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

2006-01-18 03:31王世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文学活动

纵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无论是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是文学革命,无论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革命文学的摇篮。接下来,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如一声春雷揭开了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序幕,使校园文学社团又一次蓬勃兴起。如果说世纪之初的校园文学是产生阶段,那么世纪末的校园文学则成熟壮大起来,有了自己的名分与阵容,不仅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教育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勇于探索文学教学实践的教师及其学校在校园文学教学活动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创办起了颇有影响的校园文学社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语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应试”的束缚,校园文学学术研究及其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开发,校园文学教学活动一直游离于语文教学常规之外,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规律。

自1997年中国语文教育展开大讨论以来,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工具性”逐步与“人文性”相整合统一,开始注重“人文教育”、“文学教育”、“生命教育”等被“应试”忽视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标准与开展新课改以来,多版本的语文教材力求反映新的教学策略,表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色。尽管有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和具有先见之识、勇于创新的一线语文教师做了许多探索,然而,如何进行这些新观念的语文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中还停留在表面上,在基层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似乎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无动于衷,甚至抱守残缺,观念与实践、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如何在具体教学实际中建构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灵活且切实可行的语文教育方式,能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路,避免新课改中所出现的一些弊端和不良倾向,是当前一个急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它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是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实践证明,校园文学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能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文学修养及人文素质,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说这是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合点。

我在主持“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批准文号:01BZX052)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中,通过对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整合校园文学教学资源,探究校园文学的教学规律,提出了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思路。

“校园文学大课堂”要围绕新教材单元(模块)设计语文教学,同时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彻底打破过去单一的讲授课文方式,也就是说,如何使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学实践活动中得到解决。如:山东省实验中学王岱老师策划的“阅读·思考·创作”活动课,把所教两个班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一个专题,明确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教给学习方法,与教材内容结合,拓展课外名著阅读,用一个月时间,辅导10课时,最后各组展示成果(展示课2课时,每组轮流汇报,有小品演出,有多媒体介绍,有作品朗诵等),把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达到了阅读与写作的目的;江苏扬州中学树人学校苏万马的“扬州文化系列读写教学设计”;湖北松滋四中陈发会的“温馨母亲节”专题写作课,张旭的“尺水兴波话开篇”不同文体的作文开头指导课;江苏常熟昆承中学钱建江的“作文修改课”,广东连州中学颜笑的“燕喜文化寻根” 活动课(挖掘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阅读与写作活动)等等。成功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改变了枯燥的语文学习环境。

提出“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方式,并非换汤不换药,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弘扬优秀的教育思想,整合各种理念,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应语文教育本真的思路。

1.“校园文学大课堂”的命名

“校园文学大课堂”本质上也是“文学大课堂”、“语文大课堂”,而为什么非要称为“校园文学大课堂”,这里要搞清“校园文学”在教学当中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学”,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围绕着写作目标而开展的校园文学活动,它以写作为中心,向外展开,包括阅读、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用递进关系可表示为:

校园文学大课堂→文学大课堂→语文大课堂

2.“校园文学大课堂”的理论依据与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标还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从这些言论中我们看到,校园文学活动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由此看来,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路径。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要求与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校园文学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吸纳整合各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融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美育)、人文教育等于校园文学活动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面对学生年级的不同,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即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一种理想的具有全息思维的大语文教育模式——构建模式,而又超越模式。“校园文学大课堂”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按知识逻辑顺序编写,其传授教师仍按传统习惯教学,较少地考虑学生心理成长接受程度及“活动”的展现形态,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要调整、改造、补充教材,开发资源,以适应活动教学的需要。

既然是“校园文学大课堂”,本质上还是要从“文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但不拘泥于“文学”,而最后又要落脚于“文学”。之所以从“校园文学”作为切入点去构建“语文大课堂”,是因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来感染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诉诸心灵的,是人的情感需要。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富于幻想、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渴望求知等成长的心理特点,最容易喜欢文学。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为了表达自我宣泄自我而完善了自我,使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需要语言的储备与表达,在语言的探寻中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人格的升华 ,进而提升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因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习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之中的,这就是说,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点,语文教学才会成功。写作需要语言,语言需要阅读,阅读给人愉悦,愉悦给人以生活情趣,情趣给人以感悟,感悟又促使人写作,这个过程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的建构知识框架,以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校园文学大课堂”的教学思路

在新课标中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说:“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为我们设计“校园文学大课堂”提供了目标与依据。“在新课程中,语文课本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只是一种教学媒体;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限定场所,只是提供一种时空。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也就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活动,反过来说,校园文学活动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语文教育丰富多样的内涵与形式,甚至有时校园文学活动就是语文教育的实践形式。”(黄伟《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发展》,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0)校园文学活动不受时间、空间、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动口、动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和各种技能训练。可以说,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单一课堂教学难于企及的。虽然“校园文学大课堂”不受过多的局限,但决不能无目的的“放羊”,而是要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教学进程的不同去整体设计,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静”有“动”,有机结合,形成真正的富有艺术特色的“大课堂”。

校园文学活动内容丰富、广泛,主要有:以丰富知识为主的活动,如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作,开展各种专题讲座等;以开发智力和训练能力为主的活动,如演讲、辩论会、故事会、朗诵会、写作竞赛、写日记周记、写读后感、写游记、社会调查、访问记、写文艺评论、缩写、改写、扩写等;以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熔于一炉的交叉相融性活动,如办手抄报、出墙报板报、自办文学社报刊、校园小品(课本剧)编导与演出、语文游园活动(如猜谜语、对对联、联词联句)、军训活动等。

校园文学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活动形式及其教学活动小模式的多样性,例如:问题——解决式、课题——研讨式、话题——对话式、专题——创作式、主题——表达式、游戏——参与式、景观——游览式、生活——感悟式、社区——服务式、科学——实验式、事件——调查式、新闻——访谈式、文本——鉴赏式、体育——训练式、网络——搜寻式、技能——操作式、劳动——体验式、方案——设计式、文艺——表演式、书报——浏览式、影视——欣赏式、口语——交际式、任务——合作式、情感——交流式、情境——陶冶式、学科——渗透式,等等。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评价重过程、重情意、重个性、重发展、重主体整体素养的全面衡量。(参考彭小明的《论活动教学模式》,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12)为设计“校园文学大课堂”提供了基本样式与依据。

根据活动内容不同点可以采用不同活动教学模式设计操作方式与步骤,从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到学校大型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如选择参加全国性的作文大赛,可以先进行全校性的作文竞赛,要由学校或教研组指定几位老师负责,出好参赛题目或确定题材范围,安排竞赛时间,然后组织阅卷、评选,先评出校级奖次,公布竞赛结果,然后推荐佳作角逐全国级大奖。这样层层选拔,既锻炼了一般学生,又能选拔出人才。

再如,教学当代诗歌单元,假如用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先用2课时指导阅读教材上的诗作(诗歌韵律的特点重在读,切勿逐句分析),交给学生学习任务与方法;可以用1课时指导学生整体了解诗歌的特点及创作方法;可以用1课时与古体诗比较语言与形式的不同;可以用2课时去阅览室摘抄喜欢的诗歌并写出理由,然后展览;可以布置学生用课外时间研究一个当代诗人并写出评论性文章;可以用2课时全年级联合组织诗歌朗诵会(按小组、班级、年级层层选拔),同时邀请当地诗人作诗歌讲座;最后,让学生模仿写诗,互评互改,班里选出,指导学生编辑一期文学社“诗歌专号”。这样从“阅读——感悟——知识——活动——思考——写作——生活”去整体设计,实施教学。

结语

在“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策划、导演、组织者,要打破教师所教班级的独立性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同一年级的合作,从而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同一年级教师要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共同策划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准备活动,主导实施步骤,做好组织、管理与参谋,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语文课上得生气勃勃,使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乐趣。

(王世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文学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文学小说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文学
二月风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