,新闻曾经从这里出发,又有谁能说新闻不会再回来呢?

邵飘萍,1886年出生,浙江东阳人,14岁便中了秀才,后考入省立七中,再后来考入了浙江省立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在杭州主编《汉民日报》,他因反对袁世凯,曾三次被捕入狱。1914年流亡日本读书。当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传到日本以后,他放弃学业,迅速回国,担任了多家报纸的主笔。

1918年10月,邵飘萍创办了《京报》,提出为民请命,监督政府是办报的宗旨和责任。

1919年五四运动时,邵飘萍撰写文章抨击段祺瑞执政府,由于触动了军阀当局的利益,报纸被查封,他也再次流亡日本。后来,段祺瑞倒台,邵飘萍回到北京,恢复了《京报》。

当时的《京报》副刊非常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和鲁迅主编的《莽原》。1926年,由于支持“三一八”反帝爱国运动,邵飘萍倒在了奉系军阀的枪口下。

(选自《胡同面孔》/邱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猜你喜欢
邵飘萍报馆梁思成
印象·邵飘萍故居
朱俊杰:湖南农民 集报第一人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报上花花世界报下戚戚小人
邵飘萍的保证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梁思成:没有个性的人
邵飘萍结缘《甲寅》
邵飘萍之死:为钱还是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